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媒體素養

媒體素養(英語: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種環境中以適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的方式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及製造(create)媒體資訊的能力,又稱為「媒體識讀」、「媒介素養」。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2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網紅錫蘭批評台灣媒體的反思:我們該如何篩選出優質可靠的資訊?

在新的媒體時代,過去壟斷資訊來源、掌握資訊詮釋權的精英階層,其影響力日減,普羅大眾影響力劇增,他們如何掌握資訊,受到什麼資訊影響,直接決定我們民主政治的良窳與否,但一般讀者又能如何方便找到可靠資訊、有用資訊,加強他們的社會意識,提升民主參與的素質呢?

TNL+ 2023/08/13 | 莊貿捷

「政黨-媒體-網軍」一條龍,側翼如何搞爛我們的國家?

許多國家的側翼網軍利用政黨、政府的資源,以不公平的手段,和中立客觀的媒體競爭民眾的注意力,使得專業的記者所查證報導瞬間化為泡影,此後再吸納大量社會資源,讓大眾在錯誤的事實上,用上大半心力追逐偏離事實的議題,這就像癌細胞讓新聞從業人員日益疲敝。

2023/02/26 | 讀者投書

比起眾說紛紜的「蛋荒」,我認為民眾缺乏媒體素養更值得「荒」

我們透過各種數據資料了解到,並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台灣目前有「缺蛋」的問題,目前蛋價的調漲也尚未達到「貴到吃不起」的程度,但是「蛋荒」的新聞不斷報導,卻可能造成民眾的恐慌,跑去大量購買、囤積,導致各大賣場缺貨,這點在之前的「衛生紙荒」就已有過前例。

TNL+ 2023/01/30 | TNL國際編譯

芬蘭「媒體識讀」教育從幼稚園扎根,抵禦不實資訊能力連續5年蟬聯歐洲第一

芬蘭早在2014年便開始推動將媒體素養、批判性思考等知識,納入各學習階段的核心課程。教育專家指出,芬蘭的目標是培育積極、負責任的公民及選民。無論資訊從何而來,評估內容、批判性思考、事實查核,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2022/11/15 | 方律元

不只是事實查核:台灣高中教育現場沒教的「媒體識讀」三層次

「媒體識讀」是甚麼?作為事實查核(fact check)就是好的閱聽者嗎?本文將媒體識讀區分為三個層次,從事實、立場到批判,將能幫助閱聽眾更好的解讀生活中各式複雜的資訊來源。

2022/10/09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反科學」社群騷擾記者及科學家:學者警告恐危害言論自由,助長極右翼勢力

對科學家的騷擾行為早在疫情前就存在,但疫情讓很多科學家首次在媒體上曝光,當社會溝通面對一個走向極端、嚴重分裂的社會,其結果就是:疫情加劇了網路攻擊現象......

2022/08/01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假訊息與事實查核大調查:台灣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半數自認不會被騙

調查結果發現,假消息對社會的影響嚴重,「正面解讀是說,民眾的警覺性越來越高。」並且,人際互動與社會信任的建立,比起網路虛擬世界的資訊蒐集,更可能協助民眾辨識資訊真偽。

2022/01/24 | 莊貿捷

臉書等社群媒體的問題複雜難解,「媒體素養」教育才是對抗惡意資訊的長遠之道

有時候必須想一想,去任何地方購物,我們會查看商品資訊(保存期限、內容物等),但是接受資訊時,卻毫不思考地吃下去,其實查考資訊是一種反思的過程,也是一門能力。

2021/04/03 | 莊貿捷

公眾人物婚變事件:媒體利用孩童取材已踩到社會底線,必將受到公眾唾棄

如今,新科技挪移了媒體業者的位置,公民團體有更多倡議管道,不再只能透過媒體組織爭取曝光,而民眾亦能透過留言、倒讚甚至拍影片表達不滿,提高了監督媒體的能量。

2019/12/31 | Kayue

聲稱「獨家揭警察性侵暴行」的「D同學」影片,來自公信力成疑的《美麗日報》

在一段來自Facebook專頁「美麗日報」及「天佑香港」的影片中,受訪者自稱是被捕三次的救護員,指控警察暴力對待甚至性侵被捕者,然而有關的《美麗日報》網站可疑。

2019/11/13 | 新共和通訊

《紐約客》反思美國留學生接納策略(下):對中國媒體來說,「新聞」和「內容」是同一件事

在民主國家中,自媒體上能夠激起人轉發按讚的言論是由民眾發表的,相反地,在極權國家中,這些言論是經過國家控制監控,原本能夠讓人們表達個人意見的平台,反成了極權政府帶動風向、控制思想的工具。

2019/11/04 | Kayue

內容農場的最大禍害,不在於假新聞

內容農場利用人類的惰性吸引我們點擊轉發,而這些惰性——也許是看到誇張標題就轉發,又或不追尋消息來源——始終對追尋真相有害,因此內容農場轉載的資訊無論真假,我們都應與之割席。

2019/10/14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自媒體時代,身為「庶民」的我們更需要媒體識讀

影響我們最大的並不是假新聞,而是假訊息:「不能說沒有假新聞,只是大多數人看到的其實是假訊息,再加上新聞會讓你有距離感,假訊息帶來的影響反而是更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