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太空

外太空,或稱太空、宇宙空間(英語:outer space),指的是地球大氣層及其他天體之外的虛空區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月球南極著陸點命名「濕婆神之力」,8/23訂為太空日;回首太空計畫路艱辛,腳踏車與牛車曾扮要角

莫迪表示,今天不論在貿易或是科技領域,印度已經坐到了「第1排」。另一方面,印度這次有超過100名女性科學家與工程師參與月球任務,女性現已成為印度科學發展的領頭力量。回顧印度太空計畫發展史,曾以腳踏車運送火箭,以牛車測試人造衛星,一路走來艱辛,也令印度人感到格外驕傲。

TNL+ 2023/08/20 | TNL國際編譯

NASA洞察號探測器與深空網路:發現火星自轉每年快4毫秒,內部有熔融狀態的金屬核心

研究結果發現,火星自轉的速度每年增加約4毫秒(0.004秒),使得火星上「1天」的長度,縮短了將近1毫秒(0.001秒)。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火星自轉速度增加的原因,不過他們推測是由於火星2個永久極冠上「冰」的增加,導致陸地範圍擴大,進而影響了重力的牽引,使火星自轉加速。

2023/06/17 | TNL Marketing

950位國際通訊專家在臺研商通訊標準 鏈結臺灣與國際通訊大廠合作夥伴關係

本次在臺舉辦的全球行動通訊標準組織3GPP第100次全體會員大會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次大會上,除了討論5G演進技術標準,首次還展開了關於未來6G技術的研商。與此同時,臺灣的業者和國際通訊大廠密切合作,共同推動未來通訊技術的發展。本次盛會的舉辦也讓臺灣展現了在行動通訊領域的成果,並加強了臺灣與國際通訊產業之間的合作關係。

2023/06/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自然》期刊:土衛二冰下海洋首度發現磷,濃度逾地球100倍增添孕育生命潛力

研究主筆、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行星科學家波斯柏格(Frank Postberg)在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新聞稿中說:「這是首度在地球以外的海洋中發現這種基本元素。」磷是DNA結構的基礎,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細胞膜和載能分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06/09 | 今周刊

半導體人才戰:碩士班沒畢業就幾乎被搶光!半導體業已不見得是理工科學子首選?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為何連出自電機、電子、物理、資工等半導體主力科系的大學生,不想繼續走這條路,反而投入太空科學及工程領域?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趙吉光博士觀察,原因至少有三個。

2023/06/07 | BBC News 中文

UFO聽證會:污名化和騷擾影響研究,隱私權成NASA調查阻礙

不明飛行物體(UFO)現象長久以來都被污名化——很多人不認為它應該屬於理性科學研究的範疇,但是舉辦這一次會議清楚表明,美國太空總署現在想要認真對待這一課題,也顯示科學界越來越願意公開、如實地談論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2023/05/26 | 《科學月刊》

人類若想長期居住在月球,靠核能、太陽能可以維持所需電力嗎?

月球基地需要多少電?我們參考現在國際太空站的發電量粗略估計,它的電力全來自太陽能板,在陽光直射下最大發電功率為240千瓦,大約等同一般大樓緊急供電的備載柴油發電機的功率。縱使不算充裕,月球基地所需要的電量功率也希望能達到這個水準。以目前的技術水準,有哪些技術可行、經費允許的發電方案呢?

2023/05/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首次目擊垂死恆星吞噬行星,天文學家:恐預示地球50億年後命運

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麥勞德(Morgan MacLeod)說,迄今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數千顆行星中,大多「終會面臨這種命運」。天文學家說,這項發現「說明了我們的存在轉瞬即逝」,在太陽系生命週期經過數十億年後,地球末期「可能會在僅持續幾個月的最後一閃中結束」。

TNL+ 2023/04/26 | TNL國際編譯

日本iSpace 「白兔」登月艙挑戰著陸月球,降落前與地表失聯「必須假設已失敗」

iSpace表示,截至白兔發射迄今,該登月艙已飛行超過135天、距離地球超過137萬公里,iSpace創辦人暨執行長袴田武史於2023年4月上旬對此說明:「任務進行到這個階段,我們已經取得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並從這次的飛行任務中吸取各式教訓,這些經驗都會轉化成我們下次任務成功的養分。」

