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

大數據(英語:big data),台灣又稱巨量資料,指的是傳統資料處理應用軟體不足以處理的大或複雜的資料集的術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30 | 讀者投書

大數據看超商浩克事件:過半討論來自中間選民社群,但政治人物評論少

台南殺警案、柬埔寨人口販運等大型公共事務討論中,中間選民社群約占三成,去年下半年地方選舉期間的事件討論,中間選民占比甚至不到二成。但本次警民衝突的事件中,有高達54%討論來自政治立場多元的媒體粉絲頁,形成的中間選民社群十分難得。

2023/05/19 | 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

柯文哲聲量「超侯趕賴」,數據顯示這兩種政黨偏好網友最關注他

根據4月10日至5月7日之間的網路輿情數據,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郭台銘4人這一個月來的網路聲量走勢誰高誰低?過程發生哪些變化?而每個人的聲量對比好感度,又有哪些端倪?

2023/04/12 | 精選書摘

劉潤《商業簡史》:邁出左腳、右腳,然後再左腳,人類走向了「全連接型商業文明」

「商業自古就有,未來也一定會愈來愈繁榮,它演化的方向明明白白就在那。重要的不是揣測自己是否有前途,而是讓自己在那個奔騰向前的潮流中。劉潤老師的這本新書,就是想幫你換個高度,看清大勢,讓我們跟著他一起,登高一望,看清脈絡,然後順勢而為。」――羅振宇

2023/03/30 | 讀者投書

大數據看馬英九赴中祭祖:兩黨論述勢均力敵,只有柯文哲確實號召出支持者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社群攻防討論勢均力敵,值得注意的是,柯文哲除了提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更拋出「法律有問題就修改」的議題,短短360字的貼文飆破3.2萬人按讚,是本起事件中按讚數最高的貼文。

2023/03/16 | 精選書摘

KK《5000天後的世界》:25年以內,科技四巨頭GAFA將被取代

日本科技記者大野和基和服部桂訪問凱文・凱利對於5000天後的想法,整理成這本科技預測。KK預測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加密貨幣將成為未來引領潮流的關鍵,糧食、交通、金融、能源與教育等領域也將迎來革命性的變動。

2023/03/12 | 讀者投書

【圖表分析】國人持續討論房價、物價,藍綠選民社群誰扮演關鍵角色?

公共政策、法案修法,多仰賴政府提出多元的說帖,但民生與經濟議題則不同,例如討論蛋價時,臉書上各方的發文量遠超過選舉事件支持者互相動員產生的發文量。當更多人普遍有能力對事件與議題發起討論,也會降低政治工作者對議題的掌握度。

2023/02/08 | 環境資訊中心

垃圾車也要Open Data:環保署成立「環保數位科技管理中心」,用大數據揪出業者違規

環團指出,大數據只能協助資料蒐集與佐證,實際執法行動才是關鍵,第一線環保稽查人員承受許多地方上的壓力,有時候業者違規事實非常明確,卻受到各方關說而開不出罰單,必須正視此問題,改變關說陋習。

2023/01/13 | 讀者投書

大數據看選前選後熱議話題:以發文數作為指標,證明人民對公共事務仍有熱情

九合一選舉後,中國禁運台灣食品、兵役延長、普發現金這三個議題,一週內皆超過2000則發文,影響力規模甚至超越選前的部分緋聞及候選人爭議。這顯示,選民並非全然對公共事務感到失望。

2023/01/11 | 讀者投書

【書評】《數字偏見》:挑戰種種關於數字的期待和崇拜,是誰在為數據說話?

這本書讓我重新反省自己對於數字的情感,以及數字在我生活中的比重,我也發現應該要修改一下我的信條:統計呈現了數字,但真正為數字說話的,還是人。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誰在為數據說話,為了什麼目的說話?

