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英語:Organ transplantation)是將個體的某一器官整體或部分地轉移到另一個體(或本體的另一位置,如自體皮膚移植)的過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器官照護系統建功,三總將「會跳的心」從嘉義帶回台北成功移植,創全台首例

因捐贈者經過長達1小時心臟按摩急救、使用強心劑,甚至必須從嘉義的醫院摘取回台北移植,屬於邊緣性功能心臟。讓三總不放棄的最大原因,除了捐贈者更年輕、心臟功能足夠,最重要的是他們擁有器官照護系統(OCS)。器官照護系統可以令「死亡」的捐贈心臟重新跳動,心臟還可在體外保存長達10小時。

2023/04/09 | 精選書摘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科學家與達賴喇嘛談西方醫學與藏傳佛教對「死亡」的定義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是一場重要的對話實錄,探討睡眠週期轉換當中意識層次的轉換和自我的消解,夢的過程、功能和內在意義,以及瀕死經驗和死亡的修鍊。是達賴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與當今科學家、心理分析師和哲學家就人類意識和自我的樣貌和可能性,進行的一場深入談話!

2023/0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大醫院操刀父母捐肺救女,11歲女童成台灣活體肺葉移植首例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台大團隊2005年通過衛福部核可准予,直到去年10月多才首度執行這個手術,豈止是十年磨一劍,過程中團隊不斷思考是否合適、會不會成功,首先要確保捐贈肺臟的父母親安全,且對小孩沒其他方式可以恢復健康,帶著這樣的想法,努力完成任務。

2022/10/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西班牙1歲女童接收心臟衰竭死者腸道器捐 ,創全球首例

艾瑪案例特殊之處在於,腸道很難從心臟驟停捐贈中保存下來,這跟消化器官的特性有關。大多數移植器官都來自腦死但仍有心跳的捐贈者,如此才能保持器官完好無損。然而,拉巴斯醫院表示,自從發展現代心臟停止後器官捐贈以來,這項技術日益普及,如今已增至西班牙所有器捐的1/3左右。

2022/09/16 | 精選書摘

《如何說好真實故事?》:我最初的夢想是寫一本小說,卻在創意非虛構寫作領域找到自己的使命

本書作者李.古特金德是「創意非虛構寫作」最著名的推廣者之一,自七〇年代起即投入此種文體的創作與教學,至今將近五十年。他曾創作、編輯出版超過三十本作品,並先後於匹茲堡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創意非虛構寫作,更創辦了同名的《創意非虛構寫作》雜誌,被媒體封為「創意非虛構寫作教父」。

2022/08/17 | BBC News 中文

研究:英國科學家成功改變捐贈腎臟的血型,有望增加器官移植的供應

研究人員成功改變了捐贈腎臟的血型,這一發現有可能增加器官移植的供應。這一突破對少數族裔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他們的移植腎源往往更加短缺。

2022/08/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科學家成功恢復死豬細胞與器官,改寫死亡定義為「可逆轉的生物過程」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葛羅斯曼醫學院(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帕尼亞(Sam Parnia)說,這是「一項真正了不起且意義非凡的研究」。他說,這顯示死亡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一個「在發生數小時後仍可治療、仍可逆轉的生物過程」。

2022/04/27 | 《科學人》粉絲團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打了疫苗也得不到保護的一群人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感染COVID-19後,住院或死亡率較高,接種疫苗也比較無法產生有效保護力。不過仍有一線希望,例如施打額外劑量的某類疫苗、有計畫地調整免疫抑制治療時間,以及給予COVID-19預防性藥物,都能增加保護力,讓免疫功能不全患者至少恢復部份自由的生活。

2022/01/28 | TNL 編輯

波士頓醫院拒絕為未接種疫苗的患者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專家:考慮術後生存機率高低

佛格森的兒子並不是首位未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在醫療照護時面臨阻礙。這個月稍早,明尼蘇達州的一名婦人指控當地一間醫院的醫師,試圖撤除已經裝在她先生身上的呼吸器,這位婦人的先生也未接種COVID-19疫苗。

2022/01/11 | 潘柏翰

全球首例!美國57歲病患接受基因改造「豬心移植」,離解決器官短缺問題有望更近一步

在獲取器官方面,豬的優勢相較靈長類來得多,原因之一是豬隻比較容易飼養,其次是牠們的器官能夠在半年內發展為人類器官的尺寸。豬心臟瓣膜已被用來植入人體,豬的皮膚也被用於移植到燒燙傷病患身上。

2021/12/08 | 精選書摘

《病者生存》:糖尿病這種今日有害的遺傳特徵,可能曾幫助我們的祖先度過冰河期、生存繁衍

美國醫學博士沙隆.莫艾倫經由切身經歷,以及多年的研究成果累積,以說故事的方式,為我們揭示在演化的路上,有些疾病不一定會致人於死,它們反而成為讓人類得以存活的關鍵,從而讓我們見識到驚人的生命奇觀。

2021/08/07 | 《科學月刊》

器官移植病友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有沒有風險?

不少學術論文已報導移植病友在接種疫苗後,誘發的免疫力較一般人弱,甚至只施打一劑疫苗時,仍無法測得誘發抗體,因此請務必完整接種兩劑。

2020/08/14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加拿大首位「換面」病人的故事

你一定聽過器官移植,但近十多年來的醫學已進步到可以進行臉部移植,為因槍傷、意外等毀容的病人帶來重生的希望。

2020/04/23 | 閱肝-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

肝臟可以再生,為何一生只能夠捐一次?

當捐肝者把部分肝臟捐出,其只需保留原有肝臟約三分之一的大小,肝臟就會「再生」,半年內可回復與過往相若的體積,但捐肝者一生只可把肝臟捐出一次。

2020/02/24 |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肺部移植為何罕見?我們可以做甚麼?

每五名剛去世並適合捐出器官的人士中,就只有一人的肺部適合用作移植。香港的器官捐贈比例本身已經不高,要在僅有的人選中再找到血型、身高、體重合適的屍肺更加困難,因此有近四成肺病病人會在排隊等候移植時去世。

2019/07/14 | 50+(Fifty Plus)

器官移植協調師廖麗鳳:茶几上常堆滿「鳳梨」,這是期盼器捐別中斷的象徵

廖麗鳳如今已能理解,進而轉念,「說服別人沒有SOP,他也許還沒學會生死和放手,需要多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