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城市、都市、城、市或都,是指人口較為稠密、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等機能分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29 | 火苗文學工作室

【香港新文學】既然無法前行的回溯——讀陳志堅《時間擱淺》

擱淺本來意味著船入淺水而無法行進,但「時間擱淺」卻意味時光停滯而無法回溯。香港是一個急速轉變的城市,倉促的重建,使很多文物古蹟面臨拆卸,甚至毫無意義地搬遷。

2023/03/16 | TNL特稿

胡晴舫評班雅明《柏林童年》:作為一個都市的孩子,他無可避免感悟進步其實是種死亡的過程

從這本作者甘願奉獻的生理密碼書《柏林童年》,登錄了他最初的城市記憶,解釋班雅明如何養成他走走停停的漫步風格,怎麼琢磨他觀看世界的特殊視角,也說明了班雅明當時無法歸類的社會原因,除了他個人獨特的憂鬱氣質,多少跟十九世紀以下整個歐洲城市文明發展有關。

2023/02/07 | 精選書摘

《神聖的顯現》:在某種意義上,任何一種類型的人類建築都是對世界的重新建造

本書是探討「聖顯」——即神聖如何顯現的經典巨作。透過描繪原始初民在天、日、月、水、石、大地、植物、農業、聖地、時間等十類元素的聖顯範型,宗教運作的原型得以隱隱浮現。伊利亞德說:「人類不管在其他方面多麼自由,卻永遠都是自身原型直觀的囚徒,在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那一刻,這一種原型直觀就形成了。」

2023/01/02 | 台北畫刊

【專訪】建築師蘇喻哲、景觀學者洪禾秣:今日的建築與都市挑戰,是如何適當地還地給自然?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執業建築師對於何謂理想生活環境的看法,其實大幅度地影響了城市的面貌。建築師蘇喻哲和景觀學者洪禾秣皆認為,無圍牆的綠地對今日的都市生活至關重要,本文藉由兩人的對談,描繪出對未來台北空間的可能想像。

2022/12/30 | 台北畫刊

台北人都去哪邊過耶誕節?天母、信義商圈、中山北路條通、大稻埕各自精彩

耶誕節該怎麼過,要去哪裡過?在美軍駐台、日本統治的歷史脈絡下,中山北路三段的晴光市場一帶聚集不少俱樂部,洋溢美式風情;往南走到一段的條通一帶,則酒吧、居酒屋林立,帶有日式氣息。在耶誕節這個異國節日裡,漫步在中山北路,除了可以在酒吧或居酒屋中與朋友歡慶,也能從帶有美式、日式風格的店家中,感受到異國氛圍,再加上沿街店家的耶誕布置、節慶音樂,還有來來往往的洶湧人潮,都烘托了熱鬧的佳節氣息。

2022/12/18 | 漫遊藝術史

歐美城市的空間經驗和規劃(下):以「人的經驗」穿梭遊走,也是梳理市容的重要依據

除了「上帝視角」之外,以「人的經驗」穿梭遊走,也是梳理市容的重要依據。奧地利畫家暨建築師西特(Camillo Sitte, 1843-1903),在1889年出版了一本專書,提到城市之美有如室內陳設,應該是一個愉快、溫暖、不雜亂,又有許多巧思和擺飾的空間。這是一種親密的空間感,是通盤規劃下的康莊大道無法企及的。

2022/12/18 | 漫遊藝術史

歐美城市的空間經驗和規劃(上):不可否認,有財力和權勢的人能對地產進行改造

各位讀者喜歡自己居住的城鎮嗎?它是好吃、好玩、好方便?還是好擠、好貴、好汙染?抑或是好看、好住、好整齊?甚至是坊間的玩笑話──好山、好水、好無聊?而「好看」和「不好看」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2022/12/05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北漂故事繼續上演:從「中地理論」與「共同冪次律」談大都市是怎麼形成的?

你是北漂追尋自我的林怡姍?受夠職場險惡的陳嘉玲?還是「X!台北」摔爛吉他的阿嘉?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明知台北不好混,眾人還是搶進這修羅場?或許你更該問的是:台北為何能發展成聚集各種資源的都市?

