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基因改造

基因工程(英語:Gene engineering)又稱遺傳工程(英語: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操作、基因修飾、重組核酸技術,是一種使用生物技術直接操縱有機體基因組、用於改變細胞遺傳物質的工程;此工程技術可以通過使用分子克隆技術分離和複製需要的遺傳物質以產生核酸序列,也可以藉由生物工程學方法設計併合成核酸序列,然後以此「外源DNA或RNA」將新的遺傳物質插入宿主基因組中,使同一物種或跨物種的基因轉移,以產生改良的或新的生物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6/02 | TNL國際編譯

科學家研發「無豆味」豌豆不為討好小孩,有望改善植物肉口味減少肉類消耗

以豌豆為例,這種豆類本身所含的蛋白質量高,但在食用時很難掩蓋掉豌豆本身特有的味道。這也使得在素食餐點中,若出現以豌豆作為替代肉類的素食製品,一入口所散發出的味道,會讓人立刻分出兩者的差別,因此難以達到作為肉類替代品的效果。

2023/04/04 | 精選書摘

【小說】《升級UPGRADE》選摘:基因保護局的新看板掠過我眼前,上面寫著「編輯基因是聯邦罪行」

羅根不太想提自己的姓氏,他日日低調工作,內心卻飽受罪惡感折磨,因為他的頂尖科學家母親一個失手,讓兩百萬人陷入災難……他放棄科學研究,進入基因保護局擔任探員,專門追捕濫行改造基因的罪犯。一次行動中,他遭遇病毒炸彈,防護破損,傷勢嚴重,所幸經過治療,醫師確認:他乾淨無虞,沒有感染。

2022/10/3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纏結的演化樹》:從細菌、人類到巨象,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

《纏結的演化樹》對這些硬科學概念的語言進行了雕琢,使我們所有人都能理解。憑藉逵曼嫻熟的講故事能力,圍繞著才華橫溢、時而粗暴好鬥、命運多舛的科學家渥易斯,編織了整個對生命之樹全新認識的旅程。 他是美國微生物學家,是古菌——生命的第三域的發現者。

2022/10/09 | 溫偉軒

讓科學家教你釀酒:一個新發現的變種酵母,不但抗壓還能帶來香蕉果香

現今的釀酒廠大多採用改良過的高大圓柱形發酵桶進行啤酒釀造,然而這種便宜又高效的釀酒桶,卻也因過大的體積導致了啤酒的風味受到二氧化碳的壓力影響變調。如今,科學家找到了一種特別耐壓的酵母,不但會讓啤酒免於發酵桶所帶來的怪味,還能嘗到一股淡淡的香蕉果香。

TNL+ 2022/08/24 | TNL國際編譯

糧食危機加劇,阿根廷耐旱基因改造小麥品種「HB4」獲多國青睞

雖然主要基改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的種植,在許多國家已行之有年,但目前全球僅有阿根廷准許種植與消費經過基因改造(GMO)的小麥,該品種的基改小麥具抗旱特性,被官方命名為HB4。

2022/07/14 | TNL 編輯

異種移植邁大步,紐約大學醫師成功移植基改豬心到腦死病人身上,無排斥跡象

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曾在去(2021)年將豬腎臟移植到兩名腦死病患身上。就目前而言,他們認為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在腦死受體中進行比在活著的病患中進行更安全,且活體組織檢查(biopsy)可以更頻繁進行,提供的訊息也更多。

2022/04/16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可以用玉米粒的排數(12、14、16排),來判斷是不是基因轉殖玉米嗎?

在同一玉米品種中,也會出現不同的排數,有些品種的排數有8、10、12排;有些12、14、16、18排;有些品種則會出現18、20、22、24排,更有一些品種的排數差異更大。所以單以玉米粒的排數多寡,無法判斷是不是基因轉殖玉米。

2021/10/27 | 《科學月刊》

被污名化的「基改食品」,長期以來遭遇哪些困境、誤解與陷害?

其實,由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食物來源,必定經歷過基因的改變,例如野生動植物原本就會發生基因複製與突變,而傳統雜交也可視為一種基因大修改;此外,融合等其他技術也有類似改變基因的功能。

2020/08/28 | nippon.com 繁體字

東京奧運課題(一):選手濫用興奮劑已突破「國家」範疇,甚至發展到改造基因?

東京奧運與帕運舉辦在即,新冠病毒感染卻在全世界蔓延。在此背景下,興奮劑問題也再次引起人們的擔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如今這個時代,無論是體育產業還是選手,都早已跨越了國界。使用興奮劑就像病毒一樣,正在世界範圍不斷蔓延。

2020/07/28 | 精選書摘

《買下未來》:寵物經濟新趨勢,讓「未來的獨角獸」為你賺錢

資深公民和千禧世代擁有最多的寵物,就人口重心的觀點來看,這一點是美好的優點。要注意吸引這兩大人口群體的東西。嬰兒潮世代擁有三二%的寵物,比較年輕世代的家庭擁有六二%的寵物。

2020/05/13 | 精選書摘

《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從基改蚊子到腦機介面,四項在2020年正式展開的生技革命

再更深入來說,2020年可能會發展到不需要腦機介面和神經調節器之間的「線」,即不用外部的監控,電子也將能自行在大腦裡運作,而為了降低副作用,只在需要的時候對電子進行刺激即可。

2019/12/13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基改食品如何逐漸衍生出「恐懼行銷」?

那麼明明在基因改造上推崇科學的媒體,作為多數人認識基改議題的管道,最終卻導致基改議題的恐懼行銷。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怎麼了?

2019/11/20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政治與權力:「基改生物」的管理與風險

GMO的科學複雜性,即便是科學社群也有異議;這種不確定性,或許本來就是科學進展過程的本質。只不過,GMO的科學爭議,並不只侷限於學術社群,更擴展至常民與其經常接觸的大眾媒體。

2019/10/13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幻戲劇與科學事實的距離:《金色麥田》與基改作物爭議

英國國家農夫工會的主席班.吉爾接受媒體訪問,談到這齣戲劇節目,他說:「《金色麥田》捨棄了客觀性和嚴謹科學,只為了能製作這種聳人聽聞的科幻戲劇。」

2019/04/12 | Abby Huang

植入人類基因的猴子變聰明了嗎?中國科學家「基因轉換」又惹議

繼深圳生物學者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後,再有中國生物實驗引發爭議,中國科學將人類基因植入猴腦中,以研究大腦發育及智力的進程。

2019/01/10 | TNL特稿

《離開太陽系》書評:邁向星際之旅,才能向全宇宙展示地球的威儀

讀《離開太陽系》,真的會熱血沸騰,這真是人類未來的指南啊!只要人類沒因為核戰或氣候變遷而太早毀滅自己,離開太陽系成為多行星族類應該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