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5 |
《改變世界【藝文人物篇】》:「阿拉伯的勞倫斯」親眼見證現代中東戰亂的根源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系列的《藝文人物篇》中,你可以看到25個影響世界的藝術家與探險家,透過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窺見這些人的人格特質養成,完整瞭解他們的人生脈絡與對至今為止的世界的巨大影響。學習創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與堅持的精神,豐富文化藝術素養外,還能啟發創新思維能力。
2023/08/31 |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天安門事件改變了這一切,這片殖民地首次被一連串的歇斯底里所奪佔
本書寫成於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權轉移前,被譽為爬梳香港發展史最經典的非虛構寫作。在作者筆下,讀者宛如身歷其境,一方面看她於一九九七年到來的前一年重訪香港,記錄殖民帝國的最後一頁;一方面也看她在其中尋找香港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風采,呈現香港過去的原型與時代下的各種風貌。
TNL+ 2023/07/13 |
蘇格蘭巴勒珍藏館獲頒「2023年度博物館」,負責遴選的Art Fund能為入圍的博物館帶來哪些效益?
本屆獲獎者、首位入選該獎項的巴勒珍藏館主要展出蘇格蘭女商人康斯坦斯・巴勒(Constance Burrell)及其丈夫威廉・巴勒爵士(Sir William Burrell)的數千件蒐藏品,這些蒐藏品的年代幾乎涵蓋全球5000多年的藝術史。自2022年重新開放以來,該博物館已經吸引50多萬名遊客到訪,並為格拉斯哥地區帶來超過2000萬英鎊的收益。
2023/02/23 |
《孤獨英國》:最後會落得孤伶伶的到底是「英國」還是「英格蘭」?只有天曉得
本書作者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折。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家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他認為,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英國要往哪裡去都和他們如何定義自身有關。
2023/02/22 |
《時間怪獸》:英國人借助新的歷史感,將暴力消滅某些人視為一種進步
進化論主義史觀同樣建議人們,在面對新式機槍所帶來的大規模死亡時保持寬容,機槍結束了歐洲人和其他國家之間長期的技術邏輯上的平等,使歐洲人最終有可能征服非洲。
2023/02/22 |
《時間怪獸》:大英帝國主義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但是卻具有破壞性
一九二五年的《勛章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of the Medal)試圖推翻英國人長久以來的論述(說印度人對於英國人完全慈愛的存在展開了惡魔般的攻擊),確認了叛亂者所表達出的真實的政治抗議,以及英國人自己挑起的暴力行為。
2022/12/20 |
《時間怪獸》導讀:每次的殖民挫敗,都成為他們更支持帝國主義的理由
紀律是文明的主要特徵,但紀律要成為無意識的習慣需要長久的訓練和練習。因此印度需要被託管,英國必須要盡責地、家父長主義地治理印度。神意不再是隱密的自然目的,英國的統治就是神意本身,給次等文明帶來進步的賜福。
2021/10/01 |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一個英國作家為何可以如此準確寫出極權統治下的現實、甚至未來的境況?
喬治・歐威爾真的是先知嗎?他在緬甸究竟經歷了什麼,使他對政治、對人性有如此深的洞見?甚至他生前最後未完成的小說構思,也是關於在緬甸的經歷。作者艾瑪・拉金走遍緬甸,追尋歐威爾的足跡,也觀察當代的緬甸,讓我們看見在極權統治下的緬甸人。
2020/12/17 |
《帝國的東方歲月》:和本書描述的諸位收藏家一樣,英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微言輕
除了本書之外,作者瑪雅・加薩諾夫還有另外兩本著作《黎明的守望人》、《新世界的流亡者》,分別透過船員兼知名小說家康拉德、美國獨立中的效忠派與本書的帝國收藏家,勾勒出這群在18-20世紀的殖民帝國中移動的人物形貌,以及全球化漸漸形成的過程。
2020/10/27 |
尼爾弗格森《巨人》:美利堅帝國的三大不足中,最難以克服的當屬「注意力不足」
在今天,美國以外很少會有人懷疑美利堅帝國的存在——「美國人就是搞帝國主義」早已是大部分受過教育的歐洲人的共識。但正如神學家暨政治學者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早在1960年就注意到的,美國人「近乎偏執般地堅決不承認自己實際上就是在行使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