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址效應

場址效應(英語:Seismic site effects)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 ,又稱盆地效應,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因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質(地盤)的軟硬程度而影響此地的震度大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8/03/08 |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為什麼地震來了臺北搖得特別大?談盆地的場址效應

臺北盆地正好具備所有場址效應發生的要點,堅硬的岩盤(第三紀基盤)和鬆軟的土層(松山層),而其西深東淺盆地外型,不僅造成不同週期的震波放大,也讓地震波進入盆地時更容易聚焦,進而產生共振及延長震動的持續時間,也因而讓臺北盆地內的民眾在地震發生時更加「有感」。

2016/02/06 | TNL 節目部

【影片】震央在高雄,為何台南晃動強又久?雲林草嶺震度最大?

2月6日高雄市美濃區發生規模6.4強震,但根據氣象局第一時間地震報告,最大震度5級以台南市地區測得最多,共有8個測站,而且新化地區搖晃時間長達8秒,但高雄僅有3個地方有測到5級震度,最長的搖晃時間也只有1.74秒。為什麼台南的地震比高雄的震度強又久呢?

2016/02/06 | 影音精選轉載

【動畫】為何地牛一翻身,有時上下震,有時左右搖?

在地牛常常翻身的台灣,我們不能不了解地震。為什麼地震來襲的時候,好像先是上下晃動,再左右搖擺?為什麼跟震央有點距離的地方,有時搖晃程度反而比較劇烈?答案都跟地震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