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兒童(英語:child),是指從生命誕生之始到成年期之前的人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6 | 勵馨基金會

家事法庭上沒有輸贏的攻防戰,父母的角力成為孩子最痛的難題

「無論是家暴法庭或是家事法庭,開庭都是一個很撕裂的過程。」勵馨基金會新北分事務所法院服務資深社工盧芷儀說,雙方在關係很差的情況下爭取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更加激化的攻防與傷害,讓原本就受傷的關係更難處理。

2023/02/07 | 精選書摘

《孩子有話,不跟你說》:談裸體——真正的性教育就是禁止亂倫

我認為這對父母覺得讓孩子耍弄自己的身體很好玩,這就麻煩了。依據色情遊戲的觀點來看,身為「巨人」的父母親似乎玩著兩歲孩子的遊戲。大人或許覺得這樣很有趣,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令人非常擔憂。

2022/12/11 | 精選書摘

《為管教立界線》:孩子真正的快樂來自成就自己的夢想,而不是爸媽的夢想

我們不需要讓孩子覺得他被勉強,但也不要讓自己太委屈。說真的,像個聖誕老公公般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其實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教養方式,但所有的捷徑都會產生代價,是需要日後再去彌補與承擔的。

2022/10/23 | 精選書摘

《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父母必須維持教養天秤上的重心,避免落入學齡手足的競爭圈套

父母的一句話:「明明是從同一個肚子裡生出來的,怎麼就你不一樣?」往往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創傷。這句話會讓孩子在心裡產生熊熊燃燒的怒火,不信任感也隨之萌芽。孩子的怒火會化為傷口,留下傷痕,一直延續到成年之後。

2022/08/26 | 精選書摘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孩子的學習發展並非永遠向前進步,即使後退了一步,也不用太擔心

當孩子好像比平均來得慢或落後時,父母就會開始感到不安。只是,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不同,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因此,檢查自己的孩子處在什麼發展階段與在各領域的發展程度雖然重要,卻須避免將其透過二分法,單純歸類為比平均「慢」或「快」,而下「沒關係」或「有關係」的判斷。

2022/08/26 | BBC News 中文

中國出生率低迷不僅是「養不起」的問題,清零政策更是搞得民不聊「生」

中國生育率下降有三大原因,首先是如台灣、香港、韓國那樣因為社會發展導致生育率下降;其次中國幾十年的計劃生育不可逆地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觀念,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少生」的教育。另外COVID-19疫情是生育率下降的一大原因。

2022/07/25 | BBC News 中文

飼養寵物有益於兒童成長?或者這只不過是我們人類的一廂情願?

論及寵物對孩子的積極影響,不僅僅是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那麼簡單,人與寵物間的關係狀態才是關鍵。穆勒說,「關係的質素似乎比你家裏是否養寵物更具有改善健康的潛力。」

2022/01/07 |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地震來了!要衝去救孩子,還是先顧好自己?

近來連日地牛翻身,如果——假設如果——地震發生時,你不在孩子身邊,該怎麼辦?

2021/06/05 | 麻辣咩

疫情下的婚姻危機:只要家人健康、工作還在、冰箱有食物,就是美好的一天

現在我的人生目標只有活下去,沒有戀愛的粉紅泡泡一點關係也沒有。只要早上眼睛打開,全家人健康,工作還在,冰箱還有食物就是美好的一天。標準越低,就越不會失望,每天都可以很開心。

2021/04/29 | 精選書摘

《「1」的力量》:有什麼訣竅能讓我們「無痛」脫離婚姻嗎?

要對離婚一事真正看開,無論是離或不離、贏或不贏、搶到(孩子)或沒搶到、守住(財產)或守不住,都不在意,最重要的心理關鍵就是,我已經做足了最壞的打算。

2021/03/28 | 賽琪心理師(Psyche)

當小學生談戀愛仍被視為「問題」,校園現場的情感教育就滿是問題

情感教育蘊含在連續的真實情感經驗中,但多數教育者將國小生談戀愛視為「問題」,好像害怕和兒童談論情感會撩起情欲,或是影響學業成績。這些恐懼恰恰顯現教育者對情感教育、性別教育的逃避、害怕及忽視。

2021/02/02 | 眼底城事

如何在都市設計「自然遊戲空間」,讓戶外遊戲成為孩子自由的化外之地?

如果孩子要健康成長,需要遊戲和運動促進成長。身為大人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全球兒童遊戲權倡議團體一致認為,「自然」必須被帶回城市空間中,應該放更多自然元素到人造空間裡。

2020/12/19 | 眼底城事

如何設計公園草地,才能做出兼顧活動與綠地的孩童遊憩空間?

在氣候變化的挑戰下,極端的溫度令人們無法在戶外活動太久,植栽綠地成為面對這樣議題的解方之一。但從公園使用者需求來看,人為設施是否能被適當運用,與綠地植栽共存呢?

2020/12/14 | 心理誌 PsychoLife

壓力大時會慢性疼痛甚至皮膚病,父母如何協助「兒童青少年身心症」?

功能性的身體症狀(俗稱身心症)在某些生活壓力下會出現。學齡期兒童約1/4有慢性的疼痛(頭痛,肚子痛,肌肉痠痛等),1/10有慢性疲勞,有時皮膚疾患會復發(濕疹、乾癬、蕁麻疹等)。通常這些症狀不會持續存在,但如果嚴重到影響生活與學習時就要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