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日語: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 Ōe Kenzaburō ?,1935年1月31日-2023年3月3日),日本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15 | 方格子vocus

紀念大江健三郎(1935-2023)——國族作為曖昧,真實作為倖存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逝世,而他從小受到天皇如神一般、大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讓他終身成為站在最前面的反戰人士,他最後更斷然拒絕天皇頒發的文化勳章,和其優渥的百萬台幣終身年俸,因為他指出:「我的行動,象徵我對天皇存在的拒絕。」

2023/03/13 | 賴詩涵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逝世享壽88歲,東京大學預計今年夏天展出「大江健三郎文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於3月3日逝世,享壽88歲。大江健三郎少年得志,23歲就憑《飼育》成為最年輕的芥川獎獲獎者。看似順遂的文學路,卻在智能缺陷的大兒子出生後迎來轉折,他用自身與殘疾兒子「共生」經驗寫成的小說《個人的體驗》,從此為他的文學定調。後憑《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奪得了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

2023/01/03 | 精選書摘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要讓內容真是「個人的體驗」,就必須往一般道德無法接受的內在去挖掘

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為什麼在受獎致詞時特別向世界強調日本的「曖昧性」?他又為何刻意使用曾遭批評「不正統」的語言風格寫作?從戰前的榮光年代,到見證戰敗的狼狽,再到個人生命經驗的起落,我們可以從中看見「戰敗」如何形塑一個世代的群體思維,也看見一位小說家一路走來如何自我鍛鍊獨特的創作觀。

2022/05/22 | 精選書摘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川端自我選擇的「餘生」使命,是要以「美」來重建日本的形象

川端康成代表日本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經緯為何?短短的受獎致詞〈日本之美與我〉之中暗藏什麼樣的美學密碼?為什麼年僅四十八歲,他就抱著「餘生」意識自殉式地寫作?他的小說往往壓縮了大量訊息,讀者必須一一鬆解其中的「結」,才能重重潛入其文字內在的豐美風景……

2021/09/25 | 精選書摘

王溢嘉《人生沒有最好,不錯就好》:大江健三郎因靈魂的不斷拷問,勇敢承擔起做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大江健三郎後來說,自己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閱讀,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寫作,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則給了兒子。他說自己對待光的方式,就跟他對待小說一樣——每篇小說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