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媒體識讀

媒體素養(英語: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種環境中以適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的方式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及製造(create)媒體資訊的能力,又稱為「媒體識讀」、「媒介素養」。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29 | Abby Huang

2023台灣網路報告:TikTok為台灣第三大社群平台,半數民眾難以識別陰謀論

今年台灣網路報告首度納入廣受Z世代年輕人喜愛的TikTok抖音。調查結果發現,TikTok使用者佔全台灣人口約兩成多,使用族群主要集中在年輕人(18-29歲)與中年人(40-49歲),為高中職、專科或大學生,居住地區主要為中彰投地區。

2023/08/29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放伴專文】首創師生對話工作坊,放伴教育協會:介入第三方角色學生較敢說出真心話,直球對決老師「學習單可以拿掉嗎?」

學校不再只是老師由上而下的對話場域,藉由長期將公民議題帶入校園推動師生思考的台灣放伴教育協會推動下,師生開始有了平等對話的機會,放伴夥伴更察覺:「有了第三方角色加入,學生真的敢說出真心話了。」

2023/08/07 | 精選轉載

老高的觀眾才不在乎抄襲——畢竟看起來都像知識,為什麼不選擇比較好吃的那個呢?

我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解方是要去提升大眾對於資訊查證和篩選能力。事實上,這個問題要重新被定義,能學會媒體素養,跟願意使用這些素養在生活裡遠差十萬八千里。要理解嗜看老高的觀眾,以大眾傳播理論中「使用與滿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的概念或許能夠協助解釋一二。

2023/06/11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一篇瑞士的疫情報導,如何傳到希臘變成人人相信的假新聞?

這一切始於4月6日瑞士雜誌《世界一周》上一篇標題為〈官方確認:接種疫苗有風險〉的文章,過程生動展現了假消息如何在全球傳播,同時揭示了背後的操控力量。

2023/06/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校園反歧視3:人權議題融入課綱,學者:教再多也難敵社會影響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明星學校學生說出歧視的言論,民眾常指責教育沒做好,但其實這些話語,在許多政治人物身上也曾發生過。學子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每學期都有上相關課程,也難敵日常社會的影響。陳宜倩說,當政治人物說錯話,道個歉就沒事了,又怎能要求學生對這些議題具備高敏感度且不犯錯。

2023/04/19 | 賴明君

(更新)福斯新聞誹謗投票公司達成和解,7億8750萬美元和解金創美國媒體史上紀錄

多明尼恩投票系統公司控告福斯新聞,認為他們的主持人在節目上發表虛假的言論,誤導觀眾相信該投票系統公司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透過操縱投票機器,讓拜登的得票數超越川普,並贏得總統大位。

TNL+ 2023/01/30 | TNL國際編譯

芬蘭「媒體識讀」教育從幼稚園扎根,抵禦不實資訊能力連續5年蟬聯歐洲第一

芬蘭早在2014年便開始推動將媒體素養、批判性思考等知識,納入各學習階段的核心課程。教育專家指出,芬蘭的目標是培育積極、負責任的公民及選民。無論資訊從何而來,評估內容、批判性思考、事實查核,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2022/12/24 | BBC News 中文

認知戰憂慮 vs. 捍衛民主價值:台灣會徹底封殺抖音和TikTok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憶寧教授對《BBC中文》說,抖音只是台灣網上眾多平台之一,年輕人接觸到多方面資訊,都知道中國不只抖音所呈現好的一面。「我們太小看年輕人了,他們沒那麼蠢,中共的宣傳他們是不會買單的,覺得抖音會改變他們的國家認同是想太多,推論太過度。」

2022/12/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要收呼吸稅?惡搞戲謔文和假新聞難區分,專家憂讀者信以為真、不斷轉傳

有多個諷刺性網站模仿正規媒體網站,提供看起來像是正常新聞的內容,其實卻是捏造的故事,經常讓讀者感到困惑。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波爾森(Shannon Poulsen)研究幽默和假新聞之間的關連,她說:「諷刺文比我們以為的更容易造成誤導。」「由於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信以為真,我想要說,這是值得注意而且嚴重的假新聞態樣。」

2022/11/26 | 精選書摘

《人生好難》:社群和通訊軟體假消息滿天飛,讓政府涉入審查貼文會不會比較好?

