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2023/01/17 |
回顧2022威尼斯雙年展:激進女權與當代噩夢,不僅僅是女性,更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讓我們從2022年底回顧今年的國際展覽大事——威尼斯雙年展。而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展示了大量女性藝術家展品,是一個當代轉折點。但這並不像媒體所加油添醋,硬是強調女性戰勝男性的得標,如果仔細觀看、聆聽,雙年展處處充滿力量與發聲,這不僅僅是女性,而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TNL+ 2022/07/19 |
走訪2022歐洲三大藝術展:期待台灣人民驕傲展現全球南方定義下,獨特的台灣文化特色與底蘊
筆者於3個月內走訪了威尼斯雙年展、柏林雙年展同時身為第15屆卡塞爾文獻展的參與藝術家後,我們也將針對此三個國際性藝術展覽發表看展後的主觀想法,期待台灣藝術家們在現有資源與國際趨勢下展翅飛翔。
TNL+ 2022/07/05 |
實地走訪2022威尼斯雙年展(下):深刻感受「國家館」與「平行館」的差異,台灣甘心止步於此?
2015年開始,北美館一改過去邀請多位藝術家參與的形式,以「單一藝術家推舉制度」僅選擇一位藝術家代表台灣館參展,究竟是如何決選出這位藝術家?什麼標準與程序才是符合「代表台灣的藝術」?而這次的撒古流事件是否會影響之後的機制與評估標準?
TNL+ 2022/07/05 |
實地走訪2022威尼斯雙年展(上):台灣藝術家備受國際肯定,但台灣民眾還需自省美學素養
筆者在展場時觀察到,透過文獻的回顧,不難發現不同國家及年紀的觀眾,對台灣的藝術家和其作品並不陌生,例如一組正在等公交船的遊客,一邊探頭探腦、邊走進並好奇這裡是什麼場域時,在走至第57屆檔案櫃前前發出驚呼聲,彼此分享他們對謝德慶作品的了解與想法。
2022/06/11 |
2022威尼斯雙年展:女性藝術家首次多於男性,但並不等於「女性雙年展」
如果說「女性藝術家」這個標籤令人震驚,那是因為它與威尼斯《夢之乳》展覽所代表的勝利背道而馳。這場公平展現女性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勝利,加上展覽的偉大質量,不應被簡化成這個標籤,其荒謬將詆毀了本展的持續價值。
2022/03/25 |
歷經性侵風波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重新聚焦文獻與論壇,盼台灣能持續與國際產生良好交流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在威尼斯雙年展行前記者會上,除了針對「文獻展示」以及「國際論壇」做出說明之外,也回應關於眾家記者提問的「性侵風波」以及「烏俄戰爭」等重大議題。
2022/03/03 |
藝術家撒古流陷入性侵風波遭撤換,2022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宣布全新主題《不可能的夢》
經過將近3個月的時間,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新提案已獲雙年展主辦方通過,展覽主題為《不可能的夢》。根據北美館指出,「不可能」在此意指「尚未成為可能」,是對現況的描述以及對未來更美好事物、人與世界的希望。
2022/03/01 |
俄羅斯藝術家退出威尼斯雙年展,嚴厲譴責自家政府對烏克蘭的入侵
俄羅斯藝術家Kirill Savchenkov、Alexandra Sukhareva以及策展人Raimundas Malašauskas,也因無法認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暴力行為,致使不願代表俄羅斯參加2022威尼斯雙年展,導致即將於4月開幕的俄羅斯館無法如期開展。
2021/02/07 |
2020台北雙年展(後記):「接近實地、認識蓋婭」,透過植物與城市了解你我與環境的關係
此篇文章將透過舉出在《植物城市》一書中所提到的案例,討論與你我直接相關的城市設施、空間、植物與歷史。
2021/02/02 |
2020台北雙年展(三):《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藝術展覽為表現方式的思想展覽
2020台北雙年展透過展覽與藝術作品的詮釋,認識你我的存在皆是透過經年累月的細胞、細菌、空氣等等元素的堆積與相互依存。
2018/09/15 |
藝術家吳天章:在威尼斯雙年展,給家鄉基隆一個最深情的回眸
吳天章的作品多次參加國際重要當代藝術展,向世界闡述臺灣在不同國族歷史下的定位與困境,而常常下雨的基隆記憶,就成為了他重要的創作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