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垃圾

垃圾(原寫「擸𢶍」)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是指不需要或者無用的固體或者流體物質,例如都市固體廢物(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廢水(如含有糞便和尿的污水和地表徑流)及放射性廢料等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5 | 精選轉載

校方巧思贈送國一新生「13樣禮物」,為何反而被「嫌到流涎」?

可以感覺得出來,學校有試圖想讓這份禮物別具新意,所以因應13歲新生入學,特別把12樣見面禮,再多加上1個學校信物,湊成13樣禮物。但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卻不盡如意呢?這當中有兩件事可以討論,第二個關鍵,我覺得反而更致命。這次新生禮會被大家說成「垃圾集合」,可能是因為,它真的看起來像垃圾。

2023/08/25 | 《思想坦克》

詹順貴:環境部正式掛牌,我對首任部長薛富盛的六點期許

蔡政府任期僅剩9個月,已是隱性的看守政府。但以薛部長的資歷,願意在此時承擔此一吃力不討好的職位,相信他一定仍想有一番積極作為。因此,筆者以長期關注並參與環境運動的角色,對薛部長有下列期許。

2023/08/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布魯塞爾推廚餘強制回收惹議,廢棄物5種顏色分類複雜,民眾常出錯垃圾推街頭

《布魯塞爾時報》引述荷語媒體Bruzz指出,次級城市政府抱怨清潔機構無法正確按時收垃圾;清潔機構則反駁是民眾未遵守各顏色垃圾的回收時間,而他們則因人手不足難以反覆巡查回收。於是這幾個月的布魯塞爾街頭,不難見到橘色垃圾袋被貼上「丟錯時間」的貼紙而堆在路邊,或是堆放了不少仍未被收走的各色垃圾袋。還有地方政府發現愈來愈多公共垃圾桶被丟了家庭垃圾。

TNL+ 2023/03/26 | TNL國際編譯

巴西偏遠小島發現「塑膠岩石」,人為垃圾正成為地質材料的一部分

巴西研究團隊在一處偏遠小島發現夾帶塑膠物質的岩石,發現其污染源是塑膠製漁網與來自人類的廢棄物,擱淺於海灘後受熱融化成為海灘物質的一部分,進而結合成為岩石狀物體。

2022/12/07 | TNL 編輯

基隆擬推垃圾「隨袋徵收」:可望從工業區試辦,垃圾分類自2023年4月起實施破袋稽查

基隆市議會今年3月開始討論隨袋徵收議題,基隆市環保局長賴煥紘表示,將會先從源頭減量做起,因為隨袋徵收仍有許多問題要釐清,若要推行也會先以工業區為試辦單位。另外,基隆市環保局也制定未來目標,全市有42條垃圾車收運路線,每日每線垃圾量如果減少500公斤,一定能輕易達成20噸的減量目標。

2022/12/04 | TNL 編輯

年薪500萬的招募啟事:積極勇猛且有點嗜血,來紐約市當「滅鼠總管」

有學者認為,真正要對付老鼠,需要改變的其實是紐約市處理垃圾的方式,基本上紐約人每天晚上都會把袋裝食物扔在街上,「我們知道,只是毒害或者淹死老鼠或其他滅鼠的方式,可能沒什麼用。」

2022/11/29 | 環境資訊中心

【2022九合一選舉】勝選者環境政見總回顧:不分藍綠皆退回到20年前的「焚化為主」思維

綜觀六都未來首長的環境政見,皆強調低碳交通及城市淨零,另也有當選人提出排水整治率、推動友善耕作、環境給付、廢棄物源頭減量或其他產業面政策,不過,仍有部分縣市將廢棄物處理寄望在焚化爐上。

2022/10/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馬德里為搶救餐飲業推出「COVID露天座」,疫情過後卻成為社區居民的惡夢

當初,開放露天座的措施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功,民眾可安心地在低度感染機率下重返餐館、和親朋好友聚餐會面,餐飲業者也得以重新開張、創造了2700個就業機會,可謂民生與經濟兩面雙贏。

