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

姚瑞中(英語:Yao Jui-Chung;1969年-),台灣當代藝術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6/11 | 精選書摘

二十四年後,變成大叔的五人組,再談《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理由》寫的雖然是二〇〇〇年之前的台北,但事實上它一直有一種未來的感覺。即使過了二十多年,今天來看這本書,仍然不覺得過時,也仍然有一種超前的感覺,真的是有一種非常獨特的魅力在裡面。」——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2019/03/14 | 放映週報

蔣一直都在?談「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作為空間轉型的藝術提案

本展地點位在紀念堂四樓銅像大廳下方,空間較為幽微隱蔽,一方面除呼應著展名「中正之下」,不只是一種空間上的客觀描述,另一方面也隱喻著,在長時間威權統治下的台灣,即便自1987年起已解嚴多年,但戒嚴幽靈在歷史、回憶、認同、正義、真相等面向所造成的影響與錯亂。

2017/04/23 | 《典藏.今藝術》ARTCO Monthly

藝術行動機器的主客體:「工業標地拓撲學」與「海市蜃樓」的協同過程與展示精神比較

基於本文在於討論協同式的藝術生產過程與其精神空間,因此在此鎖定的討論方向,乃在於如此計畫展演的背後,於訊息揭示之外,這些影像檔案在參與者的現場空間、印刷圖文的二度空間、美術館展場空間,是否有不同的美學與知覺傳播轉化,以至於我們仍可定位它是有關「藝術性的生產」。

2016/06/16 | 放映週報

藝文單位行政法人化系列專題(一) 現在進行式:高雄市「一法人三館所」修法

當視覺藝術必須守衛美學專業、獨立性,電影產業正面對兩岸三地產業重整與獨立電影的斷層,歷史博物館逐步成為商業特展獵取的租借空間時,也許文化局應當率先回應的是,各種文化治理的現狀、規劃與目標究竟為何?

2015/10/25 | CITYZINE城市誌

流動的國界、「造動」的藝術家─國美館亞洲雙年展紀實

「亞洲藝術雙年展」今年共有28組藝術家、來自17個亞洲地區/國家,以不同角度探討包括亞洲移動的邊界之下,有關體制、人權等種種生存處境和問題現狀。

2015/10/02 | CITYZINE城市誌

與其搞「文創」百貨公司,或許可以先從處理一堆蚊子館下手

姚瑞中嘆道,身邊不少朋友選擇搬到南部或東部去,就是因為在台北發展不易,遑論生存之道。「有才華的人無法出頭,除非有管道,否則都被富二代把持,台北慢慢就變成一個不公不義的小型社會。這是大家想逃離的主因。」

2015/08/03 | 吳象元

大開選舉支票!全台列管「蚊子館」達上百件

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大學生進行全台蚊子館查看:「我們不是在做創作,也不是在『比美』,而是呈現台灣政商掛勾的不堪現實,希望透過微型的社會行動監督政府。」

2014/10/26 | 吳象元

這本書紀錄了當時的台北,改變了五個年輕創作者:聽黃威融談《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1998年,不到三十歲的黃威融,與好哥們馬世芳、姚瑞中、許允斌、陳光達寫下《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成了當年的話題之作,其不按牌理的內文編排、化立體為平面的美編,是台灣出版業90年代很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出版創作。 16年過去,如果咖啡館、捷運、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是書中談及九零年代的台北符號,2014年的此刻,我們又會用什麼形容詞去描述這座城市?而黃威融又會如何重新詮釋這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