2023/02/13 | BBC News 中文

國際太空站在2030年使用壽命到期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

未來太空探索的主要角色還是國家。但是為了應對挑戰,這些國家會聯合成一個單個的集團,互相分享信息,同其他集團進行競爭。太空項目耗資巨大,而且技術上充滿了挑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完成這種艱巨任務。這就需要建立新的夥伴合作關係,這時候新湧現出的億萬富翁就變得十分重要。

2023/01/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韓國政府大力扶植航太產業,自製運載火箭世界號成功發射,預計今年成立宇宙航空廳

尹錫悅政府在2022年12月召開上任後第一次國家宇宙委員會,首次將全羅南道、慶尚南道、大田指定為「宇宙開發特區」,設置民間宇宙發射場、宇宙環境測試設施等相關基礎建設,目標在2032年登陸月球,2045年登陸火星並躋身宇宙經濟強國,將目前未達1%的全球市占率擴大至10%。

2022/12/08 | Abby Huang

日本前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訪台:未來戰爭不只陸海空,台美日應加強太空、網路、電磁波合作

日前日本立憲民主黨2位眾議員先後在國會施壓要求首相岸田文雄表態不支台獨,為此中山泰秀表示,日本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有許多的政黨,不過任何政黨的發言都不能代表政府立場,也不影響政府政策。立委王定宇表示,就像台灣也有附和中國的聲調,日本、澳洲都有這些附和中國的人,但這無損台日友誼。

2022/12/06 | 物理雙月刊PSROC

在人類登陸火星之前,我們有辦法先讓水和二氧化碳重返火星嗎?

火星地表平均溫度比水的冰點還要低50度。大氣層過於稀薄,無法留存液態水。不過,地質學的證據顯示古代火星的表面充滿液態水。當時雕刻河道並侵蝕地表的水又去了哪裡?有沒有辦法能讓水和二氧化碳重返火星呢?

2022/10/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俄羅斯發射導航衛星挑戰美國GPS霸主地位,日本新型觀測衛星可識別地表80公分物體

俄國當局則在昨(10)日在北部太空發射場成功發射搭載格洛納斯-K(Glonass-K)衛星導航系統的聯合號-2.1b火箭(Soyuz-2.1b)。在過去20年裡,莫斯科投入了數十億美元開發格洛納斯系統,目標就是要挑戰目前居於主導地位的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2022/09/13 | 劉亭妤

超清晰:韋伯望遠鏡第一批獵戶座星雲照片出爐,助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恆星誕生細節

像獵戶座星雲這樣的恆星育嬰室,因為被大量的星塵遮擋,使得無法利用如哈伯望遠鏡等主要依靠可見光的儀器進行深入研究,然而,韋伯望遠鏡透過紅外光,便能使觀測者看穿這些塵埃層,揭示獵戶座星雲內部深處發生的動作。

2022/09/01 | BBC News 中文

《重新翻印阿波羅》:憑一己之力修復阿波羅登月老照片,再現人類進入太空世界的精彩瞬間

一本新書問世《重新翻印阿波羅》(Apollo Remastered),這本輝煌精湛的書中收集了400張相片,詳細記錄了人類第一次進入另外一個太空世界的精彩瞬間。

TNL+ 2022/08/12 | 湯名暉

天宮太空站:拓展中國地緣政治的第四疆域,也是反轉東西文明秩序的起點

中國逐漸完善天宮太空站的規模,成為當代唯二太空制高點的大國,中國的企圖不僅於科技領域,更是為在政治軍事的支撐下,反轉東西文明秩序的現實。中國能否在在現有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中,找出一條和平的太空計畫道路,值得吾人深思。

2022/08/05 | BBC News 中文

成千上萬顆低軌衛星布局的背後:馬斯克的SpaceX「星鏈計畫」是否會加劇太空資源緊張問題?

金博士說:「如果碎片太多,可能導致近地軌道未來無法使用......我們也可能無法穿過近地軌道進入我們的導航衛星和電信衛星所在的更高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