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3/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本研究揭特定基因突變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癌風險為一般人的22倍

幽門螺旋桿菌作為提高罹患胃癌風險主因之一為人周知,與感染相關的胃癌患者在東亞特別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及愛知縣癌症中心的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擁有特定基因突變的人一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癌發病風險將較無基因突變也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大增。

2022/12/11 | 大象醫生

安潔莉娜裘莉因家族史預防性切除雙乳,這樣的決定真的夠周全嗎?

2013年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因家族病史加上自己也篩檢出BRCA1的突變基因,所以選擇預防性的切除雙乳,在當時被稱為是女英雄。然而BRCA1突變帶來的癌症風險,其實並不只侷限於乳癌。

2022/09/2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造反的細胞》:抗藥性頑強的癌細胞是我們篩選的!人類有機會戰勝癌症嗎?

這顛覆了許多過去癌症治療的思維,同時對醫師和病患來說,也可能難以接受。病患必須學習與癌症共存,並且可能和醫師和家屬一起質疑,為何新療法不會根絕他們體內的腫瘤,反而要說服他們留下活路給可恨的癌細胞。

2022/08/26 | 精選書摘

肺癌治療:腫瘤沒有基因突變,標靶藥不管用怎麼辦?

如果醫生告知沒有基因突變,標靶藥不管用。首先,不要氣餒,醫生所指的可能只是在初步檢測的基因中沒有適合使用的標靶藥。

2021/12/18 | 癌症希望基金會

肺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可依據基因突變點量身訂做治療計畫

夏德椿認為,次世代基因定序對晚期肺癌病患相當重要,透過基因檢測可為病患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治療藥物。肺腺癌若帶有EGFR、ALK、ROS1、BRAF、HER2、RET、MET、KRAS、NTRK等基因突變,已經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治療,不僅療效極佳,副作用也較少。

2021/12/15 | 癌症希望基金會

「隱形殺手」膀胱癌治療新突破,晚期患者有機會再度延長生命

免疫治療對部分患者有很好的控制率,副作用也少。一般來說,腫瘤反應率約3至4成,若是屬於有腫瘤反應的幸運患者,有機會得到長期腫瘤控制並延長存活期;再加上免疫治療副作用小,長期使用的耐受性遠優於化療,是晚期病人的一大福音。

2021/10/25 | 照護線上

血液專科醫師圖文解析:讓患者失去造血功能的「骨髓纖維化」是什麼?

骨髓纖維化較常出現在中老年人,但各年齡層皆可能罹病,且男女比例差不多。骨髓纖維化是因為基因突變,使造血細胞異常增生,這些額外增加的細胞會產生細胞激素,使患者出現不適症狀。

2021/03/03 | TNL 編輯

全球首例!由母親垂直感染武漢肺炎,新生兒體內病毒出生5天內完成突變

一篇今(2021)年2月底發表的瑞典病例研究,報告一名受到母親感染武漢肺炎的新生兒,在出生後短短5天內,病毒就在其體內完成突變。而這也是全球第一起類似的病例報告。

2021/02/26 | TNL 編輯

研究:紐約出現令人憂心新變種病毒株,可能更具傳染性也更棘手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公開資料庫的分析顯示,最近在紐約市和周邊地區採集的樣本中,並沒有發現大量的南非和巴西變種病毒株。「我們反而發現了大量這種本土變種病毒株。」

2020/11/14 | 黃軒醫師

看起來健康強壯,怎麼突然倒下?年輕人猝死背後的隱形殺手

這些人明明好年輕,突然猝死,我們都會歸因於心臓猝死。國際期刊論文都會告訴我,50%以上都是心臟病引起,問題是這些年輕人明明生前都沒有什麼症狀,也無徵兆可言,怎麼會如此呢?

2020/07/19 | TNL 編輯

不抽菸為何還會得肺癌?台灣科學家發現可能機制,研究登《Cell》期刊封面

台灣的肺癌患者當中,其實有一半以上的人本身並沒有抽菸習慣。針對這樣的疑惑,中研院與台大醫學院以蛋白基因體技術,建立台灣早期肺癌病人的相關大數據,找到不吸菸肺癌患者可能的致病機制。

2020/03/08 | 精選書摘

《基因社會》:造成膚色差異以及乳糖耐受力的基因變異,正是柯林頓的悖論

西方國家中已有90%的人都對乳糖具有耐受力,也就是說他們在成年後也能夠消化乳製品。但是某些亞洲及非洲的族群,只有約10%的人在成年後還繼續製造乳糖酶。為什麼?

2019/06/06 | 精選書摘

《生物演化的45堂公開課》:為什麼醜男不會絕子絕孫?有性繁殖的「紅皇后假說」

根據漢彌爾頓的理論,今天成功的基因,明天說不定就不成功,松雞始終無法一勞永逸地擺脫細菌,細菌也不能把松雞斬盡殺絕。土地移動不停,必須飛跑才能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