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基因

基因(英語:gene),在生物學中是指「攜帶遺傳信息的基本物質單位」(基本遺傳單位)。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真「天選之人」?研究揭特定基因變異者,確診COVID-19未發病機率高8倍

之前的研究發現COVID-19確診者平均約有20%沒有症狀,為弄清何以有人能無懼染疫,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扮演人體內識別、對抗病原能力關鍵角色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基因。研究結果對疫情期間存在所謂「天選之人」提供第一份可能的解釋。

2023/07/07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哲學入門推薦——哲學家談倫理學七大威脅

Simon Blackburn的小書《倫理學》(Eth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用精煉的文字談論了眾多當代倫理學的重要議題,其中亦談及當代倫理學所面對的「七個威脅」。這些「威脅」亦是逼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去做好人的契機。

2023/06/18 | 精選轉載

被控殺害四子女服刑20年後,基因研究如何為「全世界最殘酷的母親」平反?

這個家族基因研究,震驚了澳洲科學界,「在一個家中連續4個幼兒窒息猝死」,其實並非「極不可能發生的巧合、其中必有犯罪行為」,而是「倒楣到了極點的滿手遺傳爛牌」的必然結果,以及衰上加衰的「冤獄」。

2023/06/03 | BBC News 中文

罕見基因突變讓她成為感覺不到疼痛的人,為什麼這不是一件好事?

卡梅倫是世界上唯一已知擁有兩種基因突變的人,這意味著她幾乎感覺不到疼痛,並有強大的癒合能力。研究人員花了10年時間才最終發現這些突變的作用。2013年,這位當時65歲的老人做了一個常規的手部手術,讓人發現了一個基因突變,這解釋了她對疼痛不敏感的原因。

2023/03/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界人口綜述」調查:印尼人平均身高排名墊底

印尼《時代報》(Tempo)日前引用「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組織的調查指出,印尼人的身高是世界上最矮,平均是158公分,玻利維亞人排名倒數第二是159公分,接續則是菲律賓人161公分、越南人162公分、柬埔寨人162.5公分、尼泊爾人163公分。

2023/02/11 | 張宇韶

「台灣精準醫療計劃」有五大疑慮,衛福部應正視國人「基因定序外洩」造成生物戰風險

中研院先前已有將國人的基因資料提供給外國公司之前例,實無法保證不會有任何洩漏台灣多數人口特定基因資料弱點提供給他國,造成敵國取得利用生物科技技術,針對台灣人基因弱點啟動生物戰的可能。

TNL+ 2022/12/25 | 黎蝸藤

值得收藏的經典理科教科書:《幾何學》《格雷氏解剖學》《費曼物理學講義》《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社會生物學》

在美國一些經典的教科書,是可以作為家庭藏書的選擇。說到教科書,很多人都認為是「書呆子」才會看的考試用書,其實不然。教科書中固然有天下一大抄的流水式產物,但也不乏獨具匠心的傑作。那些傑作大多是這個行業頂尖的科學家心血凝聚之作,高屋建瓴,去蕪存菁,邏輯流暢,組織嚴密,是了解這門知識的最佳敲門磚。

2022/12/12 | BBC News 中文

如果你認為自己「躲過了」COVID-19,大致上有三種可能性

「許多人說,『我從未得過COVID-19』。大多數人可能錯了。他們可能已經被感染,但卻沒有任何症狀......但我們的確知道有些人從未感染過,例如,即使是那些在高風險環境中工作的護士,」 她補充道。一項針對定期做檢查者的研究發現,一半感染Omicron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或以為自己較輕的症狀是其他病。 我手指擠出的血液將決定我是否也在自欺欺人。

2022/12/11 | 大象醫生

安潔莉娜裘莉因家族史預防性切除雙乳,這樣的決定真的夠周全嗎?

