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德語:Existentialismus),又可翻譯為實存主義、我存主義,指的是一種生命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且以「我」為中心去探索、追求、解決和優化其生命一切的哲學思想,在哲學的分類上屬於非理性主義的一支。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01/15 | 精選書摘

《西洋哲學史話》:尼采認為「生命衝力」是強者的象徵,「倫理道德」是弱者的表示

尼采在西洋哲學的貢獻,在於他個人對於生命的一種嚮往,對生命的真誠,並且在生命中的奮鬥,可是尼采在西洋的哲學上,也有一些污點,這個污點就是他宣示了傳統的上帝的死亡,宣示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道德的沒落。

2020/09/09 | 精選書摘

《法式愛情》:從沙特、波娃的書信看來,他們的情人網絡已到了國際化的程度

沙特和波娃忠於他們訂定的契約,對彼此鉅細靡遺坦承一切,但真相有時卻令波娃淚水潰堤;如果她沒有向沙特吐露,就會寫在日記裡。雖然一般而言沙特不會嫉妒,但偶爾他也會被波娃告白的事激怒。當然,兩人往往忘記他們對第三者有時是多麼冷酷無情。

2020/07/23 | 芭樂人類學

疫病日常的時間性(下):病毒綁架了日常狀態,也修改了日常的「時間性」

病毒綁架了日常狀態,也修改了日常的「時間性」。如果說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用世故與狡狤的眼光看待日常,那麼在病毒的肆虐下,海德格筆下那個「單調的」日常時間,顯然不可能也不應該存在。

2020/07/20 | 精選書摘

《愛與意志》譯序:羅洛.梅──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之實踐者

對羅洛.梅而言,任何一種形式的心理治療,其目的皆是在幫助當事人獲得自由,而達成此目標的根本途徑,即為接納自身的原魔、學習聆聽潛意識的呼聲,並從愛與意志的共同實踐中,回應生命對人類所不斷拋出的意義探問。

2020/07/17 | 精選轉載

【關鍵時事】有人說《老人與海》很無聊,但只翻到最後看結局有意義嗎?

二十世紀後期的作品,受到存在主義等等戰後思潮的影響,大多有「荒謬」的結局,大眾也都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介於以上兩者之間的小說,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結局也介於兩者之間,有點意外又不太意外,超乎常理卻又合乎常理。

2020/06/17 | 精選書摘

《尋找異鄉人》:第一段決定了小說第一章的整體動向,也決定了主角莫梭的性格

小說的開頭定下整體的調子,《異鄉人》的開頭令人不安地糅合了現在、過去和未來(「今天,媽媽死了......我搭兩點的巴士」)。敘事者不知道,看來也不在乎知不知道,母親是在今天還是昨天過世。

2020/06/17 | 精選書摘

卡繆《異鄉人》小說選摘:今天,媽媽死了。也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

《異鄉人》展現了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世界的荒謬性來自個人想法與現實的落差,但現實卻是奇妙的人心所構成,是眾人構成世界的荒謬。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

2020/06/15 | 精選書摘

羅洛梅《焦慮的意義》:當個人的存在價值受到威脅,焦慮便油然而生

神經性焦慮是因為我們處理早期焦慮經驗失敗所致。正常焦慮則是來自我們對危險情境的務實評估。一個人能夠在日常生活的焦慮出現時,建設性地面對它,他便能夠避免導致日後神經性焦慮的壓抑與退縮。

2020/05/26 | 英語島

女性先驅小說《什麼都沒有》:勾勒西班牙內戰後,傳統家庭虛無的光景

卡門・拉弗雷特在西班牙內戰後5年、佛朗哥獨裁體制方興未艾之時,以23歲年紀獲得首屆首獎。她的作品《什麼都沒有》勾勒出內戰後,中產階級式微,社會停滯與貧窮的困境,彷彿創世紀的光景:什麼都沒有。

2020/05/26 | 方格子vocus

評卡繆《異鄉人》:他唯一厭惡的,只有強加在自己靈魂身上的妄念

即便卡繆再怎麼否認自己是個存在主義者,《異鄉人》與存在主義的特徵有太多的雷同。莫梭所遇到的情況,至今仍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他人用倫理道德要求我們做出適當的「表演」,以達到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的和諧,這恰恰與存在主義追求的「屬己的生活」相悖。

2020/03/18 | 方格子vocus

讀卡繆《鼠疫》:「縱然絕望仍繼續抗爭」,不知卡繆若生在當代香港會作何感想?

好的小說可容納各種詮譯,歷久常新。卡繆的《鼠疫》除了是關於鼠疫或戰爭的,或許也可以是關於運動的?內心絕望,仍積極行動,《鼠疫》中的Tarrou和Rieux的態度不是很眼熟嗎?每個參與過反送中運動的香港人此時讀《鼠疫》,必有一種奇異的共鳴。

2020/03/12 | 精選書摘

《生存困境的反思》:薛西弗斯的「反抗絕望」與魯迅的悲劇意識

正是這種悲劇的反抗,絕望的反抗,顯示出人的精神力量和崇高,既然人都不免從生到死,那麼與其怨天尤人,庸碌一生,不如慷慨壯烈,昂首奮進,走自己的路。

2019/03/27 | 精選書摘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不是生成,而是形成

二次大戰剛結束,女人在戰爭期間負擔起「男人的工作」,獲得經驗及自信。戰爭一結束,她們就被趕回家裡,再度屈服於「女人的本分」之下。就是在那段時期,西蒙.波娃揭起反抗的旗幟,完全是孤軍奮戰。

2019/03/26 | 精選書摘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

二次大戰剛結束,女人在戰爭期間負擔起「男人的工作」,獲得經驗及自信。戰爭一結束,她們就被趕回家裡,再度屈服於「女人的本分」之下。就是在那段時期,西蒙.波娃揭起反抗的旗幟,完全是孤軍奮戰。

2019/02/24 | 精選書摘

《萊茵河哲學咖啡館》:只有哲學能夠抵抗哲學,亦敵亦友的海德格與雅斯培

漢娜鄂蘭這位同時曾是兩人學生的思想家接著說,在那林中路上,你無法與海德格的哲學爭執(Polemisieren),「要抵抗哲學,只有哲學才能夠,而我沒有自己的哲學。」雅斯培經受得起海德格的批判,能夠抵抗海德格的哲學,其實正因為他有自己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