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2/01 | 貓心(龔佑霖)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斯人也?⋯⋯你也「曼德拉效應」了嗎?

「天將降大任於⋯⋯」以前在國文課默寫時,孟子的《告天下》是大家都躲不掉的一課,但近期發現,我們所琅琅上口的「斯」人竟然是錯誤的,甚至有退休老師跳出來表示先秦時代沒有「斯」這個字,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集體記憶呢?

2022/07/08 | 精選書摘

蔡璧名《莊子,從心開始——完結篇》(下):什麼叫「與造物者為偶」?莊子到底要追求什麼?

在陳鼓應老師對《莊》學、《老》學的詮釋中,認為《老子》用「道」這個字取代了神造。因為「道」,所以我們不是讓自己成為神之子,而是去體現「道」。因此「與造物者為偶」的意思是:「道」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道」是什麼,我們就去體現。

2022/04/20 | 精選書摘

《深叩孔孟》:孔孟認為友誼以道德為基礎,這與亞里斯多德可說是東西相輝映

孔孟論交友的方法。第一是「忠告」,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朋友若有不對之處,要誠懇地告訴他,若對方一再拒絕忠告的話,就應該停止規勸他,以免自取其辱。

2022/04/15 | TNL特稿

【書評】《深叩孔孟》:以「儒家精神」檢視西方公民哲學已無法承擔的當代社會問題

黃俊傑老師在《深叩孔孟》一書展現他縱橫古今、學貫中西的學術深度,信手拈來地在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乃至當代的哲學與社會思想間對話,從中為讀者爬梳孔孟原有的思想。

2021/10/01 | 讀者投書

由當前世界的武裝衝突,看儒道二家對「利」的批判與反省

透過先哲的提點與當前的世界局勢,身處在相對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反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時刻提醒自我,勿「因私而害公」。

2021/07/25 | 精選書摘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戰國七雄相互征伐,「中華」意識也產生了變化

「中國」自古以來即非一體,甚至也不存在應為一體的認知。被視為「中國」的這片廣大土地,內部各種勢力要到孟子的時代,才開始意識到將來有合而為一的可能。也就是說,被「統一」的對象終於以明確的姿態出現。

2021/06/24 | 方格子vocus

韓愈〈師說〉是一篇結構失敗的論說文,請你把論述過程講清楚好嗎?

〈師說〉論證的缺失不止於這幾處,本文僅嚐鼎一臠,望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去省思。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此一道理的展現。

2021/06/17 | 精選書摘

《演化與人性》:未來的儒學應該強化經驗論的成分,孟荀並重

作者李雅明在本書中,把演化倫理學應用到儒家人性論上,調和看似矛盾的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論證出這種有科學基礎的儒家倫理思想,並稱之為「科學的儒家人性論」。

2021/01/09 | 風恂

從孟子「辨王霸」到賴和〈一桿稱仔〉,論政府該如何建立社會公信?

如果一個政府的公信還存在,不需警察強力威嚇,百姓自然會主動發自內心認同;反之,如果政府失去社會公信,甚至包庇警察胡作妄為,反抗作用力不是更大嗎?如同賴和小說描述的情境。

2020/11/12 | 精選書摘

《如何閱讀一首詩詞》:當文人遇上皇帝——朱元璋的「被迫害妄想症」

如果你喜歡詩詞,有興趣、有熱情去讀,那麽,讀到什麽程度可以說「讀懂」了呢?本書作者馬大勇教授,以深厚的學養、旁徵博引的風格,提出五種解讀詩詞的最佳路徑,讓讀者一窺詩詞動人的奧祕。

2020/08/21 | 精選書摘

蔡璧名《解愛》:「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當代總談男女平權,可是,我們的思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文建構,真的已經達到平權的水平了嗎?

2020/07/16 | 精選書摘

《愛恨帝王家》:二子之間難為父,戰國時代的悲劇英雄趙武靈王

我們研討趙武靈王在是否要將趙國一分為二的想法前猶豫不決時,應該加入他心中「平均照顧兩個兒子的親情」,和「統一天下的政治理念」不斷拉扯的因素,才能充分解釋這位悲劇君王,與他自己造成的悲劇。

2020/03/01 | 精選書摘

《劉炯朗開講:3分鐘拆解社會科學》:人性究竟是「利己」還是「利他」?

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惡、利己/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

2019/12/28 | 精選書摘

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孟子》:人性如同水無有不下,所以孟子是哲學家,告子不是

人之性有兩個:一個是食色性也的本能之性,這是生物、動物之性,此外,人會對人憐惜、敬重,包括對動物、老弱等同情,這乃是生命自覺後的「人性」。孟子跟告子的辯論,重點在這個地方。

2019/12/22 | 精選轉載

【插畫】你哭著對我說,「性本善」都是騙人的

在社會打滾越久,越會覺得相信人信本惡其實會讓心裡好過一點,畢竟有人的地方,一定會有壞事發生,如果不能了解人心的險惡,要生存,真的不太容易。

2019/07/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要有「某某價值」還是要「發大財」?孟子本質上更像個宗教家

確實,身處不同情境與不同時局,得要髮夾彎地務實來達成總目標,以貫徹自己的核心價值,這樣的脈絡無論你是否認同,它似乎就成了中華文化幾千年傳統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