2022/08/31 | 環境資訊中心

垃圾進入淡水河後並非都流到海裡去:漂流物實驗發現新莊、三重沿岸為堆積熱點

還團與民權國中師生合作,於淡水河左右兩岸各投放1000片木片,並於隔天以乘船沿河道搜尋的方式回收樣本,最後發現收回的木片中,高達99%在5公里內即擱淺,31%在1公里內擱淺。最短的僅漂流4公尺。

2022/07/17 | BBC News 中文

日常生活會消耗多少塑膠用品?觀察英國民眾一週的「塑料足跡」,對結果感到吃驚

英國各地有10萬人最近參加了一項民意調查,統計了五月份一周時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足跡」。這個「塑料大統計」項目由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和「日常塑料」聯合實施。BBC氣候與科技記者研讀了四個參與挑戰的家庭和個人,查看他們一周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足跡」。

2022/06/24 | TNL國際編譯

加拿大2022年底全面禁止製造與進口一次性塑膠用品,產業批變相處罰製造及供應商

加拿大現在正努力朝著歐盟、智利,以及墨西哥等國對一次性塑膠提出限制的方向前進,希望能透過全國性的禁一次性塑膠政策,迫使企業及市場提供替代塑膠製品的新選項。

2022/06/21 | TNL 編輯

雪霸山屋「加壓艙」被塞廚餘垃圾,內政部疾呼:藍色儲存桶是高山症救援用,不是廚餘桶

加壓艙是供出現嚴重高山症(高海拔肺水腫、高海拔腦水腫等)的登山民眾減緩症狀的重要工具,不需電力只需要用腳踩加壓幫浦,可適當舒緩高山症患者的不適,爭取更多下山時間。

2022/05/26 | 林嘉俊醫師

確診者居家清潔指南:Omicron在不鏽鋼能活10天!環境如何消毒、垃圾怎麼處理?

這次的貼文為大家帶來「確診者居家清潔指南」。看完以後記得轉發給其他有疑問的人,也不要忘記收藏起來,有人問到的時候也可以看。

2022/05/05 | 環境資訊中心

超市十大商品「過度包裝」每年產生1.5萬噸塑膠垃圾,綠色和平呼籲訂定蔬果「裸賣」指引

政府可參考國外案例針對蔬果制定「包裝減量及裸賣指引」,依蔬果特性及容易耗損的程度,列出可優先去除包裝販售的蔬果,並在超市設置蔬果裸賣專區,在減少大量垃圾的同時,還能替消費者省錢。

2022/02/23 | 精選轉載

垃圾可以是文物?更有意義的發問是:垃圾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一個社會?

許多人看到新聞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為什麼前人的垃圾可以是文物。事實上,過去的人留下來的東西、或是考古學家的發現(finds),不一定就是「文物」。「物」與「文物」在法律上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文物是否有「價值」。

2022/02/14 | 李秉芳

網紅淨山團以為「日治時期文物酒瓶是垃圾」清掉,炎上後幾件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霞喀羅生態旅遊」就直言,從紅葉旺季以來,來霞喀羅古道健行(旅遊)的人很多,但能帶走自己垃圾、甚至帶走別人垃圾的人很少,所以族人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進行龐大的垃圾撿拾與處理。

2022/01/28 | Cool3c

2022春節哪幾天可以倒垃圾?過年全台垃圾車清運時間、停收日期總整理

配合年節習俗,大年初一至初三,也就是2022年2月1日至3日期間,各縣市清潔隊皆以停收為主,建議民眾提前丟棄垃圾,切勿將垃圾隨意推放棄置,以免受罰。 

2022/01/26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團走訪全台濱海與河岸掩埋場,六成場址垃圾堆置嚴重、外溢,可能引發火警

大量廢棄物堆置導致沼氣蓄積,也有可能引發火警。事實上,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間,全台共計就發生了16次掩埋場火警事故,除了造成空氣污染、人員損傷外,也可能使場內硬體設施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