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塑膠

塑膠是指以高分子量的合成樹脂/石油為主要組分,加入適當添加劑,如增塑劑、穩定劑、抗氧化劑、阻燃劑、潤滑劑、著色劑等,經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韌性)材料,或固化交聯形成的剛性材料。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27 | 精選書摘

《垃圾之書》:每年全世界生產約60億根香菸,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菸蒂遭隨意丟棄

波蘭最重要文學獎Nike Award得主,驚心叩問「垃圾文化」的生態浩劫觀察實錄!人類經濟已落入只有加速發展、加速產生廢棄物的情況下才能維持。每個人可以如何務實行動?

TNL+ 2023/03/26 | TNL國際編譯

巴西偏遠小島發現「塑膠岩石」,人為垃圾正成為地質材料的一部分

巴西研究團隊在一處偏遠小島發現夾帶塑膠物質的岩石,發現其污染源是塑膠製漁網與來自人類的廢棄物,擱淺於海灘後受熱融化成為海灘物質的一部分,進而結合成為岩石狀物體。

2023/03/19 | BBC News 中文

從神秘金屬球到加菲貓電話,每年,海浪都會把許多不尋常的物品沖上海灘

那個東西大約1.5公尺寬,近乎球形——日本人不太確定它是什麼。最近,這個神秘的圓球被衝上濱松市的海灘,引發各種猜測,人們好奇它可能是什麼東西。它也不是第一個出現在海岸線上的神秘物件。每年,海洋都會把許多不尋常的物品衝上海灘,這些物品乍看很難辨別究竟是什麼。

2023/02/10 | 環境資訊中心

萌兔小提燈錯了嗎?台灣燈會「大展虹兔」引發廢棄物爭議,環團、里長怎麼看?

台北市雖為全台第一個取消免費小提燈的縣市,地方上仍不乏里民共享元宵提燈樂。有里長表示,小朋友其實不會「玩完就丟」,也有里長發起「DIY手作燈籠」活動,邀請里民利用紙張、拼布等材料製作燈籠,兼顧環保與創意。

2022/11/10 | 環境資訊中心

研究:多達259種生物搭乘海洋塑膠廢棄物「環遊世界」,甚至成為外來入侵種

生物的「搭便車」之旅有悠久的歷史,現在牠們有了海洋垃圾,在海風的吹撫下有如揚起骷髏帆的海盜船,漂移速度可比藻類快上20幾倍,愈來愈多幼生期不具有大洋浮游能力的動物,都搭上了這種可以乘風破浪的塑膠快艇。

2022/11/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藍鯨每天吞下43.6公斤塑膠微粒,99%早已存在於牠們獵食的生物體內

一般人很容易想像鯨魚在海洋中游動時會吸入大量塑膠微粒,但研究人員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鯨魚體內的塑膠微粒有99%是早已存在於牠們獵食的生物體內。卡哈尼-拉波特說,「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人類也會吃那些漁獲。

2022/10/31 | 劉亭妤

環保署訂定「服務指引」,明年起連鎖便利商店、速食店須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

環保署強調,循環杯其實就像餐廳內用餐具一樣,民眾借用杯子、享用飲料、歸還店家。循環杯經過浸泡除垢、水柱清洗、烘乾殺菌、殘留檢測、無塵封裝5道程序,破除衛生疑慮,消費者可以安心的使用循環杯。另外,環保署將於112年起規定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至少須有5%的門市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

TNL+ 2022/10/30 | TNL國際編譯

75%新生兒母親母乳含塑膠微粒,學者仍鼓勵親餵:奶瓶泡配方奶風險更高

繼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證據曝光後,近期又有研究顯示新生兒母親分泌的母乳中含有塑膠微粒,對嬰幼兒發展帶來偌大風險。不論奶瓶餵養或親餵都無可避免微塑料的攝入,學者們建議懷孕婦女更注意日常飲食或生活用品的選擇,以減少與污染物的接觸。

2022/10/10 | 好食課

矽膠和塑膠有什麼不同?用它來裝嬰兒副食品會不會有塑化劑?

塑膠製品不耐熱,除了單體結構在高溫不穩定外,塑化劑也會因此而釋出,所以大部分的塑膠都沒辦法耐熱,最高的聚丙烯塑膠(PP)僅耐熱至140度。但矽膠截然不同,有十足的耐熱度,具有高溫烹調的好處。

2022/08/28 | BBC News 中文

象徵科技進步和便利的塑膠,讓地球付出了什麼代價?接下來人類將作何選擇?

現眾所周知,無所不在的塑膠產品對當前全球氣候危機影響巨大,但要是知道人類發明塑膠的初衷實際上是為了保護大自然,你可能會感到相當意外。

2022/08/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櫻花鉤吻鮭等6種保育類生物棲地驗出微塑膠污染,雪霸處考慮列入長期監測

根據研究,塑膠微粒可能透過降雨、大氣對流移動,並可能會導致野生動物生長遲緩。而綠色和平針對台灣黑熊、石虎等6種保育類生物及其棲地、飲用水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都受微塑膠污染,在棲地水樣中就收集到1323個微塑膠。

2022/08/18 | BBC News 中文

低碳新技術不斷湧現,但仍不足以實現2030年前碳排減半的全球目標

只要你注意觀察,這種幫助企業減少排放的新發明比比皆是 ,但是這些新發明湧現的速度不足以實現在203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減半的全球目標。排放嚴重的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缺少來自再生能源的清潔能源,汽車和住房也缺少這種清潔能源。

2022/07/17 | BBC News 中文

日常生活會消耗多少塑膠用品?觀察英國民眾一週的「塑料足跡」,對結果感到吃驚

英國各地有10萬人最近參加了一項民意調查,統計了五月份一周時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足跡」。這個「塑料大統計」項目由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和「日常塑料」聯合實施。BBC氣候與科技記者研讀了四個參與挑戰的家庭和個人,查看他們一周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足跡」。

2022/06/24 | TNL國際編譯

加拿大2022年底全面禁止製造與進口一次性塑膠用品,產業批變相處罰製造及供應商

加拿大現在正努力朝著歐盟、智利,以及墨西哥等國對一次性塑膠提出限制的方向前進,希望能透過全國性的禁一次性塑膠政策,迫使企業及市場提供替代塑膠製品的新選項。

2022/06/05 | 明日科學編輯群

科學家在德國墳場發現一種新酵素,可以在一天內把塑膠廢棄物「吃」完

如果餵給PHL7由PET塑膠所製的水果籃的話,它就可以在24小時內將廢棄物給分解掉。更好的是,這個回收過程的副產物,可以被重建回來創造新的塑膠容器。

2022/05/05 | 環境資訊中心

超市十大商品「過度包裝」每年產生1.5萬噸塑膠垃圾,綠色和平呼籲訂定蔬果「裸賣」指引

政府可參考國外案例針對蔬果制定「包裝減量及裸賣指引」,依蔬果特性及容易耗損的程度,列出可優先去除包裝販售的蔬果,並在超市設置蔬果裸賣專區,在減少大量垃圾的同時,還能替消費者省錢。

2022/04/22 | 創新拿鐵

25年來不斷自海中浮現的樂高積木,究竟想對人類傳達什麼訊息?

一埸大風暴,將滿載樂高積木的貨櫃打入海中,而這些海中的積木塑料可能會存在100年至1300年之久,隨著專家進一步研究,那不斷冒出水面的積木,似乎是在提醒我們要儘快採取保護地球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