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Genetic Test)是從染色體結構,DNA序列,DNA變異位點或基因表現程度,提供受檢者與醫療研究人員評估一些與基因遺傳有關的疾病、體質或個人特質的依據,也是精準醫學分析的一種方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11 | 大象醫生

安潔莉娜裘莉因家族史預防性切除雙乳,這樣的決定真的夠周全嗎?

2013年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因家族病史加上自己也篩檢出BRCA1的突變基因,所以選擇預防性的切除雙乳,在當時被稱為是女英雄。然而BRCA1突變帶來的癌症風險,其實並不只侷限於乳癌。

2022/02/07 | 癌症希望基金會

轉移性膀胱癌化療失敗別放棄,還有免疫治療、精準治療與標靶藥物可供選擇

目前轉移性膀胱癌治療正逐漸走向個人化、精準醫療趨勢,當病友對化療、免疫療法的反應不佳,往往更需要個人化、精準醫療的輔助。

2021/11/09 | TNL 編輯

國衛院搶先全球找出全身性紅斑狼瘡致病因子,基因檢測預估最快2年可供臨床使用

譚澤華也提及,目前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療法著重生物製劑,其研究團隊盼透過GLK小分子抑制劑,直接從源頭使IL-17A無法產生。GLK小分子抑制劑過去使用於治療黃斑部,但經動物實驗證實治療SLE有效果,具潛力發展為成本較低的自體免疫疾病小分子標靶藥物,期待推展臨床試驗。

2021/01/18 | 精選書摘

《DNA國度》:瑪丹娜為何極力避免DNA盜竊?「遺傳麥卡錫主義」並不是科學幻想

我們真的會遭遇如同《千鈞一髮》裡所發生的未來情節,像遺傳學上的「傷殘者」在電影中被貶抑為社會中的次級地位?我們會不會長期生活在擔心自己的DNA有被擷取和審查的恐懼中呢?我們需不需要在面試時戴上乳膠手套和口罩,以避免留下生物痕跡?

2021/01/18 | 精選書摘

《DNA國度》:文化族裔是人類的發明,歐巴馬可以是「黑人」、「半個黑人」或是「白人」

面對混合的血統結果時,大多數人都很聰明,竟然知道去懷疑你可稱之為「純種」的人類種族。多虧了基因體社交網路,我們才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將自己的DNA與數百萬他人的DNA比對,並瞭解我們都是遺傳學上的雜種。

2019/09/25 | 辣台妹聊性別

人工生殖詐欺:理應嚴謹的醫療行為,為何會「拿錯」精液?

從近年來接連爆出的人工生殖詐欺案件的數量來看,「這反倒較像是人工生殖醫師普遍的欺瞞作為,而不是壞了整鍋粥的老鼠屎」,生物倫理學家Dov Fox表示「因為過去檢測技術不發達,且不孕症高度被污名化,才導致這些案件能夠被隱瞞至今。」

2019/07/15 | TIME

基因檢測緣起於實驗室,是媒體使它成為眾所皆知的文化現象

如果基因檢測起源於實驗室,那麼在過去一百年間,就是媒體使它成為如今我們所知、根植心中的文化現象。

2019/07/11 | 精選書摘

《未來智造者》:化悲傷為抗癌,郭台銘的「新百年醫療工程」布局

從郭台銘的眼中,未來全世界也不可能只有一家科技公司能夠獨佔醫療市場。幾家全球科技巨頭都要向醫院賣AI系統,到時候,不管是微軟、亞馬遜、蘋果,還是Google,誰的效能最好,誰能判斷得更準、更快,那一家的系統和機器就會勝出。

2019/04/12 | 精選書摘

《完美人類》小說選摘:《生存環保法》的核心宗旨是——不浪費資源養育活不夠久的孩子

無論以哪一個理論作為依據,所有人口預測模型和地球資源配置模擬都向各國領導人顯示同一個結論:不限縮人口膨脹的幅度,人類勢必走向滅絕一途。這樣的事實,讓聯合國鐵了心在所有會員國內強制執行《生存環保法》。而其他非會員國,面對沛然莫之能禦的世界情勢,到頭來也不得不妥協。

2019/04/12 | 康健雜誌

近六成癌症病人五年後還活著,如何展開癌後新人生?

「回家後如果你不改變生活習慣,仍然是高危險群,」王秋雯對一名治療前抽菸、喝酒,少蔬果多肉食的病人說。而個管師與內科醫護團隊,幫助離院後病人調整飲食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癌症病人回家後如何整調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癌後人生的功課。

2019/03/27 | 康健雜誌

三大治癌新療法:基因檢測、免疫療法及質子刀,各有什麼優勢?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掌握最新腫瘤基因檢測、免疫療法、質子治療,好好和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治癌永遠有希望。

2019/01/30 | 癌症希望基金會

基因檢測是什麼?其實精準醫療「沒有這麼神奇」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李日翔提醒,雖然部份癌症可透過基因檢測解碼,找出致癌的驅動因子,因此找到對症的標靶治療藥物,但不是所有癌症別或每個癌友,都有適合的標靶或免疫治療藥物。也因此傳統的化學治療仍是無可取代。

2019/01/08 | 廣編企劃

【圖解】新世代的對症下藥,就是用更精準的方式對抗癌症

如果不幸罹患癌症,在治療前若能先藉由全方位基因檢測掌握病情、輔助醫師判斷更為精準的治療方式,就能節省不必要的金錢和時間。

2018/10/04 | 精選書摘

《讓人生從此改變的科學思考》:達爾文最常遭到誤解的「進化」

達爾文並沒有想到「基因」的概念。直到20世紀後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揭曉了基因的存在,才為達爾文的演化論帶來新的曙光。因為科學家發現,所謂的突變,是由染色體的基因突然發生變異所引起的。

2018/09/28 | 癌症希望基金會

現今醫學對於早期乳癌與轉移性乳癌,有不同的醫療目標

根據國民健康署在2015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一位,然而乳癌不等於絕症,若選擇適當治療目標與方法,便能享有一定水準的生活品質,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盧彥伸表示,現今醫學對於乳癌治療分為兩種角度,一是早期乳癌,另一為轉移性乳癌,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醫療目標。

2018/07/27 | TIME

用DNA檢測讓兒童與父母團聚,為何拉美移民這麼排拒?

批評者質疑政府將如何處理移民敏感的DNA訊息:它們會被記錄在執法機關的資料庫中嗎?測試結果是否會持續帶給當事人困擾?如果受試者得到意外的結果(例如父親發現自己的孩子並非親生),政府能提供個別輔導嗎?

2018/07/24 | 周雪君

你的基因如何,你的教育水平也必如何?

科學家透過一個龐大的基因研究計劃,識別出超過1200個跟教育水平相關的基因差異,不過,團隊強調,分析技術未成熟,樣本亦不夠完善,不能用作分析個人或教育政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