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天堂

天堂,有時也稱為天國,字面意思即天上的殿堂、國度,很多宗教和心靈哲學認為人死後的生命形式將存在的處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7 | 精選轉載

《咒術迴戰》236話感想:「因為你是五條悟所以最強?還是因為最強所以是五條悟?」

五條悟這種強到離譜的半人半神存在,本應喪失一切共情能力亦不足為奇,但他仍留存對摯友的一份執著,甚至發展出相對正常的善惡觀,願意庇蔭他人,這是他獨特的微妙魅力。所以在我看來、也寧願相信,後來的五條悟,是先作為人生存,再作為最強存在。

2023/04/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肯亞邪教「餓死見耶穌」奪90命,貧窮與教育低落助長神棍曲解《聖經》教義

奈洛比大學(University of Nairobi)宗教學教授阿卡拉加(Stephen Akaranga)告訴《法新社》:「這些自封牧師的人,大多從未踏進神學院半步。」但他承認,神棍缺乏神學教育背景,對信眾影響並不大。他補充表示,近年來這類「教會」在肯亞農村地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那裡的人對於上學很陌生。」

2022/05/29 | 精選書摘

《地獄地圖》:非善非惡、介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的「中間世界」——靈薄獄、巴爾撒克、中陰

《地獄地圖》收集了人類歷史上,對於另一個不可視世界的各種新奇想像和表現,包羅萬象且難得一見,包含罪人所受的虐刑手法、善人所享的夢幻樂園,以及古怪離奇的魔鬼、天使和死神,是一份精彩豐富的深度文化研究,亦是眾多幻想與恐懼的紀錄圖冊。

2021/10/07 | 潘柏翰

【2021諾貝爾文學獎】坦尚尼亞作家古納摘桂冠,因流亡而寫作,思考殖民主義和戰爭的世代後果

坦尚尼亞(港譯「坦桑尼亞」)作家古納最新作品《來生》的結局令人驚訝且難以預料,但同樣的觀念一再重複地出現在書裡頭:倘若統治政權的意識形態——在此指的是種族歧視——要求屈服與犧牲,個人在意識形態面前毫無抵擋之力。

2020/02/29 | 傅紀鋼

《良善之地》:奇幻喜劇佳作,將死後世界的設定玩得十分傑出

影集《良善之地》中,光是「惡魔設計天堂來戲弄罪人」的劇情就是一個翻轉的梗。但編劇無意只停留於此,畢竟這是長達四季的喜劇影集,必須要翻轉再翻轉。

2019/11/24 | 精選書摘

《印心・超生》:對妙天禪師而言,什麼是「禪」?

生命的秘密就是一個人的魂、魄和靈性,尤其靈性特別重要,靈性來自於宇宙天,將來可以回到天堂、佛國,而魂魄本來就住在地球上——如果魂魄能與靈性成為一體,就有機會隨著聖靈一起到天堂、佛國。

2019/08/13 | 精選轉載

懷念過去的MMORPG: 我們更常「玩遊戲」,但也不再「玩」遊戲

這幾年常常在想,為何那個年代的線上遊戲對我來說有魅力,而現在的遊戲到底缺少了什麼?從世界觀、遊戲機制,與玩家行為來看,我們獲得的方便性遠比不上失去的遊戲性。

2019/06/13 | 精選書摘

《聖經天使學》:神當然不需要他們,但為什麼仍要創造天使大軍呢?

有一定比例的天使變成墮落天使,跟隨撒但。有些聖經學者據此推測,天上每處因為墮落天使離開而空出的地方,都將被得到救恩的人類永久補滿,所以,天堂的總人口會回到天使起初被造時的原始數字。

2018/12/16 | 周雪君

兩老悲痛為自殺兒辦葬禮 神父質疑兒子能否上天堂

美國一對父母白頭人送黑頭人,在兒子的葬禮上,神父竟然譴責自殺的兒子,更質疑他能否上天堂。

2016/10/05 | 陳韻竹

住在天堂裡的人說:遊客想進來,我卻想出去

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個叫天堂的地方,但住在這裡的人,真的感覺在「天堂」嗎?我們似乎可以隱約看見一個地方的經濟、階級、風俗民情,甚至地理條件,如何形塑一個想像不到的人生。

2016/10/04 | 陳韻竹

住在天堂裡的人說:遊客想進來,我卻想出去

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個叫天堂的地方,但住在這裡的人,真的感覺在「天堂」嗎?我們似乎可以隱約看見一個地方的經濟、階級、風俗民情,甚至地理條件,如何形塑一個想像不到的人生。

2016/10/04 | 陳韻竹

住在天堂裡的人說:遊客想進來,我卻想出去

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個叫天堂的地方,但住在這裡的人,真的感覺在「天堂」嗎?我們似乎可以隱約看見一個地方的經濟、階級、風俗民情,甚至地理條件,如何形塑一個想像不到的人生。

2015/11/02 | 場邊故事

上天堂還是去醫院,你會讓5歲小女孩為生命做抉擇嗎?

生物倫理學者Art Caplan看完網誌,認為媽媽錯了。「一個4歲孩子或可以選擇聽甚麼音樂看哪一本圖畫書,但無可能明白死亡的意思,這種思維要9歲或10歲才開始形成。」亦有讀者狠批是媽媽一直誤導孩子。

2015/11/02 | 場邊故事

上天堂還是去醫院,你會讓5歲小女孩為生命做抉擇嗎?

生物倫理學者Art Caplan看完網誌,認為媽媽錯了。「一個4歲孩子或可以選擇聽甚麼音樂看哪一本圖畫書,但無可能明白死亡的意思,這種思維要9歲或10歲才開始形成。」亦有讀者狠批是媽媽一直誤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