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腦

大腦(拉丁語:Cerebrum),結構上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是腦的最主要部分。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0 | 精選書摘

《進化思考》:創造性的機制宛如天才專屬的內隱知識,至今依然披著神秘面紗

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概念,試圖將創造所具備的不可思議視為自然現象來說明,同時我也無法從中找到任何發想手法能回答「我們何以藉此擁有創造能力(WHY)」的答案。在這樣的探究當中,我更加確信,謎底就在演化的結構當中。可是儘管我奮力尋找,最後還是無法從既有文獻中發現「為什麼演化與發明如此相似?」,也找不到「應用演化過程的具體創造手法」。

2023/10/30 | 精選書摘

《提案高手不靠靈感的12個思考拆解術》:有些人說,創造力就是要跳出框架思考,但如果我說根本就不需要框架呢?

年輕的孩子們可以構想出驚人的原創性解決方案,因為他們不受成人的僵化慣例和方法論的約束。他們沒有像我們這些可憐的成年人的心理限制。西班牙藝術家和畫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完美地說明了這一點,他說:「我花了4年的時間才能像拉斐爾(Raphael)一樣畫畫,但卻需要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這種始終保持開放、興奮和好奇地看待不同事物的心態,是讓兒童接觸新思想的原因。他們的思考不受到限制、無邊無際;他們沒有順從,而是在創造。

TNL+ 2023/10/27 | TNL國際編譯

研究: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帶狀皰疹等傳染病疫苗亦有類似效果

神經學教授舒爾茨指出,在減緩對澱粉樣蛋白的免疫反應時,疫苗可以拯救身體免疫系統殺死的腦細胞;疫苗也有可能增強免疫系統清除斑塊的能力。他表示,「斑塊愈少,發炎就愈少,腦細胞損失就愈少。」同時他也補充,因研究還無法確定具體的機制是什麼,但大腦和免疫系統的反應,似乎對大腦和免疫系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23/10/23 | 精選書摘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注意力缺陷症患者感受到的壓力愈大,他們就愈無法專注

注意力缺陷症患者的確容易分心而且注意力短暫,造成他們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工作。但是,他們不是對所有事都注意力短暫,通常來說,有注意力缺陷症的人在碰到陌生、新奇、緊張刺激、有趣或恐怖的事時,注意力就很正常。這些事情引發足夠的內部刺激,讓他們能啟動前額葉皮質的運作,讓他們能專心專注。

2023/10/22 | 精選書摘

《睡眠,你好》:當你發現碰上失眠症、深夜睡不著覺,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掙扎

小時候愛看卡通的人,肯定很熟悉流沙。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在流沙坑裡不停往下沉,這種時候最不該做什麼? 沒錯——掙扎。應該怎麼做才對? 沒錯——靜止不動躺下。對付失眠症也一樣。當你發現自己深夜陷入清醒,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掙扎。

2023/10/01 | 林煜軒

圍棋高手為什麼都這麼年輕?許皓鋐的亞運金牌有如打敗2016年的AlphaGo

從全歷史等級分或是AI的分析,許皓鋐戰勝的申真諝,應該可以說是古往今來圍棋史上最強、棋力達到最巔峰的棋手。許皓鋐能夠連續三盤都勝過世界等級分排名一、二、三名,這三位不僅都是過去幾年的世界第一人,也可以說是曾經創下人類圍棋史上棋力新高,和當年AlphaGo棋力相當接近的頂尖高手。

TNL+ 2023/09/18 | TNL國際編譯

研究:動物可能也會做夢,大腦藉由重現狩獵、唱歌、走迷宮等活動學習與記憶

科學家們已在更多動物身上發現了快速動眼期的跡象,包括蜘蛛、蜥蜴、章魚和斑馬魚等。越來越多的數據讓一些研究人員開始懷疑,原先被認為只存在於人類大腦中的夢境,是否比以前更為普遍的出現在多種生物當中。

2023/08/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調查報導: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早年為證明白人優越,蒐集有色人種大腦

赫德利卡相信白種人優於其他人種,為此蒐集不同人種的身體構造想強化人種間優劣差異理論,這個理論如今已被科學界打破。紀錄顯示,當年史密森尼博物館的人腦蒐集,是一個由科學家、美國陸軍軍醫、教授組成的網絡為之。史密森尼博物館內收藏的這些人腦來自菲律賓、德國、捷克、南非等10個以上國家地區。

2023/08/03 | 精選書摘

《幸齡人生70開始》:我們正進入「不是早死就是癡呆到死」的時代

以後我們的壽命會延長到將近一百歲,雖然身體仍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健康,但另一方面大腦卻無法像身體一樣保有健康,身體與大腦之間將會產生失衡。結果就導致現代人獲得延長的老年期間必須與失智症共存。

