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媒體

媒介或媒體是傳播渠道、手段或工具,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2 | 精選書摘

苗博雅《我們一起向前一步》:你若無法接受被高標準檢視,民選公職這條路就會非常痛苦

古代社會有長工住在主人的家裡,一天二十四小時奉獻給主人,主人隨時有事就要立刻服務;生老病死、結婚生子,通通都在主人的家裡,一切的事情都跟主人有關。政治工作者就是社會的長工。接受全方位的檢視跟檢驗,除了公領域,還包括個人的領域。

TNL+ 2023/11/05 | 余杰

【書評】《黑手》:中共試圖顛覆世界、一統天下的計畫,遠比納粹德國還要邪惡千百倍

中共的邪惡在於,它非常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如貪財好色),以及西方民主自由制度的漏洞,對內殘酷鎮壓,對外野蠻擴張。中共的目標是將地球上所有陸地和海洋都變成其殖民地,與之相比,希特勒當年的狂想,真是小巫見大巫。

2023/10/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以巴戰火下加薩走廊採訪艱難,全球媒體記者搏命換報導

2021年5月,以色列轟炸加薩一棟建築,裡面有《美聯社》和《半島電視台》的辦公室。2022年5月,巴勒斯坦裔美籍記者阿克萊(Shireen Abu Akleh)在約旦河西岸採訪時頭部中彈,以色列軍方起初聲稱阿克萊是在以巴雙方駁火時殞命,但包括華郵在內的多項獨立調查結果顯示,此事可能要歸咎於以色列軍方。這些案例改變了國際記者的風險評估,改由在地攝影和自由接案的記者來做報導加薩和約旦河西岸衝突的工作。

2023/10/12 | 方格子vocus

談教育部廣告炎上事件:柿子專挑軟的吃,「宅男」就該被消費?

吳宗憲的族群跟宅圈群不衝突,當年主流媒體也握有壓倒性優勢。而物換星移,當今是自媒體分眾的年代,就算各個同溫層中醞釀著許多固執偏激的想法,但換個方向來說,這些族群們也不會輕易被主流媒體帶風向。從教育部這次看來,算是宅界小小的勝利吧。

2023/10/02 | 《卓越新聞電子報》

《2023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台灣媒體信任度僅28%,面臨兩極化以及假消息威脅

即使擁有開放自由的媒體環境,台灣受訪者對於媒體的整體信任度僅有28%,為調查國家中的後段班(第41名),許多媒體因帶有政治色彩而不受到信賴。而其中,受訪者認為可相信(Trust)比率超過50%的台灣媒體包含《公視》、《商業周刊》、《天下雜誌》、《TVBS》與《經濟日報》。

2023/09/21 | 方格子vocus

台灣媒體亂象對社會的影響:倫理倡議和教育的重要性

前幾天看了Youtuber錫蘭的影片〈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覺得他講話很有條理,邏輯也很清晰,一一回擊並解析了媒體對他與其他網紅如何的斷章取義、標題殺人。電視台或是報業記者,不是在寫個人部落格、寫故事、寫小說,是在傳播給國家社會客觀事物變動的消息,從荀子的〈性惡篇〉來看,更能發現在社會中,缺乏倫理和道德規範會導致混亂。

2023/09/21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專訪】91APP產品長李昆謀:「內容電商」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愈來愈多電商要跟媒體合作?

91APP產品長李昆謀表示,最近有越來越多媒體跟電商跨界合作,因為電商如果只用第一方數據,用久了品牌就會逐漸對消費者樣貌失去敏感,好像某個消費者永遠只會買某些牌子的美妝品、另一個只會在網路買清潔劑,但沒有新的資訊,就代表無法吸引新的消費者、預測新的趨勢,而這就是媒體發揮效果的部分了。

2023/08/29 | Abby Huang

2023台灣網路報告:TikTok為台灣第三大社群平台,半數民眾難以識別陰謀論

今年台灣網路報告首度納入廣受Z世代年輕人喜愛的TikTok抖音。調查結果發現,TikTok使用者佔全台灣人口約兩成多,使用族群主要集中在年輕人(18-29歲)與中年人(40-49歲),為高中職、專科或大學生,居住地區主要為中彰投地區。

TNL+ 2023/08/13 | 莊貿捷

「政黨-媒體-網軍」一條龍,側翼如何搞爛我們的國家?

