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好奇心

好奇(Curiosity)或是好奇心是對新的事物有興趣,會想要探索、研究及學習的特質。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27 | 精選書摘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別急著對孩子們的「好奇心、活力與追求新奇」投藥

如果我們不要強迫孩子做他做不來的事,相反地,我們讓孩子往他的特質去發展人生:愛冒險、對有興趣的事物全心投入、擅長同時進行許多事、熱情、動作快、點子多、顛覆傳統、不愛墨守成規等等,讓過動兒有機會發揮這些珍貴的特質,就如同書上所說:過動症不再是病態,而是一種會發光、發亮的特質。

2023/04/26 | 方格子vocus

不要害怕問問題:透過「有效的好問題」,帶你去到更遠的地方

在矽谷和其他創新中心,問問題比得到答案更有價值。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是創新和突破的根源。但在學校裡,提出好問題的價值幾乎沒有被重視,甚至很多人不敢提問。那麼,該如何提出好問題呢?

2022/10/03 | 精選書摘

《如何讓人說實話》:利用人類天性(上)——人天生就有糾正他人的本能

作者擔任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門的人類行為分析專家期間發現,人類的天性常使得我們不知不覺透露出自己知道的機敏資訊。他因此透過對心理學及人類行為的理解,設計出書中這一套完整技巧,使人像呼吸一樣自然說出實話。

2022/09/26 | 精選書摘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都市傳說」明明這麼荒謬,為何還能歷久不衰?

都市傳說是透過個人關係傳述朋友的朋友所碰到的事。就像怪談有典型模式一樣,都市傳說受到好評的因素在於故事的完整性和樂趣,而不在於故事的真實性。

2022/09/26 | 精選書摘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人人都愛聽的八卦,其實有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八卦的優點不只是容易談論而已,我們可以從八卦中學習,或是透過八卦來確立群體規範。而且,無論對於個人或社會來說,八卦都是不可或缺的。

2022/06/20 | 彭孟嫻 Jessica Peng

別怕輸在起跑點!學習不需要快,「好奇心」才是孩子渴望求知的核心動力

不要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快」不是學習的分針,因為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用同樣的速度學習。只要在學習當中,以兒童的好奇心為中心主旨,輔於戶外教學以及遊戲基礎教學,就能夠讓孩子在自信心與領導力方面成長,也就能夠自然有好的學習。

2022/06/15 | 精選書摘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為什麼比起花椰菜,你的大腦會更喜歡蛋糕呢?

賈德森博士在神經科學領域擁有二十多年的經驗,透過數千名患者的研究與臨床實證(包含美國奧運運動員與教練、政經界領袖),本書將帶著你一步步找出觸發焦慮的刺激源,以及焦慮本身會觸發什麼有害行為。

2022/01/25 | 精選書摘

《創客精神》:父母對我養成好奇心的真正貢獻,是允許我去追尋所謂的「祕密悸動」

亞當・薩維奇——Discovery探索頻道節目《流言終結者》的當家明星,科學界與科技界最受喜愛的人物,在此分享他的創意黃金法則,從發現點子到追隨靈感,將奇想如願化為現實。

2021/11/27 | 精選書摘

《時尚老人》:「好奇」讓我成為醫師以外的自己,站上世界時裝秀舞台

保持好奇心,是不老的必備要素,也是三力生活的根本。我常常和大家分享:不要在意年齡,不要被形式拘束,只要是好的就值得學習,從心態開始增進自己的腦力與社會力,為什麼不呢!

2021/11/23 | 精選書摘

《創新大未來》:用我事業上最大的四次錯誤說明,突破舒適圈的四種不同層級

跟著曾和Google、NASA、迪士尼、星巴克和IBM等頂尖團隊合作的傑洛米.迦奇學會顛覆性思考,從大量真實案例解密眾多企業實測有效的創新步驟,將自己推出舒適圈,勇於接受新想法,採取行動、主動出擊,開拓新選擇。

2021/07/03 | 《科學人》粉絲團

AI協助心理學家了解嬰兒的學習方式,機器人可能也有「好奇心」?

2015年科幻電影「成人世界」中,工程師迪昂想要創造能思考、有感受的機器人。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寫了一套能像孩童一樣思考的人工智慧程式。21世紀初,機器人學家、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期望打造能模仿這類自發成長的機器。他們合力打造的類人形機器人(android)。

2021/07/01 | 精選書摘

《編輯這一行》:編輯工作就是「盡量借用專家的本領」,討厭人類是做不來的

做書是團隊合作,團隊的核心就是編輯,編輯要推動團隊的所有人。就算每個人都是某種專家,編輯也要抬頭挺胸,甚至用力拉緊他們的韁繩。

2021/01/24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研究:從維基百科瀏覽方式分析好奇心,你是「獵人」還是「忙碌者」?

好奇心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在使用維基百科的習慣上,你是發散廣泛,思維跳躍充滿開放性的「忙碌者」模式,還是集中專注、閉鎖在特定知識領域的「獵人」型呢?

2020/11/29 | 精選書摘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好奇心或許殺了薛丁格的貓,但很可能救你的命

我們不鼓勵好奇心,也是因為好奇代表必須承認自己的無知。提出一個問題或進行一次思想實驗,意味著我們並不知道正確答案,而那是很少數的人才願意承認的一件事。

2020/10/08 | 精選書摘

《觀察的藝術》:質疑就在你眼前的每樣東西,是很有用的一件事

想一想,每星期挪出一小時就好,刻意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那將如何影響你觀看、感受、思考的方式?那會如何改變你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那將在多少程度上改變,甚至改善你的工作與生活?

2020/06/28 | 50+(Fifty Plus)

不老男神謝祖武:父親驟逝、母親失智,「我們無法避免遺憾,但可以減少遺憾」

面對人生的陰影,謝祖武一直負重前行,不苟言笑的他,往往只有工作時才會與人交際、嘻嘻哈哈,社群網站也多半是在太太的監督下發文,直到去年《最後一封情書》公演結束,他才一改孤獨封閉的性格,將自己慢慢放出去。

2020/06/18 | 精選書摘

《給內心總是很累的你》:為什麼「練習不評價」對你的心理健康有幫助?

如果要鍛鍊不評價,得先探討為什麼我們內心總會一直給各種評論。就算你是個最多產的評價者好了,但你在評價的當下已經做出了選擇,而這些選擇都能指向你的信念為何。

2020/01/05 | 方格子vocus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以「設計思考」的油墨,回應你內心的呼喊

設計人生,那自然是要先同理、瞭解你要設計的對象。包含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喜歡或討厭什麼、對事情的先後順序等等⋯⋯。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探索自己。書中提供了下面三個工具來幫助你檢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