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婦女運動

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英語:feminism),或被音譯為費米主義,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追求性別平權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包括消除性別定型觀念,爭取為婦女創造與男子平等的教育和職業機會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7 | 精選書摘

《從列女傳到婦女史》:五四時代婦女群體被置於時代座標上,面目模糊地「從黑暗走向光明」

在「新時代」選擇「舊體例」來寫作婦女史,《清史稿》實難以擺脫中國千年來的敘史模式,但若細讀文本與長時段比較,在「列女傳」這樣的女性生命史合集中,我們仍可發現清代與民初史家,相對於明清多數學者對貞節烈女的關注,轉而對婦女在家庭倫理角色的重視。

2023/07/04 | 歪脑|WHYNOT

香港女權組織走過怎樣的道路?學者曾金燕分析中港女性處境的差異

中國也有過公民社會擴大的時期,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直接促成公民社會和NGO(非政府組織)概念的合法化。中國婦女運動、女權運動的黃金時代隨之而來,民間自發組織和行動遍地開花,但2012年以後,那個黃金時代基本上劃下了休止符,2015年當局拘捕「女權五姊妹」是一個象徵,女權社群的集體行動網絡後續亦受到嚴厲打壓。

2023/06/29 | 精選書摘

《心靈的相遇》:當代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正是起源於挑戰和攻擊佛洛伊德的歷史

這正是一本帶領讀者從方方面面咀嚼「相互性」的文集。作者阿隆是親身經歷了當代精神分析的變革歷程的重要人物,他細細爬梳了豐富的文獻,從多角度思辨分析師主體性、詮釋、共演、自我揭露等等重要議題。

2023/05/18 | 精選書摘

《甘迺迪:美國願景》:甘迺迪兄弟之死,就是我這一代人的未來之死

本書由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和歷史學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共同編輯,精選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三十一篇最偉大的演講;集結數十位美國及國際菁英的評論和反思;並加入六百張珍貴的紀實照片和歷史文件。

2023/02/14 | 歪脑|WHYNOT

偏保守型的華人社會台灣,為何屢屢能夠在性別平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台灣的性別平等法規前衛的一大原因,就是過去的法律太保守,因此一旦有了破口,便一潰千里。台灣婦運的這個階段,被現代女權主義研究歸結為「國家女性主義」的實踐階段,即透過「婦權會」等平台,或者其他制度框架,直接與民意代表和立法機構對話,以此建立新的機制。

2022/02/18 | 讀者投書

「限制女性勞工夜間工作」強化了《勞基法》以男性為中心的平等,也加深與《性別工作平等法》之間的鴻溝

大法官忘記我們身處在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在一個自由無管制市場的新自由主義時代,資本獲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移動力量,造成勞動條件與工資不斷衝向底層競爭,各種以女性為主的非典型勞動,以及透過全球化力量跨越國家界線的家務移工,開始重建過去以典型勞動為主的勞動力市場。

2021/11/06 | 《思想坦克》

文協百年之夢:1920-30年代百花齊放的文化思想,卻因戰爭與白色恐怖而湮沒

20年代的思想與社運、30年代的藝術文化都如此精彩,卻因為日中戰爭的關係而突然斷絕。二戰之後,相繼而來的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這些文化思想的遺產,又再度遭到無情的清算。

2021/10/07 |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跨世代女性談公共事務參與:民主化時代,婦運與政黨的競合關係

威權時代和民主化後做婦運有何不同?民主運動較婦女權益重要嗎?敦先敦後?李元貞首先破題,帶領參與者回溯70、80年代台灣社會處於黨外衝撞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時期。

2020/11/28 | 精選書摘

《阿媽的女朋友》導讀:鑲嵌在歷史中的老拉故事,看見同志運動與時代的軌跡

受訪者最年長者有一九三八年出生的阿寶,在其侃侃述說的𨑨迌歲月裡,讓我們看見在台灣五○、六○年代的社會,縱使沒有網際網路般無地域限制的社群連結網絡、戒嚴噤聲得謹言慎行,依舊有著這群愛女人的女人闖蕩江湖的歷歷軌跡。

2019/07/25 | TIME

世人遺忘的大氣科學之母:首位找到全球暖化成因的美國女科學家

距離芙特的實驗至今已經163年,今日研究大氣科學的女性處境肯定與過去不同。其一在於,如今的女科學家已不如以往孤獨。但若想達成前述「亟需大量女性加入」的目標,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投資和舞台。

2019/02/25 | 女性主義有事嗎

基進女性主義:身體是父權產生的必然,性是父權衍生的罪惡

基進(radical)字源出自root,意謂基本、根本的,用女性主義的話來說,就是主張女人所受到的壓迫是最深刻的壓迫形式,性別壓迫是一切壓迫的根源。即便可以在政治機會或經濟地位賦予男女平等,壓迫仍沒有消失。在此前提之下,基進女性主義者展現最具原創性的思維。

2018/12/10 | 精選書摘

《街頭精神》:靠創意促成改變——替反新納粹組織募款的好理由

過去幾年,新納粹主義份子非常享受於到文西德小鎮「朝聖」,這讓這個德國小鎮的居民感到厭煩絕望。後來居民跟反新納粹組織及當地企業合作,想出了一個計畫:遊行中,新納粹成員每前進一公尺,當地居民就捐出10歐元給「滾出德國協會」。因此,新納粹遊行者走得愈遠,他們同時就為反納粹團體募得愈多錢。

2018/03/30 | 男性解放

推離潛在盟友的危險:回應〈我懷疑男性的「女性主義者」〉

男人當然可以是女性主義者;「男人也被父權傷害」視使用的脈絡和方式,亦不一定是適得其反的負面口號。不過,一如〈懷疑〉所提醒的,男性在參與性別平等運動時,也需要不斷反思自身的優勢位置。

2018/03/29 | TIME

#MeToo正面臨內部分裂,但或許能讓運動更加茁壯

2018年有著破紀錄的女性參與政治活動來為她們爭取權益、並且加入各個層級的政府官員選戰。然而,這些新生的女權運動中亦潛藏各派系的不滿以及溝通上的意見不合。諸多的報導為領導齟齬與派系分裂的狀況敲響了警鐘。

2017/06/20 | 菜市場政治學

試論台灣同性婚姻平權運動為何成功,以及其民主意義

台灣的婚姻平權與同志運動,應該可以說是除了近期的「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事件之外,近幾年來被國際媒體所報導的觸及率最廣的一個議題了。雖然台灣還沒在立法院通過同婚合法化,至少,已成為了一個對同志相對來說非常友善的國度。到底,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呢?

2017/06/20 | 菜市場政治學

試論台灣同性婚姻平權運動為何成功,以及其民主意義

台灣的婚姻平權與同志運動,應該可以說是除了近期的「川蔡通話」事件之外,近幾年來被國際媒體所報導的觸及率最廣的一個議題了。雖然台灣還沒在立法院通過同婚合法化,至少,已成為了一個對同志相對來說非常友善的國度。到底,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