2023/07/2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脫口秀演員告訴大家,我們的大腦其實又蠢又宅

神經科學是發展迅速的生命科學領域,雖然近年的進展不少,可是我們目前能解釋的現象還僅是冰山一角,例如我們離解釋自我意識可能還有一大段路,甚至我們都還未充份瞭解為何動物需要睡覺,《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中的一些知識其實在出版後就被改寫了吧,相信柏奈特還會再接再厲推出新書的。

2023/07/04 | 精選轉載

童年創傷:過度體罰只會令大腦「斷開魂結」,別期待孩子能從中獲得教訓

當你的體罰嚴重到某個程度時,大腦通往情緒調控、抽象思考、執行功能與邏輯推理、時間感、動作規劃的神經路線就會被斷開。這是一種在被凌虐之下,不得不為之的大腦保護機制。而你期待孩子能夠從體罰中得到的教訓與學習,但被過度體罰孩子的大腦在那個當下,是不大可能做到這件事情的。

TNL+ 2023/07/03 | 何郁庭

【專家答科學】一個意外發現的基因突變,有望讓阿茲海默症發病延緩近30年?

2023年5月,《自然醫學》刊出一篇〈抵抗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相關研究,發現一位哥倫比亞男性雖然帶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基因,但同時也帶有另個稀少的突變基因,使這位男性的認知障礙症狀出現時間,比其他家族成員要晚了將近30年。這會是治療領域的一線曙光嗎?

2023/06/20 | 精選書摘

《大腦有問題?!》:為什麼我們無法記得每張看過的臉、每本讀過的書?

每一個人所經歷過的許多空間點與時間點,大多沒有在我們的神經網絡中留下什麼痕跡。我們認不得每個路人的臉孔、想不起每個遇到之人的名字、或也記不住每個讀過的句子,也許這就是避免記憶庫飽和的演化方式。無論是名字、臉孔或是自傳情節等等的人類記憶,目前可能已經使用到近乎極限的程度了。

2023/05/26 | 問8

「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可預測失智風險,哪些人屬於高風險群?

臨床上最常用來診斷失智症的工具,包括臨床失智評估量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等等,都用於評估「當下」認知功能退化的嚴重程度,沒辦法用來預測失智症風險或病程進展,為失智高危險群提出預防措施的建議。如今有一項創新技術,檢測大腦年齡,叫做「腦神經年齡(axonal brain age)」磁振造影檢查。解決了上述的缺點。

2023/05/16 | 精選書摘

《悲傷的大腦》:人為逝者哀悼時除了悲傷,為什麼經常也會感到憤怒?

大腦直接認定逝者是人間蒸發、對我們搞失蹤,這種信念確實沒什麼道理,而我們也的確知道為了這件事怪罪逝者太莫名其妙,怪自己沒有看牢他們也於事無補;但正因為大腦有時候會認為已逝之人就在別的某個地方,我們才會產生尋找他們的衝動,而大腦也相信只要修補與逝者的關係,我們總有辦法把他們帶回身邊。

2023/05/11 | 精選書摘

《親愛的,那不是你的錯》:發生「杏仁核劫持」時,人會突然出現極度誇張的情緒反應

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在一本討論EQ的書中,曾創造了一個術語,叫做「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發生杏仁核劫持時,人會突然出現極度誇張的情緒反應。有些人受到刺激時,身體會產生極大的反應,這不一定是因為精神出現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去的事件帶來巨大的情感負擔,使他們的感覺受到阻礙。

2023/05/09 | 精選書摘

《嗅覺之謎》:我推測「嗅覺缺失症」可能是INXS主唱自殺的關鍵因素

據說在意外之後,麥克跌入讓他不斷衰弱的憂鬱裡,再也無法自拔。隨著憂鬱症惡化,他更加仰賴處方藥物、違禁藥品及酒精,但這些痲痺心靈的物質只是枉然。是否喪失嗅覺扼殺了他最基本的人生樂趣,進而對身心造成劇烈影響,讓他覺得人生不再值得繼續?

2023/05/03 | 精選書摘

《考試腦科學》:從腦科學的角度而言,「怎麼都記不住」是極其自然的

我們可以把海馬迴看作是一個節能主義者,它也是為了節約能量,而不允許無用資訊通過的好幫手。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無法改變「根本記不住」這種讓人發愁的狀況,因為相對於「記住」,大腦本來就更擅長「忘記」。從腦科學的角度而言,「怎麼都記不住」是極其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