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3/02 | 《思想坦克》

台灣民主化只有轉型沒有正義,獨裁者後代就透過民主的形式「收回」權力

我們今天看到的臺灣歷史斷層,都像是一段時間就會固定噴發的火山,新的岩漿及火山灰會將舊的地層掩埋,如果我們不積極去挖掘、去橫剖檢視,我們就不會知道有什麼文化被深埋在表層之下。和平很好,但我們也不能假裝沒有代價。至少,我們總有哀悼的權力吧。有嗎?

2022/10/03 | 李秉芳

裴偉坦承錄音檔「有些膨風」為了讓股東安心、無法直達天聽,陳椒華再爆握有其他證據

提到NCC,裴偉也不滿表示,中嘉、凱擘等系統業者今年5月就將《鏡電視》上架86台的申請案送進NCC,但NCC到現在不審,根本是怠惰,箝制電視台,且無所不用其極的濫權,「外界怎麼還會認為NCC在護航《鏡電視》?實在太好笑了!」

2022/05/08 | 洪啟軒

【書評】賴香吟《白色畫像》:書寫白色恐怖的三重奏——是全面肅殺、是集體沉默,也是傷害的顏色

《白色畫像》裡這些紛紛與白色恐怖擦身而過的人,他們所面臨的,是在白色全面粉刷到自己之前,搶先一步逃離災難現場。例如凱西小姐,明明解嚴了,身體還活在戒嚴的時期:「每次回台灣,她依然感覺身後有眼睛盯著。」

2020/05/18 | 詹育杰

「自願同意」被監控:國家防疫和公民自由該如何權衡?

眼前法國政府尚在研發測試抗疫監控軟件、20萬台灣民眾收到警示簡訊,我們民眾到底有沒有選擇?有沒有選擇的權力和餘地?除了「自願」安裝按下「同意」之外,又能不能再仔細想想?

2020/03/30 | 巷仔口社會學

移民融合政策如何產生「劃界效應」:以德國家庭移民為例

我從自己對德國家庭移民的研究及相關政策出發,輔以過去幾年在德的生活經驗,以「國家機器」介入的另一種觀點,分析政府補助家庭移民參加的語言文化融合課,並點出看似正面學習機會背後潛在的劃界效應。

2020/03/0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改變世界的科技阿宅,要注意的難題不只是科技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對眾多議題的討論中,我們也見識到,科技對我們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影響之大,已非科技宅能夠控制的,而科技涉及到資源分配、政治體制的影響、公理與正義等議題,都會是政治問題。

2019/12/30 | Y.t.Chan

香港警察暴露「陀地真面目」,市民支持政府一樣無運行

近日警隊減少在街上巡邏,劫案增加,警方把問題歸咎於抗爭,但這跟警隊稱無人手處理元朗721襲擊一樣難以令人信服,反令人懷疑警隊想讓市民知道他們的重要而刻意放軟手腳。

2019/10/29 | 林慎

警權立論:一些觀察及分析(一)

今次抗爭是社會運動、純粹發洩的騷亂,還是顏色革命?對法律訂明的權力架構不滿,上至特首,下至警員,大家接受在現行框架下有修復的餘地嗎?雙方武裝及武力的程度應以哪裡為界?以上問題本質可粗略化為:「現況為何及如何不能接受?」,並進一步討論。

2019/08/29 | 讀者投書

「國家機器」可不是鬧著玩的:數位老大哥的三個秘密

「國家機器」這個名詞,在台灣常被喊成有如一擦就掉的政治口水,但若深探其脈絡,應該時時刻刻把這威脅放在心裡,保持警惕,讓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身邊出現。

2019/08/22 | 楊孝文律師(律小編的法巢)

在別人的車上裝設GPS追蹤器,究竟會犯什麼罪?

現階段司法實務對於GPS追蹤器的使用,仍認為將對於個人隱私權構成侵害,故在實施偵查或私人蒐證階段上,仍存有著違法的風險。

2019/08/19 | 王家俊路邊社政治學

張善政與韓國瑜的整合,誰是獵人、誰是獵物?

身為馬政府施政滿意度最高的閣揆,選戰早期的張善政仍然很少口出惡言,但隨著戰局改變,他卻開始批林飛帆、要求蔡英文「對媽祖發誓」,但或許,這些話是講給韓國瑜聽的。

2018/12/19 | 波昂刺刺

《新橋戀人》:逃離理性的殘缺愛戀

依循李歐卡霍設定的命題:「自由」,導演運用巴黎建城200周年施放的絢爛煙花去點綴主角愛情,這大概正是《新橋戀人》如夢似幻的迷人所在吧。表面觀眾耽溺角色的浪漫愛戀,實際上觀眾期盼的是逃離理性束縛的道德規訓。

2018/12/19 | 波昂刺刺

《新橋戀人》:逃離理性的殘缺愛戀


依循李歐卡霍設定的命題:「自由」,導演運用巴黎建城200周年施放的絢爛煙花去點綴主角愛情,這大概正是《新橋戀人》如夢似幻的迷人所在吧。表面觀眾耽溺角色的浪漫愛戀,實際上觀眾期盼的是逃離理性束縛的道德規訓。

2018/07/23 | 精選書摘

西蒙韋伊《壓迫與自由》:論馬克思主義的矛盾

在馬克思的分析方法和他的結論之間,存在著某種顯見而刺眼的矛盾。這並不令人意外:他在找出方法前,就先得出了結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要求因而顯得相當可笑。

2018/05/30 | 精選書摘

韓國小說《少數意見》:一部關於「真相,以國家之名被扭曲」的故事

這本書曾被改編為同名的電影,相較於電影所傳達「每個人的意見或正義,都有可能只是少數意見或少數正義」的意旨,我更熱愛原著。因為它讓讀者看到許多法庭攻防的情節,讓我們意識到自己隨時在面對良心與本能的戰爭,更讓我們重新深思什麼才是法律正義。

2018/05/22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學生運動和社會變革間的關係,是我們必須持續思考的重要問題

隨著時代的演進,學生運動已經不見得一定要與民族主義或政治抗議行動掛勾。很大的程度上,與其問說:學生運動為何發生?不如問說:學生會對哪些問題產生了基於良知的熱情,從而願意投入去讓運動發生,從而達成「創造社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