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安全對話

四方安全對話(英語: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縮寫為QSD或Quad)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之間的非正式戰略對話,依靠成員國之間的對話維持。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2 | BBC News 中文

G7峰會聯合聲明劍指中國「經濟脅迫」,澤倫斯基成最後一日焦點

從澤倫斯基的角度來看,他盼望在獲得G7和其他國家對烏克蘭的長期支持的保證後,能順勢試圖說服其他領導人,無論他們來自印度、巴西還是其他地方,一同加入支援烏克蘭的隊伍。「現在,他有了寶貴的面對面時間,而不僅僅是通過電話或視頻連接進行對話,努力提出自己的觀點。」

2023/05/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避免美國史上首次債務違約,拜登縮減亞太行程,星媒:恐損及美國海外公信力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專家李柏(Jon Lieber)分析,「如果拜登在國內失去正當性,也無法在國際事務有所作為」,債限是很重要的議題,恐影響拜登連任機會。但無論如何,這都難免影響拜登在外交上的努力。

2023/04/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拜登5月赴澳途中將首訪巴布亞紐幾內亞,抗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影響力

拜登將成為至少一個世紀以來,首位訪問巴紐的美國在位總統,「他將在22日早上到訪,將只停留3個小時」,與馬拉普的會晤預計將聚焦在經濟、安全與氣候變遷。這趟訪問是在凸顯巴紐迅速增加的戰略重要性,美國和其盟國正在亞太地區與中國爭奪影響力。

2023/03/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友邦海地深陷政治經濟危機,華府學者籲台挺身相助:為台灣的續存創造更多外交空間與正當性

朗德在文章中表示,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地是台灣14個邦交國之一,台灣有能力也理應擔負起協助海地的重責大任,號召西半球其他邦交國參與,規模雖小,但具有象徵意義。接著再向美國、加拿大等國尋求協助。朗德在文中也提出台灣應挺身而出的3大論點。

2022/12/30 | 德國之聲

韓國公布首份印太戰略報告,為什麼幾乎避談中國卻稱北京為「關鍵夥伴」?

韓國政府28日公佈了第一份印太戰略報告的細節,但全文幾乎避談中國,並稱北京為「關鍵夥伴」,重申支持維持台灣海峽的和平。這背後隱含什麼意義?報告還說了什麼?

2022/10/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澳時隔15年簽「新安保宣言」協力抗中,澳洲預算增加國防與太平洋外交支出

在與北京關係惡化的情況下,坎培拉和華盛頓已在兩個多邊集團內結成夥伴來對抗中國的影響,分別是包括日本和印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以及包括英國的「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

2022/09/27 | BBC News 中文

世界領袖聚首一堂,國內卻充斥反對聲浪: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國葬為何充滿爭議?

安倍晉三獲國葬待遇的部分原因,是他的死亡方式,他在7月初一次選舉活動上遭槍殺,而日本為他哀悼。民意顯示他在國內從未大受歡迎,但很少有人會否認他給日本帶來了穩定和安全。

2022/09/02 | 德國之聲

印度外交官指控中國將「台海軍事化」,是否代表印度轉向挺台?

印度外館日前指控北京將「台灣海峽軍事化」,罕見發言引發揣測。這是否代表印度政策可能出現重大轉變?在美中關係因台灣問題惡化之際,印度為何這麼做?這是打「台灣牌」嗎?專家看法並不一致。

2022/07/19 | 霧谷晶策

美中外長在G20會議加裝「護欄」,考驗拜登政府追求矛盾的外交政策目標

《霧谷晶策》認為目前局勢依舊是美國有求於中國,因此拜登政府官員與中國的會晤,幾乎都是由美國主動邀約,中國「應約」進行會談。由此不難看出美國急欲改善與中國的雙邊關係,至少不希望在關係不佳的當下,發生意料之外的狀況。

2022/07/10 | BBC News 中文

斯里蘭卡經濟危機:中國、印度、美國與俄羅斯在印度洋要衝的影響力競爭

觀察人士指出,空前經濟危機似乎給世界大國影響力重新在斯里蘭卡「洗牌」提供了新機遇。此前有多方分析指出,中國近年來大力在斯里蘭卡投資發展,在影響力方面應該說佔據了一些優勢。然而,隨著當地經濟危機加深,美國、印度、中國和俄羅斯都紛紛再度有所動作。

2022/07/08 | 精選書摘

《安倍晉三大戰略》矢板明夫: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不只改造日本,更會改變亞洲!

安倍可以說是戰後日本最有影響力的首相,他的思想獲得日本國民的普遍認同,引導了日本新的國家發展方向。這就像是司馬遼太郎說的「坂上之雲」(山坡上的雲)。安倍爬上山坡,找到了這朵雲,找到了讓日本前進的理想。安倍不僅成功改變了日本,更影響了整個亞洲的未來。

2022/06/03 | 霧谷晶策

認為美國能靠「印太經濟架構」填補戰略缺口,顯然是過度樂觀了

目前看來《印太經濟架構》是相對鬆散的經貿合作機制,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印太國家加入架構,制定供應鏈上的標準,未來長期將有別於中國供應鏈的標準,以利美國與中國結構性的競爭,並非傳統定義的自由貿易協定。

TNL+ 2022/06/02 | 吳瑟致

中國挟「安全協議」東進太平洋的野心,已被強化島鏈封鎖策略的美澳看破

問題是,印太地區任何一處爆發衝突,都會影響到其他區域內的國家,中國想利用「安全協議」的動作已被看破手腳,美、澳、紐猶如睡醒的獅子,中國想得寸進尺恐怕不太容易。

TNL+ 2022/05/30 | 恕我無法支持

分析拜登亞洲行:IPEF是不是中國經濟包圍網?QUAD會不會成為印太小北約?

中國包圍網越來越具體,但美國不想要一口氣拉高對抗強度。受限於國內聚焦防疫和通膨對策的呼聲,拜登政府同步採用了具交往政策精神的手段。可以說中國並非一味受到美日同盟施壓,而是在美國兩手策略中也獲得甜頭。

TNL+ 2022/05/29 | 恕我無法支持

拜登的「Yes」是失言還是表白?美日同盟之下必然的印太「戰略清晰」

面對印太局勢的現實,不論美國政府採用再多柔性的修辭,實際上都必須建構中國包圍網,更不可能放任中國侵略台灣。就算美國在解決通膨的路上暫時還需要中國工廠,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清晰已經成為必然。

2022/05/28 | 霧谷晶策

拜登亞洲行有如「房間裡的大象」,毫不避諱拉攏日韓組「抗中陣線」

拜登訪日期間,在與日相岸田文雄的聯合記者會上,脫口說出「美國會以軍力協防台灣」,引起全世界關切。無論拜登是意有所指,或是一時口誤,都可看出美國對台海兩岸「戰略模糊」政策的虛實。

2022/05/27 | 霧谷晶策

拜登亞洲行前,中國與日韓外長通話「暖身」,隨後在西太平洋與美軍較勁​

王毅對日、韓兩國軟硬兼施的作法,展現中國外交的些許彈性轉變,不只因日、韓與中國今年都分別適逢50、30週年建交年,也向日、韓強調拜登訪亞洲離開後,日、韓兩國依舊不想與中國完全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