2013年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因家族病史加上自己也篩檢出BRCA1的突變基因,所以選擇預防性的切除雙乳,在當時被稱為是女英雄。然而BRCA1突變帶來的癌症風險,其實並不只侷限於乳癌。

2022/11/25 | 明日科學編輯群

為什麼有些「老菸槍」抽到死都沒得肺癌?科學家發現可能原因

在那些抽菸但從來沒罹患肺癌的人當中,研究人員找到了內在的優勢。排列在他們肺部的細胞隨著時間而突變的機率似乎較低。這發現認為,在某些個體中DNA修復基因更加活躍,即便這些人規律地在抽菸,仍能夠保護身體避免癌症發生。

2022/11/09 | 精選書摘

《父產科》:高齡產婦與生出唐氏症兒的風險相關,那高齡父親對新生兒的影響呢?

父親高齡與孩子思覺失調症和自閉症相關的初步發現已被多次證實。2012年發表在《自然》的一篇文章登上《紐約時報》頭版,內容令人震驚,稱高齡男子精細胞的突變,相較於高齡婦女造成胚胎的染色體數目變異,兩者導致的新生兒發育違常,在比例上相當。

TNL+ 2022/10/23 | TNL國際編譯

考古顯示尼安德塔人曾與智人共享物質文明,其滅絕並非因為「智商較低」

過去我們認為尼安德塔人的滅絕是因智人的崛起,搶奪其資源而造成。而近期考古研究發現,智人與尼安德塔人共同生活的洞穴,推斷雙方不只有基因交流,甚至在知識、文化與習俗上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打破了尼安德塔人是因智力較低下而滅絕的說法。

2022/10/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2諾貝爾醫學獎】瑞典遺傳學家帕博為尼安德塔人做基因定序獲殊榮,曾發現丹尼索瓦人引起轟動

2022年諾貝爾醫學獎昨(3)日揭曉,由瑞典遺傳學家帕博(Svante Pääbo)獲得殊榮。帕博的貢獻,不僅是發展一套萃取純化古人類基因技巧,帕博透過更精確的古人類基因分析,推翻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祖先未交配假設,證明兩個人族過去曾經交配,並非兩個獨立分支系統,還了人類演化歷史一個真相。

2022/09/05 | BBC News 中文

水螅、水母都能夠接近永生,那為什麼人類會死亡?

有些生物確實可以生存更長一段時間以繁殖更多後代。大多數基因變異對我們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都將會產生負面、或沒有什麼影響。我們身體能夠修復部分DNA損傷,但由於自然選擇能力減弱,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修復能力也隨之下降。但衰老和死亡的方式有兩種——由於自然選擇削弱而導致的負面基因突變的積累;以及那些可能對繁殖有利但卻可能對長壽不利的基因突變。

2022/08/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刑警父40年前未偵破加州少女命案,繼子運用「基因系譜學」科學辦案逮到犯人

赫奇森表示:「我們對所有的案子都有責任,不管是不是懸案。」雖然此案發生在他出生之前,但他就住在史提特遇害的森尼韋爾,當他成為警察並且有機會進到懸案組,他知道這是他想要著力的案子之一,繼續父執輩員警之前的努力。

2022/08/07 | BBC News 中文

「超級人瑞」的秘密: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活到100歲?而且他們並非健康模範生

英國老年研究領先專家,英國布萊頓大學生物老年學教授法拉格表示,我們需要告訴那些對長壽感興趣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從百歲老人或是超級百歲老人那裏獲取生活方式的建議。「他們天生就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他們所做的與我們所知道的有助於人們長壽的方法恰恰相反。」

2022/07/24 | BBC News 中文

研究:那些在我們臉上「做愛」的蟎蟲,可能正處於滅絶危機

這些改變正在導致問題,因為牠們越適應我們,失去的基因就越多。最終,牠們的生存將完全依賴於我們。正是由於這種依賴,牠們將無法離開我們的毛孔去尋找新的伴侶交配。真成了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樣,孤注一擲。

2022/07/05 | BBC News 中文

台灣兒童確診Omicron併發腦炎重症死亡率高於其他國家,是否與基因有關?

COVID-19與兒童急性腦炎的問題凸顯出來,在台灣成為重點醫療議題。李建璋醫師表示,觀察全球最新的臨牀COVID-19疫情報告,發現歐美都無類似的腦炎個案。李醫師說,Omicron造成兒童腦炎的案例,除了台灣、香港以外,只有馬來西亞與日本曾報告過零星一、兩例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