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德語:Existentialismus),又可翻譯為實存主義、我存主義,指的是一種生命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且以「我」為中心去探索、追求、解決和優化其生命一切的哲學思想,在哲學的分類上屬於非理性主義的一支。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11 | 大人學

【大人學】想讓生活更舒心?也許你該讀讀「哲學」與「天文學」

人在做重大的抉擇前會感到焦慮,這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同學的反應大到天好像都快塌下來了,嚴重到影響了生活。這種感受我其實也經歷過,後來,我發現透過閱讀跟思考,我的焦慮逐步減輕了。尤其,閱讀「天文學」和「哲學」對我的想法改變最大。

2022/11/09 | 方格子vocus

【書評】卡繆《異鄉人》:相比於莫禾梭,我們對自己和世界又有幾分的確定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Albert Camus)於1942年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說《異鄉人》,甫出版便一舉成名,成為文壇最受矚目的明星。《異鄉人》以「第一人稱視角」娓娓道來一段頹喪荒謬的故事,一段關於自我如何被社會集體掩埋的哀歌。從小說的技法來說,「第一人稱視角」最能招致讀者下意識的投射與共感,主觀的感受、情緒與意識相較於其他視角,會是最強烈且不可迴避的。

2022/11/05 | 精選書摘

《牆:沙特短篇小說》導讀: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還是在逃避存在的責任?

 沙特一生著作豐富,哲學、小說、劇本、評論皆有作品傳世。本書共收錄五篇小說。透過沙特筆下的精采故事,我們將發現,存在主義關心的議題至今仍未過時,生命的偶然與荒謬,各種苦悶、焦慮、絕望和孤單,乃至於追求真實的自我,依然是每個時代人類不斷面對的課題。

2022/09/17 | 黃照靜

「不裝逼毋寧死」的丹麥人:你讓我向左,我就向右;你讓我向右,我就回家洗洗睡了

雖然英語世界給足了丹麥人面子,他們在政經結構上也要仰仗英美法等G20經濟體,實則在生活中,對英美人,或者說任何外國人,都是不買帳的:所謂丹麥式幽默,就是擠兌除了丹麥人之外的所有人。

2022/08/31 | 精選書摘

吳淡如《所有的過去,都將以另一種方式歸來》:雞有牠的悲慘命運,祖母有她的使命

這本書並沒有特意要寫什麼。寫的都是真實的心情,卻也不能保證一個人的回憶百分之百沒有偏私。我只是想走過長長的記憶窄巷,撫摸曾經走過的斑駁痕跡,我看到那些初心,是怎麼樣在舊時光中閃爍著,然後發現自己曾經是多麼被愛著。

2022/06/07 | 方格子vocus

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人存在的意義,無法經由理性思考得到答案

以哲學、神學為出發點的非理性主義思潮,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必須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的論述,後來也就成為了齊克果所論述的「存在主義」。

2022/05/03 | 精選書摘

《海德格》:既然要在納粹政府之下當大學校長,海德格知道自己必須做一些妥協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致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2022/04/09 | 精選書摘

卡繆《卡里古拉》導讀:呼應世間的荒謬,究竟誰是那個操弄你我的卡里古拉?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描摹荒謬的經典代表作。卡繆花了二十多年一再重寫、占據他一生的重要作品。暴政的荒謬是違逆人性的,面對其荒謬,才能進入反抗,為自己抵禦荒謬。《卡里古拉》是卡繆作品中體現荒謬與反抗的核心。

2021/11/15 | 精選書摘

《每一天都拉開差距》:為了駁倒對方,叔本華的「辯論筆記本」記錄了哪些詭辯技巧?

何謂「生活駭客工作術」(Life Hack)?就是透過每天生活中細微行為的調整,長久下來將產生極大變化。那些你以為的天才,就是用這些方法,每一天都拉開差距。

2021/10/1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鄭麗君:文化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我們不再是故鄉的異鄉人

一路走來保持初衷,鄭麗君說自己的動力,來自過去閱讀的積累,「閱讀能培養感受力,更理解他人,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建構出油然而生的熱情。」

2021/10/12 | 精選書摘

馬賽爾《臨在與不死》:當我人說一個深邃的觀念或一個深厚的情感時,我們自然的反應是什麼?

台灣對存在主義思潮的認知一直有所偏重,對此思想運動的另一面向因種種條件不具足,一直很陌生;此書的出版可彌補長期以來的資訊欠缺,還原存在哲學完整的面貌。

2021/09/27 | 精選書摘

《一日4頁哲學課》:沙特對死亡的看法與海德格完全相反,認為活過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

羅列古今中外共85位哲學大師的邏輯思辯: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尼采、羅蘭巴特到穆罕默德、釋迦牟尼,結合中西方世界的哲學思考,詳細紀錄哲學家的生長背景及著作。將哲學理念濃縮在4頁的篇幅,深入淺出的敘說哲學理論的發展,並直接連結現代生活。

2021/09/25 | 精選書摘

王溢嘉《人生沒有最好,不錯就好》:大江健三郎因靈魂的不斷拷問,勇敢承擔起做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大江健三郎後來說,自己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閱讀,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寫作,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則給了兒子。他說自己對待光的方式,就跟他對待小說一樣——每篇小說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多次。

2021/07/25 | 精選書摘

《自由與命運》譯序:從政治自由到心理自由,人們有「自我轉化」的潛能嗎?

在羅洛.梅(Rollo May)眼中,命運中不期而至的憤怒、焦慮、停頓都可以是心理轉化的解放契機,透過對情緒現象的精神分析,他讓我們了解到,缺乏心理由與寬容的個人,即便擁有了政治自由保障,仍難有創意與突破。

2021/07/01 | 精選書摘

《成為西蒙波娃》後記:沒有人能在孤獨之中成為自己

本書利用過去未面世素材,重新審視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西蒙・德・波娃的一生。是目前最全面且立體的傳記,文筆優美,細緻動人。

2021/06/26 | 精選書摘

【小說】《短暫的一生》導讀:用獨特而原創的話語張力,反陳虛構的如何不可能

奧內蒂是存在主義的信仰者,《短暫的一生》是奧內蒂樹立風格之作,採用大膽手法構思小說與人生的關係。奧內蒂的小說多以他的出生地蒙德維的亞,以及移居之城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故事的發展背景。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一直是他小說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常常將經歷的人事物,清楚地折射在他的小說字裡行間。

2021/05/23 | 方律元

《醉好的時光》與Hygge(下):循環於絕望與失衡之中,與齊克果的存在主義相互輝映

在齊克果的理論中,人是具有兩極的綜合體。一端是無限和可能,另一端是有限和必然,而絕望來自於兩端的失衡。換言之,若不想感到絕望,唯一的方法是在自我身上找到/取得一種平衡,然而齊克果認為多數人做不到,《醉好的時光》的劇情也呼應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