如今網路上的言論多如繁星,營運平台的人為了提高效率,會使用機器來審核,這造就許多辨認錯誤。這種現象在臉書、推特都已經發生。許多人的發文莫名奇妙被刪,寫信去詢問或抗議卻只得到千篇一律的回應。那麼如果讓政府涉入平台審查過程呢?可能會更好,但也可能會更糟。

2022/11/15 | 方律元

不只是事實查核:台灣高中教育現場沒教的「媒體識讀」三層次

「媒體識讀」是甚麼?作為事實查核(fact check)就是好的閱聽者嗎?本文將媒體識讀區分為三個層次,從事實、立場到批判,將能幫助閱聽眾更好的解讀生活中各式複雜的資訊來源。

2022/10/21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網路謠言漫天飛,Cofacts 真的假的:勇敢查核並做個識讀者

我們手上的每一個點擊,都決定了我們下一秒看到的是知識或垃圾。你對數位假訊息感到失望嗎?「Cofacts真的假的」希望與每個在LINE聊天群組中感到絕望的數位原民站在一起,透過共編共好的回應資料,澄清真相,並讓大家知道面對闢謠網傳謠言的自己並不孤單。

2022/08/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分析中國如何「全面封鎖」切斷台灣對外聯繫,《華爾街日報》:台灣對抗中國資訊戰成效受歐美關注

紐時報導指出,即使本月的大規模軍演已落幕,解放軍仍持續增加在台海的活動。近日中國軍機屢次逾越台灣海峽中線,此舉顯示,中國在台灣附近的軍事活動已成為「新常態」。日益頻繁的近距離演習也會增加台灣可能變得麻木、並遭到突襲的風險。

2022/08/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資訊判讀力》作者:我們吃晚餐還會查食記、看評價,面對公民議題難道不該更謹慎嗎?

IORG的目標,包括改變台灣討論事情的態度,「言論內容必須能被一再驗證,不是說了什麼都不用負責,而我們在傳遞訊息時,也需要多一點摩擦力,不要毫不思考轉傳出去。」

2022/06/23 | TJ

【關鍵眼中盯】ETtoday的午間新聞想吸引什麼樣的閱聽眾?

就算新聞節目的廣告變成五位女主播的宣傳照,還是會有很多人在午餐時間看ETtoday看得很開心。但在我們跳進去之前,是否想過媒體設定的觀眾是什麼樣子?又如何把觀眾變成會想繼續看ETtoday的人呢?

TNL+ 2022/05/20 | 高澄天

【島嶼文學漫遊錄】新一代無人接棒同志文學的「痛苦典範」,不是逃避,而是換個方式看待生命中的痛楚

或許是萬物連結的網路世代給了同志們足夠的勇氣,一個個男同女同大膽現身,Youtube討論同志主題的頻道無數,於是,即便身在暗櫃,只要相信自己「向光」,終能朝外生長,開枝散葉。

2022/04/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台灣連續九年蟬聯「假訊息」冠軍,兒童是主要目標,批判的媒體素養教育是解方嗎?

研究顯示,孩子們通常從14歲就會開始相信未經證實的陰謀論,而超過80%的中學生竟然會誤認「標有贊助內容的廣告」為「新聞故事」。但是媒體素養的課程到底該教些什麼呢?目前大家依然意見紛紛......

2022/04/09 | 精選轉載

無論是「學習歷程逃兵」或「做白工」,這些媒體下標方式既不公正也不恰當

更重要的是,繁星學生高中三年競競業業的努力不容抹滅,用逃兵來形容繁星學生並不公平;而運用特殊選才錄取的學生,他們高中的多元表現真的「不只是學習歷程檔案」,說他們是逃兵令人讀來充滿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