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

國寶,亦即國家寶藏,這思想相像於民族史詩和國歌是一種浪漫式民族主義作品,啟發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國寶級舞蹈創作者劉鳳學辭世享耆壽98歲,文化部呈請總統褒揚

國家文藝獎得主劉鳳學昨天以98歲高齡辭世。劉鳳學氣質雍容,畢生奉獻舞蹈,作品視野遼闊,在舞蹈上的成就難有人出其右,追求完美,堪稱台灣舞蹈界巨人。

2022/12/30 | BBC News 中文

永載足球史冊的傳奇球王比利:「他的名聲不是持續15分鐘,而是會持續15個世紀」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比利攻入了超過1200球。在退役前,他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員;退役後,他仍然是吸金能力強大的機器。他客串當過演員,在1981年的電影《勝利大逃亡》(Escape to Victory)與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和邁克爾・凱恩(Michael Caine)同登大銀幕。

2022/11/04 | 《思想坦克》

故宮藏品毀損事件:政客作秀而媒體造亂,並非所有古物都是「國寶」

這次毀損的「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目前只是列冊管理,因為藏品數量龐大,還沒輪到最終審議,仍然「暫列一般古物」。這三件並非什麼獨一無二或者藝術價值極高的物品。

2022/11/01 | 法操FOLLAW

男子在古蹟上噴漆被起訴,毀損古蹟罪跟一般毀損罪有什麼不同?

去年一名簡姓男子連續破壞三處由新北市公告為古蹟的物件,遭依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毀損古蹟罪及《刑法》毀損罪起訴。然而觸犯毀損古蹟罪與毀損罪的差異在哪呢?如果只是在古蹟噴上「到此一遊」,也會因此吃上刑責嗎?

2022/11/01 | 李秉芳

故宮文物破損調查報告出爐,不排除有暗傷或壓破,國民黨:意圖隱匿拖延且卸責前朝

王婉諭指出,從故宮流出的照片來看,故宮文物的工作現場相當凌亂,如提取文物應由專業人士進行,但現場卻有不同工作內容的人員雜處一室,造成流程上的混亂,故宮應建立相關文物提存的SOP,並進行全程錄影。

2022/10/28 | 李秉芳

立委爆故宮摔破國寶文物企圖隱匿,院長吳密察:已經確認責任歸屬並啟動懲處

吳密察表示,破損的可能的原因是,當好多瓷器放在一個箱子裡,總會有一些空隙,搬動時就有可能會碰撞,但也坦言,「不應該再這樣,應該要一個盤子就一個盒子,盒子裡面放緩衝材」。

2022/02/01 | 精選書摘

《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千利休建造的茶室「待庵」,屬於日本茶道流派當中的哪一派?

藤森照信以建築偵探之眼、建築史家之心以及建築師之藝,挖掘出隱身在建築與人背後的諸多故事,他的建築評論與探索歷程,從表面的建築外觀到深層的精神內涵,不管是風格形式的介紹或素材工法的分析,看大局看小節,都很有趣味與啟發性。

2021/05/09 | TNL 編輯

文大學生的特別體驗:在母親節前後,被護子心切的台灣藍鵲「巴頭」

位於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近來出現台灣藍鵲築巢下蛋,為了保護雛鳥,還會「巴頭」襲擊路過的師生,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教授王翔郁透過攝影鏡頭,紀錄下這有趣的一刻。

2021/01/16 | Kristin

2020推薦書單【翻譯文學篇】:十本值得反覆閱讀的作品,探索我們眼前的文學星空

甫離開文策院院長一職的胡晴舫曾說,人類讀文學、寫文學就是為了創造一片星空,我們藉由訴說故事、建立溝通、渴望愛與認同,努力保護生命的脆弱,對抗時間的殘酷,渴望照耀自己鍾愛的一切。以下十本值得反覆閱讀的作品,便是今年生降於我們眼前的一片文學星空。

2020/09/07 | TNL 編輯

故宮的國寶是國民黨的?黨代表呼籲要回門票收入,黨產會:國寶不是「黨寶」

昨天一名國民黨代表在全代會提「故宮國寶是國民黨的」,前促轉會副研究員吳佩蓉則指出,算盤看似打得精,但事實上,故宮每年的門票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撐故宮的歲出預算。

2020/08/29 | 精選書摘

吉田修一《國寶》小說選摘:他臉上濺了別人的血,好似被火紋身的歌舞伎臉妝

無數條腿、無數隻手、無數個頭顱,廳裡打得昏天暗地的人們連哪一條是自己的腿、哪一隻是對方的手都分不清。其中,拉門後一個宮地組年輕組員渾身發抖,手中握著沾滿血的匕首,腳邊的立花組小弟拚命按著自己隨時會爆出的腸子。

2019/03/13 | 藝術很有事

妙手回春救國寶:讓文物再次亮相,是修復師的終身使命

可逆性是故宮四個修復室在做修復時的共同信念,器物室助理研究員林永欽針對乾隆年間的龍藏經板做修復時,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在博物館做修復,通常還是希望做一個最少量的干涉,就是最低量的處理⋯讓它對下個世代的修復師,是負擔最小的狀態。」

2018/11/13 | 李修慧

故宮澄清:北院整建但不封館,部分文物還是會「北展南移」

故宮表示,將北院重要文物部分移南院展出,與北院整建計畫無一定關係。未來南院策展會持續展出北院文物或自國外借展,以期回應地方期待。

2017/12/22 | 蔡孟凱

《凍水牡丹》台上回眸深與台下淚痕潸

封箱後的廖瓊枝並未與表演告別,而是以「封戲不封嗓」的方式讓苦旦美音繼續以不同的演出形式在舞台上迴盪,告慰老戲迷的同時也讓人不禁慶幸,傳奇的天籟不至於因為藝者的封箱而絕緣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