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
【論壇】「藝術視野:從跳島戰略到新冷戰」:來自「第一島鏈」的藝術工作者如何處理冷戰遺緒?
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及資訊相對透明的時代,亦是一個有可能避開誤解及國族衝突的時代。也許第一島鏈藝術工作者的工作並非除了凸顯冷戰時代的荒謬性,還應包括於未來創造積極的對話。
2019/03/14 |
蔣一直都在?談「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作為空間轉型的藝術提案
本展地點位在紀念堂四樓銅像大廳下方,空間較為幽微隱蔽,一方面除呼應著展名「中正之下」,不只是一種空間上的客觀描述,另一方面也隱喻著,在長時間威權統治下的台灣,即便自1987年起已解嚴多年,但戒嚴幽靈在歷史、回憶、認同、正義、真相等面向所造成的影響與錯亂。
2015/08/03 |
大開選舉支票!全台列管「蚊子館」達上百件
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大學生進行全台蚊子館查看:「我們不是在做創作,也不是在『比美』,而是呈現台灣政商掛勾的不堪現實,希望透過微型的社會行動監督政府。」
2014/10/26 |
這本書紀錄了當時的台北,改變了五個年輕創作者:聽黃威融談《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1998年,不到三十歲的黃威融,與好哥們馬世芳、姚瑞中、許允斌、陳光達寫下《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成了當年的話題之作,其不按牌理的內文編排、化立體為平面的美編,是台灣出版業90年代很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出版創作。 16年過去,如果咖啡館、捷運、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是書中談及九零年代的台北符號,2014年的此刻,我們又會用什麼形容詞去描述這座城市?而黃威融又會如何重新詮釋這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