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 |
《提案高手不靠靈感的12個思考拆解術》:有些人說,創造力就是要跳出框架思考,但如果我說根本就不需要框架呢?
年輕的孩子們可以構想出驚人的原創性解決方案,因為他們不受成人的僵化慣例和方法論的約束。他們沒有像我們這些可憐的成年人的心理限制。西班牙藝術家和畫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完美地說明了這一點,他說:「我花了4年的時間才能像拉斐爾(Raphael)一樣畫畫,但卻需要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這種始終保持開放、興奮和好奇地看待不同事物的心態,是讓兒童接觸新思想的原因。他們的思考不受到限制、無邊無際;他們沒有順從,而是在創造。
2023/10/23 |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注意力缺陷症患者感受到的壓力愈大,他們就愈無法專注
注意力缺陷症患者的確容易分心而且注意力短暫,造成他們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工作。但是,他們不是對所有事都注意力短暫,通常來說,有注意力缺陷症的人在碰到陌生、新奇、緊張刺激、有趣或恐怖的事時,注意力就很正常。這些事情引發足夠的內部刺激,讓他們能啟動前額葉皮質的運作,讓他們能專心專注。
2023/08/16 |
《華盛頓郵報》調查報導: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早年為證明白人優越,蒐集有色人種大腦
赫德利卡相信白種人優於其他人種,為此蒐集不同人種的身體構造想強化人種間優劣差異理論,這個理論如今已被科學界打破。紀錄顯示,當年史密森尼博物館的人腦蒐集,是一個由科學家、美國陸軍軍醫、教授組成的網絡為之。史密森尼博物館內收藏的這些人腦來自菲律賓、德國、捷克、南非等10個以上國家地區。
2023/08/03 |
《幸齡人生70開始》:我們正進入「不是早死就是癡呆到死」的時代
以後我們的壽命會延長到將近一百歲,雖然身體仍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健康,但另一方面大腦卻無法像身體一樣保有健康,身體與大腦之間將會產生失衡。結果就導致現代人獲得延長的老年期間必須與失智症共存。
2023/07/23 |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脫口秀演員告訴大家,我們的大腦其實又蠢又宅
神經科學是發展迅速的生命科學領域,雖然近年的進展不少,可是我們目前能解釋的現象還僅是冰山一角,例如我們離解釋自我意識可能還有一大段路,甚至我們都還未充份瞭解為何動物需要睡覺,《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中的一些知識其實在出版後就被改寫了吧,相信柏奈特還會再接再厲推出新書的。
TNL+ 2023/07/03 |
【專家答科學】一個意外發現的基因突變,有望讓阿茲海默症發病延緩近30年?
2023年5月,《自然醫學》刊出一篇〈抵抗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相關研究,發現一位哥倫比亞男性雖然帶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基因,但同時也帶有另個稀少的突變基因,使這位男性的認知障礙症狀出現時間,比其他家族成員要晚了將近30年。這會是治療領域的一線曙光嗎?
2023/06/20 |
《大腦有問題?!》:為什麼我們無法記得每張看過的臉、每本讀過的書?
每一個人所經歷過的許多空間點與時間點,大多沒有在我們的神經網絡中留下什麼痕跡。我們認不得每個路人的臉孔、想不起每個遇到之人的名字、或也記不住每個讀過的句子,也許這就是避免記憶庫飽和的演化方式。無論是名字、臉孔或是自傳情節等等的人類記憶,目前可能已經使用到近乎極限的程度了。
2023/05/26 |
「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可預測失智風險,哪些人屬於高風險群?
臨床上最常用來診斷失智症的工具,包括臨床失智評估量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等等,都用於評估「當下」認知功能退化的嚴重程度,沒辦法用來預測失智症風險或病程進展,為失智高危險群提出預防措施的建議。如今有一項創新技術,檢測大腦年齡,叫做「腦神經年齡(axonal brain age)」磁振造影檢查。解決了上述的缺點。
2023/05/11 |
《親愛的,那不是你的錯》:發生「杏仁核劫持」時,人會突然出現極度誇張的情緒反應
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在一本討論EQ的書中,曾創造了一個術語,叫做「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發生杏仁核劫持時,人會突然出現極度誇張的情緒反應。有些人受到刺激時,身體會產生極大的反應,這不一定是因為精神出現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去的事件帶來巨大的情感負擔,使他們的感覺受到阻礙。
2023/05/03 |
《考試腦科學》:從腦科學的角度而言,「怎麼都記不住」是極其自然的
我們可以把海馬迴看作是一個節能主義者,它也是為了節約能量,而不允許無用資訊通過的好幫手。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無法改變「根本記不住」這種讓人發愁的狀況,因為相對於「記住」,大腦本來就更擅長「忘記」。從腦科學的角度而言,「怎麼都記不住」是極其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