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

天氣表示大氣在某個特定時間和空間的狀態,反映大氣是冷還是熱、是乾還是濕、是平靜還是狂暴、是晴朗還是多雲等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05 | TNL 編輯

別被陽光騙!17縣市夜晚清晨防10度以下低溫,外出建議採「洋蔥式穿衣」

吳德榮指出,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明天至11日天氣持續晴朗,大氣逐日回暖;白天陽光加熱升溫,夜間有「輻射冷卻」降溫,日夜溫差很大,早出晚歸、應注意衣著調適;今、明白天,北舒適、南微熱,清晨部分縣市仍有「極低溫」發生的條件。

TNL+ 2023/01/30 | TNL國際編譯

Blue Monday迷思:研究顯示「週一症候群」是偽科學,但的確有讓人鬱卒的季節

週一症候群的說法,其實源自於一則2005年的新聞。當時英國一家電視台《Sky Travel》與心理學家合作阿諾(Cliff Arnall),透過一個方程式,計算出一年當中,讓人覺得最悲慘的一天。

2023/01/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寒流南下各地區恐連續出現10度以下低溫,氣象局長:新一波冷高壓有望讓中高海拔降雪

中央氣象局預報,隨著今(27)日寒流南下,各地區氣溫開始轉冷,而白天回溫的跡象也較不明顯,不過降雨則會趨緩。而這次的寒流預計會持續到29日,直到下周一氣溫才開始回升,不過日夜溫差仍大,各地民眾須注意保暖。氣象局長鄭明典今天表示,新一波的冷高壓來臨時,中高海拔地區有望降雪或出現霧淞美景。

2023/01/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初三寒流來北台灣下探7度,午後估省道車流增多,主要幹線4路段易塞

今天是大年初三,高公局估交通量為140百萬車公里。根據高速公路1968網站,國道1號高架楊梅端至新竹南下路段壅塞,湖口至竹北、國道3號大溪至龍潭則紫爆,時速低於20公里。

TNL+ 2022/08/25 | TNL國際編譯

「全歐洲最盛大的國慶煙火秀」因氣象預報失準而延期,為平民怨匈牙利氣象局正副局長遭革職

部分反對奧班政府的民眾說法表示,中央政府開除氣象專家的做法根本是出於政治動機,因為其不滿氣象失準,本該順利如期舉行的煙火表演,卻在沒有風雨的影響下落空。

2022/04/02 | 方格子vocus

從蔡進國山難事件,看「獨攀」的意義與條件

當然,無論再怎麼準備,登山還是免不了遇到突發狀況,這時完善的裝備就顯得彌足重要了。除了大眾熟知登山鞋、登山杖外,登山必備的保命工具還包括摸黑用的「頭燈」、防風防雨的「雨衣雨褲」、補充能量的「行動糧」,及基本的醫療包,像是生理食鹽水、透氣膠帶等。

2022/02/21 | TNL 編輯

寒流發威!週末全台74人疑天冷猝死,228連假可望回暖放晴

寒流讓各地疑似天冷猝死案件激增,消防局統計19、20日2天,全台共74人內科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最年輕僅38歲,是否與寒流有關仍待調查。這波濕冷的感覺,預計會一直持續到週四。

2022/01/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郵》報導北京為冬奧「確保藍天」人工控制天氣,憂「一個國家有權改變氣候嗎?」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開幕當天,氣象預報顯示「午後會有陣雨或雷陣雨」,但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當天下午至近午夜進行了9個小時的干預下,奧運得以在晴空下揭幕。

2021/07/20 | 精選書摘

《人際網絡解密》:「蟻際網路」與網路傳輸封包有其相似之處

戈登、普拉巴卡、德克塔等人發現,蟻群的交流系統類似於網路世界裡的TCP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這個協定規範了一種在網路上傳遞數據封包的方式。

2021/04/02 | TNL 編輯

清明首日高速公路一早就塞爆:「6地雷路段」建議避開,連假4天氣溫變化出爐

清明連假第一天,西部國道一早就已經有多處路段時速不到40公里的壅塞情形,高速公路局預估今天的交通量為122百萬車公里,呼籲民眾避開6處壅塞路段。

2021/01/30 | 精選書摘

《單車環台縱走大旅行》:車友規劃行程須知,台灣單車旅行五大關鍵經驗談

隨著台灣自行車發展多年,作者騎訪山林得到無數感動,也透過分享獲得國內外車友認同,經過多年探索,作者歸納出3條路線來作為這個自行車島的主幹,藉由圖文、影像,以單車的特有視角,和讀者一起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2020/10/10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專訪中研院劉紹臣院士: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台灣降雨?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

1880年到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約0.85°C。雖然聯合國研究報告或觀測資料分析,都認為「全球溫度變化」對「全世界總雨量」影響不明顯,但劉紹臣與其團隊發現「地方區域降雨」卻有所改變。

2020/09/20 | 《科學月刊》

颱風生長的故鄉「季風槽」,今年七月卻不見人影

要讓颱風旋轉起來的季風槽,因為太平洋高壓太強,使得季風槽無法向東推進到西北太平洋區域;偏強的太平洋高壓帶來穩定的下沉空氣,連帶的也讓垂直風切太大,颱風更是長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