2022/08/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科學家成功恢復死豬細胞與器官,改寫死亡定義為「可逆轉的生物過程」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葛羅斯曼醫學院(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帕尼亞(Sam Parnia)說,這是「一項真正了不起且意義非凡的研究」。他說,這顯示死亡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一個「在發生數小時後仍可治療、仍可逆轉的生物過程」。 OrganEx 死亡 More... 細胞凋零 逆轉 研究 器官移植 血液 2022/04/27 | 《科學人》粉絲團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打了疫苗也得不到保護的一群人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感染COVID-19後,住院或死亡率較高,接種疫苗也比較無法產生有效保護力。不過仍有一線希望,例如施打額外劑量的某類疫苗、有計畫地調整免疫抑制治療時間,以及給予COVID-19預防性藥物,都能增加保護力,讓免疫功能不全患者至少恢復部份自由的生活。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More... COVID19 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 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不全 疫苗 2022/01/28 | TNL 編輯 波士頓醫院拒絕為未接種疫苗的患者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專家:考慮術後生存機率高低 佛格森的兒子並不是首位未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在醫療照護時面臨阻礙。這個月稍早,明尼蘇達州的一名婦人指控當地一間醫院的醫師,試圖撤除已經裝在她先生身上的呼吸器,這位婦人的先生也未接種COVID-19疫苗。 COVID-19 新冠肺炎 More... 武漢肺炎 器官移植 醫學倫理 疫苗接種 免疫系統 術後存活率 器官分配 美國 2022/01/11 | 潘柏翰 全球首例!美國57歲病患接受基因改造「豬心移植」,離解決器官短缺問題有望更近一步 在獲取器官方面,豬的優勢相較靈長類來得多,原因之一是豬隻比較容易飼養,其次是牠們的器官能夠在半年內發展為人類器官的尺寸。豬心臟瓣膜已被用來植入人體,豬的皮膚也被用於移植到燒燙傷病患身上。 器官移植 豬心臟 More... 基因編輯 美國 異種移植 動物器官 器官短缺 2021/12/08 | 精選書摘 《病者生存》:糖尿病這種今日有害的遺傳特徵,可能曾幫助我們的祖先度過冰河期、生存繁衍 美國醫學博士沙隆.莫艾倫經由切身經歷,以及多年的研究成果累積,以說故事的方式,為我們揭示在演化的路上,有些疾病不一定會致人於死,它們反而成為讓人類得以存活的關鍵,從而讓我們見識到驚人的生命奇觀。 病者生存 為何我們需要疾病 More... Sharon Moalem Jonathan Prince 木蛙 假死 冷凍保存 器官移植 糖尿病 冰河期 胰島素 棕色脂肪 新仙女木期 高血糖 2021/08/07 | 《科學月刊》 器官移植病友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有沒有風險? 不少學術論文已報導移植病友在接種疫苗後,誘發的免疫力較一般人弱,甚至只施打一劑疫苗時,仍無法測得誘發抗體,因此請務必完整接種兩劑。 COVID-19 新冠肺炎 More... 器官移植 接種必要性 疫苗 2020/08/14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加拿大首位「換面」病人的故事 你一定聽過器官移植,但近十多年來的醫學已進步到可以進行臉部移植,為因槍傷、意外等毀容的病人帶來重生的希望。 器官移植 臉部移植 More... 換面 零距離科學 hkop 2020/07/24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仿生學之「最強防禦」 刺蝟、蜘蛛、海蚯蚓,看似沒甚麼特別,卻成就了三項抗震、抗排斥、抗缺氧的神奇發明。 生物 零距離科學 More... hkop 仿生學 刺蝟 蜘蛛 大腸桿菌 絲蛋白 海蚯蚓 抗震 腦震盪 抗震頭盔 免疫系統 美容療程 關節囊纖維化 矽膠植入物 器官移植 心臟移植 肺移植 腎臟移植 Lugworm 血紅蛋白 貧血 血 血液 2020/04/23 | 閱肝-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 肝臟可以再生,為何一生只能夠捐一次? 