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女人

女性,是指雌性的人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6/23 | 方格子vocus

《乘風破浪3》觀察:王心凌很自在當一個甜美的中年人,這就是真正的獨立女性

王心凌透過節目的再次翻紅,有些人解讀是因為在此時機點,前兩季的「大女主」設定不合適了,剛好她也符合現在的審美。其實不論是賣情懷或者是溫和形象的女生,這兩特點套用在Twins身上也可,此次走紅應該多少也是有運氣的成分。但又不得不承認,她的唱跳實力一直被低估。

2022/05/01 | 讀者投書

在部落每天都有文化震撼:「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社群媒體觀察

我太常接收到類似的訊息,認為原住民部落婦女應該是怎樣生活,原住民女研究生應該是研究原住民議題而不是性別議題。糟糕的經驗是,就如同自己原住民的學者都在原住民學術研討會調侃著我的性別議題:妳是原住民,妳不自己先族群主流化,要先性別主流化?

2021/10/08 | 精選書摘

《愛情,不只順其自然2》:對男人不必無腦地崇拜,也能做個「可愛的女人」

比起道德上的「應不應該」,我認為在關係裡,更重要的事情是雙方「快不快樂」。快樂的兩個人有更高的機率創造出快樂的關係,而建立在「應不應該」之上的關係,則更容易變得委屈、勉強、彼此配合。

2021/04/27 | 精選書摘

《一輩子很長,要活出自己的姿態》:女人何時真正變老?答案一定不是30歲

許多人特別喜歡拿三十歲來「做文章」,尤其是針對女性——「三十歲,妳應該建立一個完整幸福的家。」「三十歲,妳頭腦應該更成熟。」......好像三十歲是個重要的關卡,關卡的兩邊有著成功與失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2021/04/03 | 精選書摘

年屆三十就被稱作「剩男」、生了孩子職涯就此中斷⋯⋯我希望男人也是如此

跳脫傳統框架,展現自己的欲望,直白呈現女性心理不敢透漏的實話,授權韓國、日本、泰國、印尼、中國五國,說出亞洲女性心聲。

2020/10/25 | 精選轉載

【關鍵時事】譴責受害者的言論層出不窮,表明現行性平教育的不足

粉專「註冊組長」藉著一位被下藥性侵後向他求助的女學生故事,說兇手選擇性侵這位女性而非同桌另一位同學,是因為她穿的比較少,也說男性會性犯罪是因為「動物性」。這些事件顯示性平教育的不足。

2020/03/23 | 精選書摘

《地球星人》:說穿了人類工廠的這些人,目的不就是生產人類嗎?

被這樣徹底地當成工具看待,至少比扯什麼戀愛更明快多了,我反而不覺得生氣。平常隱晦含蓄到令人頭皮發麻,但說穿了人類工廠的這些人,目的不就是生產人類罷了嗎?

2020/03/23 | 精選書摘

《地球星人》:不管是勞動的工具或是生殖器官,我都是不及格的

沒有使用魔法的時候,我的確是個廢物。我從小就呆頭呆腦,長得又醜。對於「工廠」──對這個城鎮的人來說,一定非常礙眼。

2020/03/16 | 讀者投書

塔可夫斯基的神秘世界,淺談《鏡子》中的永恆女性

前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影像世界令人難以捉摸,也成為世界各影評、影迷們嘗試解讀的主題,要理解塔可夫斯基,或許從心理、人文的基礎去討論,而非只就他的鏡頭運動與美學觀點分析,其中《鏡子》便對於多位女性的形象進行了不同的詮釋,更被視作他的半自傳作品。

2019/11/01 | 精選書摘

《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如果某個人就是你的全世界,那你的全世界有點小

女人常犯的錯誤是,總以為自己可以躲在誰的身後享受歲月靜好,一回頭才發現,自己的雙腳已經站在懸崖邊。從喪失經濟獨立的那一刻開始,慢慢地,會接連喪失情感獨立、人格獨立,直到獨立性也全面淪陷。

2019/10/31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專訪 《女人就是女人》導演與監製:你心目中的女人,是什麼模樣?

女孩、女人,想到她們,你腦海裡浮現什麼畫面?《女人就是女人》為香港導演孫明希執導、黃欣琴監製,敘說兩位跨性別女性的故事,試著尋回做為女人的力量,其核心直搗簡單而重要的核心—女人就是女人。

2019/08/01 | 女性主義有事嗎

我很愛女人/我就是女人,怎麼可能厭女呢?

「女生理科天生就是比較不好」、「女生就是比較情緒化」、「女兒是要捧在手心上疼愛的」這些都是與刻板印象連結的厭女說法。

2019/07/31 | 女性主義有事嗎

我是女人怎麼可能厭女?因為「厭女」不僅僅是「厭惡」而已

「女生理科天生就是比較不好」、「女生就是比較情緒化」、「女兒是要捧在手心上疼愛的」這些都是與刻板印象連結的厭女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