2022/12/04 | TNL 編輯

年薪500萬的招募啟事:積極勇猛且有點嗜血,來紐約市當「滅鼠總管」

有學者認為,真正要對付老鼠,需要改變的其實是紐約市處理垃圾的方式,基本上紐約人每天晚上都會把袋裝食物扔在街上,「我們知道,只是毒害或者淹死老鼠或其他滅鼠的方式,可能沒什麼用。」

2022/11/23 | 精選書摘

班雅明《單行道》推薦序:從單行道走到夜空並重組星座的一種閱讀可能

如何讓哲學突破學院化的瓶頸,找回對現實的切入能力?班雅明的《單行道》就是這樣一本打著先鋒旗號的嘗試。六十篇對個人和公共生活空間的隨想,長近千言,短則一句,表面是輕鬆的格言隨想,內在裡自有靈動哲思。

2022/11/18 | TJ

【關鍵眼中盯】為什麼城市選民越來越不想投票?是不是真的「誰上都一樣」?

對政治疲乏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一票有意義,投票對自己也沒有直接的好處,對政治的參與感越來越低,更覺得「誰上都一樣」。但某方面他們也沒錯:如果完全用功利的視角來看,城市的選舉好像真的是「投爽的」。

2022/10/06 | 精選轉載

《台北女子圖鑑》:無論城鄉,都有被困在裡頭的人;而林怡珊,也不會只有台北那一個

一齣劇的台詞與細節若出了問題,編劇肯定難辭其咎,因此觀眾若直接脫口「媽的這到底誰編的?」,其實也很合理,畢竟站在觀眾的立場,編劇是他們最能直接聯想的主戰犯。但在揪出戰犯之前,如果花點時間去了解背後的生態,事情可能會跟我們想像得不太一樣。

2022/09/06 | BBC News 中文

維多利亞女王180年前就授予直布羅陀「城市」的地位,為何英國官方現在才宣布?

2022年早些時候,這塊英國海外領土曾申請成為一個城市,作為英國女王白金禧年慶祝活動的一部分。但當研究人員翻閲英國國家檔案館時,他們發現它在1842年就已經被公認為英國的一個城市了。

2022/09/05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從原始棲地到水泥叢林,動物為何進入都市與人類共存?

隨著世界人口擴張,未來將有愈來愈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當中,而動物也不例外。因為棲地減少、食物來源不足等因素,城市逐漸成為了動物們的新形態庇護所,而人類擇要學習如何與城居動物共存。

2022/08/30 | 漫遊藝術史

【展覽】《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解構與重建「觀看」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毓繡美術館的存在以及它所提供的觀看方式,湊巧與本次展覽、作品產生對比——在建築內觀看建築外,以及觀看展覽建立的第一手視覺經驗跟畫作從攝影轉化的二手經驗 。《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展覽場域與策展的關係,在有意無意的安排之下,超越思考的意識,不斷的堆疊「觀看」與「建築」彼此相互的影響性。

2022/08/03 | 《思想坦克》

請把路還給大家:不偏袒任何一種移動方式,才是「道路平權」的核心

道路平權主張是在說:「請把路還給大家」。還給社會共同體中的所有使用者,讓道路這個公共空間,拾回它的公共性。

2022/07/28 | 台北畫刊

「心中山」都市區域再生:線形公園、地下書街,打造迷人愜意的生活風格

中山站是台北捷運第一個進行空間改造的車站,嶄新的車站服務空間,預計於今年11月登場,未來將以清爽明亮、具品味及質感的美學設計,翻轉車站冰冷氛圍,改造經驗也將作為未來其他車站改造或後續車站設計的參考,讓民眾從硬體到軟體,感受台北的公共空間美學。

2022/07/24 | 漫遊藝術史

【展覽】《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東京奧運脈絡下,「亞洲最大紅燈區」歌舞伎町的拆毀與重建

《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不只是一場單純記錄、呈現歌舞伎町生態的展覽,更是人們與城市在宏觀的集體敘事之下,如何面對無措的改變、無形的告別,以及處理自身與本地連結的一場大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