當捐肝者把部分肝臟捐出,其只需保留原有肝臟約三分之一的大小,肝臟就會「再生」,半年內可回復與過往相若的體積,但捐肝者一生只可把肝臟捐出一次。 器官移植 肝臟 More... 肝臟移植 醫學 器官捐贈 再生能力 器官 人體 生物學 手術 捐肝 2020/03/06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AI不只改變人類生活,甚至影響你的命運 在今集《零距離科學》,我們會見到人工智能用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影響人們的命運。 零距離科學 AI More... 人工智能 人工智慧 A.I.人工智慧 器官移植 大數據 心臟移植 日本氣象廳 天氣預測 超級電腦 天氣 日本關西 關西 Weathernews 氣象學家 氣象學 2020/02/24 |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肺部移植為何罕見?我們可以做甚麼? 每五名剛去世並適合捐出器官的人士中,就只有一人的肺部適合用作移植。香港的器官捐贈比例本身已經不高,要在僅有的人選中再找到血型、身高、體重合適的屍肺更加困難,因此有近四成肺病病人會在排隊等候移植時去世。 器官移植 屍肺 More... 犖晴 器官捐贈 手術 醫學 再生障礙症貧血 腦幹死亡 2019/07/14 | 50+(Fifty Plus) 器官移植協調師廖麗鳳:茶几上常堆滿「鳳梨」,這是期盼器捐別中斷的象徵 廖麗鳳如今已能理解,進而轉念,「說服別人沒有SOP,他也許還沒學會生死和放手,需要多一點時間。」 生死接線員 器官移植 More... 器官捐贈 協調師 活體捐贈 2019/07/03 | 精選書摘 《明日醫學》:「合成器官」首先可行的是肝臟,人工心臟就困難多了 因為,醫學研究人員已可在實驗室仿製出迷你器官:即organoid(可稱為「類器官」)算是合成生物學的第一個革命性突破。 器官移植 3D生物列印技術 More... 合成肝臟 人工腎臟 人工心臟 合成生物學 迷你大腦 幹細胞 人工生殖細胞 合成胚胎學 明日醫學 Thomas Schulz 2019/06/18 | 羊正鈺 生前未反對器捐視為同意,衛福部研擬「器官捐贈默許制」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未來將討論擬訂具體作法,一旦新制上路,民眾若沒有特別註明不捐器官,將被視為願意捐贈。 器官捐贈 器捐 More... 器捐默許制度 衛福部 陳建仁 生死接線員 器捐登錄中心 協調師 社工師 臨終 病人自主權利法 西班牙 器官移植 2019/05/25 | 精選轉載 談《生死接線員》:器官捐贈不是勸來的,是在轉念之後形成的 菜鳥協調師雨讀,不斷的拿著器捐同意書,去「勸」家屬簽。甚至發生她被外科醫師批評是「秃鷹」,上一集還穿插了檢察官要悍衛死者的權益而暫時不簽同意書、還有院長會盯器官移植的績效(KPI)的情節。這些或許是為了戲劇張力,但是看在實際參與器官移植的醫療人員眼裡,是非常難過的。 器捐 器官捐贈 More... 家屬 社工師 協調師 器官移植 生死接線員 2019/03/09 | 李秉芳 監察院糾正衛福部:境外移植器官通報不完整,最大宗是中國 監委的調查也發現,國人境外接受器官移植,最大宗是去中國,且有集中於特定醫院、醫師情況;而後續返國接受國內追蹤,則集中在中國附醫和中山附醫2家醫院。 器官移植 器官捐贈 More... 衛福部 監察院 糾正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器官買賣 中國 中國附醫 中山附醫 腎臟移植 2018/10/20 | 李修慧 政府將修法「一腎換一腎」,未來「活體捐腎」不再限親屬 為了避免器官買賣的疑慮,活體捐贈器官僅限於5等親內親屬、配偶,但衛福部擬訂新規,未來,腎臟捐贈將可以「一腎換一腎」。 捐腎 腎 More... 器官捐贈 活體器捐 換腎 衛福部 腎臟 移植 器官移植 2018/09/10 | TIME 告別沒有臉孔的生活:21歲女子成全球第40位接受臉部移植的人 有一段時間,重建看起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在2014年的一次槍枝自戕後,斯塔布菲爾德幾乎失去了大部分的面容與她的生命。在事件過後,這名少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手術,當務之急是拯救她的生命,再來便是試圖修復損傷。 臉部重建 臉部移植 More... 器官移植 換臉 凱蒂.斯塔布菲爾德
2016/02/04 The News Lens International Edition 阿Ken HIV Patients Can Receive Organ Transplants Starting In M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