許多國家的側翼網軍利用政黨、政府的資源,以不公平的手段,和中立客觀的媒體競爭民眾的注意力,使得專業的記者所查證報導瞬間化為泡影,此後再吸納大量社會資源,讓大眾在錯誤的事實上,用上大半心力追逐偏離事實的議題,這就像癌細胞讓新聞從業人員日益疲敝。

2023/08/07 | 精選轉載

觀眾想滿足求知欲,卻沒有求知的耐性,於是產生了老高這種「秘聞」頻道

秘聞既可以滿足人的求知欲,又不會提高獲得知識的門檻,也就是不辛苦。你不需要理解甚麼機理,你就可以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對於大眾而言,懂量子力學與天體物理學之所以高人一等,是因為他們懂別人不懂的東西,而我知道秘聞,有如懂量子力學,也是懂你們不懂的東西,所以我也是擁有你們不懂的知識之人了。

TNL+ 2023/07/17 | TNL國際編譯

美國肉商遊說經費比埃克森美孚石油還多,刻意淡化「畜牧業」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數據的落差並非畜牧業碳排占比失去可信度,而是科學家使用不同模型進行估計,比例也會有所不同(畢竟我們無法捕捉空氣統計)。難以精確計算的漏洞,卻也給肉類遊說團體提供混淆視聽的機會,創造出充滿錯誤資訊的大環境。

2023/07/12 | 王昱晴

BBC主播醜聞風暴:第二位受害者聲稱收到威脅訊息,社群平台出現主播的獵巫行動

英國廣播公司(BBC)去年創設滿100週年,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廣播集團,也是世界公廣集團的標竿媒體。今年三月,才因主持人在私人社群刊登政治性言論備受爭議,事隔四個月,《BBC》再度被八卦雜誌《太陽報》踢爆男主播的性醜聞。

2023/07/11 | 讀者投書

2024總統大選進入下半場,搶攻對方基本盤選票的四種方法

破解基本盤相當困難,有時各政黨候選人連考慮都不考慮,甚至有些極端選民根本就無解,但是對於候選人來說,如果要做大自己的餅,就必須勇敢面對可能存在解法的基本盤。例如,到對手陣營的電視台接受訪問就是其中一招......

2023/07/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宣布裁撤運動部門,體育新聞將由去年併購的網站The Athletic報導

以深度報導聞名的「運動員」網站擁有約400名記者、報導逾200個職業運動隊伍,人力充足,往後將提供紐時讀者大量賽事、運動員及聯盟報導,文章將首度刊登在紐時紙本,訂閱2個以上紐時產品的網路訂戶也將能閱覽「運動員」網站文章。

2023/07/10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半數美國民眾認為全國性新聞媒體有意誤導公眾,該如何重建公眾信任?

美國人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他們就越覺得新聞媒體在維持業務和服務公眾上之間取得平衡。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民眾就越有能力駕馭複雜的訊息環境,也就願意付費訂閱媒體,這也與美國人對民主的信任有關。那麼,新聞業該如何重建公眾的信任呢?

2023/07/09 | julia

扮演媒體與學界的溝通橋樑,隱身在科學報導身後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話我們沒少聽過,「這位教授在寫什麼最好有人看得懂」的批評學界也沒有少聽。在許多時候,科學家發現自己的研究發表被誤植、自己的話語被沒有相關背景的記者誤會成完全不同的意思,因而對媒體爆有負面的觀感,甚至害怕出面受訪,這時,「SMC」的價值就出來了。

2023/06/23 | 精選書摘

《向獨裁者說不》:面對獨裁者更懂得善用科技,這世界更需要保護記者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指出,獨裁者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如何使用科技,他們會利用科技監視記者和人權運動者,但不用為此面對任何刑責。也是菲律賓《拉普勒》新聞網創辦人的瑞薩倡議,全球必須合力保護前線記者,而建立更大的行動社群是其中的方式。

2023/06/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調查報告:台灣83%民眾曾收到假訊息,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最差

超過一半以上的民眾,認為媒體工作者、政治人物與境外勢力三個角色,是散播假訊息的大宗,甚至有58%以上的民眾認為,這些身份的人「經常、甚至每天都在製造假訊息」。雖然都是假訊息,但是面對不同類型、種類的謠言時,大眾對於「查核報告」的相信程度卻是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