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
《接受:從精神病院倖存的哈佛女孩》:那年春天,爸爸告訴我他要改名為「蜜雪兒」
艾米宣稱已經超越的各種逆境依然在她人生裡作祟,即使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又在Google覓得軟體工程師一職,但她發現功成名就未必與安全感劃上等號。這本震撼人心的回憶錄,艾米以親身經歷「美國夢」的視角道出真相,赤裸裸描繪了向上流動的高昂代價、菁英聚集之地所散發的虛偽,以及社會對堅毅和韌性的期待所營造的嚴苛標準。
2023/10/22 |
普立茲獎做出重大變革:大幅放寬參賽資格,「美國本質」比「美國國籍」更重要
未來普立茲獎仍將是專屬於美國的文化瑰寶,不太可能像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那樣大步邁向國際化(只要是以英文發表的長篇小說都可參賽),但是一如札摩拉所云:「差異之中自有力量,多樣性會帶來創造力與新事物。」新規定會讓普立茲獎的「美國本質」更為精彩、豐富、厚實。
2023/07/28 |
《核心崩解》:身處於精神病院中根本就毫無意義,我是法學生,我要拿回我的人生!
本書是作者跟思覺失調症奮戰的紀錄,在這部極其難得而精采的回憶錄中,患者現身說法,不再只是專業治療者看似中立的代言,也不僅只有醫學方面的洞見。薩克斯細數從小到大的種種妄想與意念,對照出自己的思覺失調症在不同階段的症狀發展,以及她身為病患的心路歷程、她得到的社群支持與醫療協助、她面臨的汙名與挑戰。
2023/07/12 |
《戰爭是最大的惡》:我們的軍服上沾染著血跡或腦漿,全身都瀰漫著死亡的氣息
普立茲新聞獎戰地記者,報導足跡超過50個國家,深入戰爭第一現場,寫下對戰爭之惡的反思。赫吉斯以出入世界各地戰爭第一現場的報導和對於士兵、居民、受難者的採訪,推論岀戰爭的惡,筆下鏗鏘有力,令人動容。
2023/06/16 |
《德國憑什麼》:許多人擔心老媽下台後德國人的生活,他們是對的
這本書是作者坎夫納憑藉多年擔任駐德記者和外交事務評論員經驗,揉合個人行旅中的所見所聞與人情軼事,查訪政治家、跨國公司執行長、藝術家、難民營志工及一般民眾,在在都是有憑有據的精采論述,是作者對這個西方仍是又愛又恨的國度既具批判性又富娛樂性的深度探索。
2023/05/19 |
《普魯斯特先生》:如果普魯斯特沒遇見她,有可能完成《追憶逝水年華》這部文學鉅構嗎?
這本動人的回憶錄,是普魯斯特生前最後數年唯一的日常記錄,也揭示了他寫作的情形。藉由賽萊斯特鉅細靡遺的節錄記憶,加上史戴凡.馬內精美細緻的繪圖,本書跟隨年輕女僕的腳步,領著我們一步一步進入豪斯曼大道和阿姆蘭街上的住家,一窺普魯斯特難以想像的日夜時光。
2022/11/09 |
《交易未來的投機者》:大崩盤對某些人來說就像是黑天鵝,但在我看來,經濟衰退是可以避免的
現代期貨產業的領航人、電子交易的先行者,全球金融期貨之父里歐.梅拉梅德傳奇回憶錄。揭密國際貨幣市場、全球電子交易系統的建立與期貨產業內幕。艾倫.葛林斯潘盛譽:「他拯救了全世界!」
2022/10/07 |
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深信人民有力量改變,將繼續女權抗爭
關注社會底層與女性困境的艾諾崇拜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布迪厄探討社會資本與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得獎後艾諾感謝布迪厄給予她「寫作通行證」。《世界報》(Le Monde)文學主編雷利斯(Raphaëlle Leyris)形容其作品「位於文學與社會學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