TNL+ 2022/12/23 | TNL國際編譯

英國軍方與美國AI大數據公司Palantir簽7500萬英鎊合約,顯現歐美積極尋求戰場新科技野心

帕蘭泰爾此次與英國政府合作,反映新科技在扭轉烏俄戰爭局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例如:豐富的衛星影像能讓軍事分析人員在極短時間內察覺戰場變化、人工智慧軟體也被用來識別坦克、火箭炮及其他目標。如今,無論是美國或歐洲盟國都正在積極尋求,能在戰爭中取得優勢的技術。

2022/11/25 | COMMEET 雲端費用管理系統

銷售之後,才是服務的開始:「訂閱制」徹底改變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買斷關係

根據顧能公司(Gartner)的預測,2023年前將會有高達75%的線上交易開始提供「訂閱服務」。訂閱服務不但可以提供企業可預測的收益、穩定的顧客留存率,同時也降低了開發新客源的獲客成本,讓企業與顧客維持長期互惠的夥伴關係。

2022/11/12 | QSearch

台南地獄展 vs. 高雄文博會,誰才是2022全台展覽聲量王者?

以現今各大展覽想要成功宣傳與推廣,能否炒熱社群話題成關鍵,截至今年10月底,熱門展覽、博覽會中,以臺南的「地獄展」最為熱門,高雄的文博會與設計展也不惶多讓,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社群操作的啟發呢?

TNL+ 2022/10/22 | TNL國際編譯

丹麥合成黨選出「AI聊天機器人」為黨魁,關注弱勢政策盼11月大選進軍國會

近年來將AI用於政治領域的案例漸增,而丹麥新成立的政黨則是透過AI形成政策,旨在代表長期以來較弱勢政黨的訴求;然而AI在民主中的有效運作與否仍是主要爭議,合成黨也相信他們能鼓勵人民善用AI為自己爭取政治權益。

2022/10/06 | QSearch

房市上半年價漲量縮觀望濃,臉書社群與論壇各有哪些熱議話題?

根據數據,2021年下半年房市臉書社群討論有76000篇,今年上半年則來到78000篇,而相對於去年疫情導致房產聲量下架,今年初接連央行升息、各式打房政策與防疫政策轉向等,讓對房市討論圍繞在炒房、升息的議題上。

2022/10/05 | 黃皓筠

就算是AI也有歧視,美國白宮提《人工智慧權利法案》避免演算法濫用、保障數位隱私

美國白宮4日提出《人工智慧權利法案》旨在保護民眾個人數據不被AI演算法濫用,然而各界反映兩極。有人認為努力監管AI的同時,也可能扼殺創新;同時有人指出AI以不透明的方式收集個人數據,並擁有偏見,與監管規範直接衝突。

2022/10/05 | 讀者投書

大數據看周玉蔻近期爭議:綠營支持者沈默,切割與否都止不住血,但中間選民有感嗎?

從數據來看,蔻蔻姐引起的爭議,確實搶佔了對政黨沒有明顯偏好的中間選民的部分注意力,此時誰看起來更有道理或看起來更無理取鬧,可能左右中間選民對今年選舉氛圍的感受。

2022/10/04 | TJ

【關鍵眼中盯】四叉貓細究高虹安的「追殺留言」,打開了「大數據輿情」產業的潘朵拉盒子

因「追殺高虹安」粉專而引起一系列討論,四叉貓或許在無意間打開了「大數據輿情」的潘朵拉盒子——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那些資料是怎麼蒐集、怎麼歸納的,卻完全依靠那個結果做決定......

2022/09/14 | COMMEET 雲端費用管理系統

省成本、高效率、掌握市場脈動⋯⋯實踐數位轉型,「大數據」成為引領企業成長的幕後推手

在數據量高速成長的時代下,舉凡在公司呈現的績效報表、在通訊軟體中傳送的文字訊息和社群平台上發布的照片貼文,都是含括在大數據範疇之中的資訊。根據DOMO的調查,全球每人平均每秒會產生1.7 MB的資訊量,在這些數據之下,企業得以將從中了解群眾的取向與需求,並從中擬定企業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