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學習是獲得新的理解、知識、行為、技能、價值觀、態度和偏好的過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07/20 | 方格子vocus

用諧音學外文是兩面刃,看似輕鬆的記憶法嚴重傷害你「創造有情感連結的記憶鏈」

同樣的諧音方式,我也曾一度套用到某個英文單字,但我發現隔天就忘了。所以諧音記憶法立刻被我停用了。諧音記憶法之所以不夠可靠,就在於很容易發生「記憶連結的斷鏈」,我會在後面詳細說明。

2021/06/16 | 精選書摘

好青年荼毒室《人生種種》:13個哲學反思,反省人生種種

反思生命,哲學帶來的卻是「經過反省的人生」。我們糊里糊塗的來到這個世界,卻不一定要糊里糊塗的過自己的人生。種種哲學思考,思考人生種種。

2021/06/02 | 方格子vocus

遠端教學也能很有效率,原來老師們有那麼多工具可以使用

「我在這端教,哪裡知道學生那端是不是開著其他的視窗玩遊戲,還是在視訊鏡頭底下我看不到的地方拿手機看影片。」其實一個思維可以先想:「如果互動有被創造,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

2021/05/30 | 精選書摘

《啟動自主學習力》:廢除沒有意義的作業與段考,啟用「三階段測驗制度」更有效

一位日本公立中學的校長,打造了一所廢除段考、制服、班導師制度,連功課都全面喊停的學校,竟能吸引家長擠破頭地想送孩子來就讀。究竟是什麼魔力?讓這些原本依賴心重的孩子培養出自律心、自主力、甚至成為學年的中心人物,充滿信心地發光發熱?

2021/05/25 | 樹洞 - TreeholeHK

壓力是什麼?淺談壓力調適行為理論

適量的壓力可以成為我們工作的推動力,甚至激發潛能,令我們表現得更好,但我們可以如何調節壓力?

2021/05/13 | 精選書摘

《當亞斯人來到地球》:亞斯成人後討厭說謊,人際關係才是困擾

對亞斯人而言,情盲阻斷了和同儕的情感交流(交流時僅認知訊息,不過他們也喜歡這樣),缺乏換位思考,以致發展出以自己所知的觀點(自我中心)理解世界,並以生活的「好奇性」和「實用性」為主,而非「趣味性」。

2021/05/01 | 喵周刊 MEOW WEEKLY

貓貓不肯吃藥還抓我?試試零失敗的無痛貓咪餵藥法

從準備安全、好用的餵藥器,到結合餵藥器和肉泥或罐頭的無痛餵藥訓練的四步驟餵藥訓練,下次貓貓要吃藥時就不用再追著跑,更不會被抓傷了!

2021/04/15 | 大人學

【大人學】人生穩當的交友策略,不外乎就是親近「螞蟻」但遠離「蚱蜢」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的人生成就,除了跟能力和認知邊界有關,也跟「周圍都是什麼樣的人」息息相關。

2021/04/07 | 德尼思化

DES範文〈勸學〉:人人都讀書,唔通人人都想讀書咩?

學習動機,乃一切之根本。荀子走得很前,遠勝時下傳統父母師長,一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真正恆久的學習,必先知道自己的興趣。

2021/03/18 | 方格子vocus

第一份工作試用期結束就被Fire了,但我學會了五件事

遇到失敗可以流淚、可以大喊來抒發情緒,但千萬不要被一次的失敗打倒了,因為第一份工作沒有過試用期又如何?應該將失敗的經驗當做第二次嘗試的養份,這樣你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棒。

2021/02/23 | 讀者投書

孩子上台的那一刻,感動了同儕、感動了來觀課的老師、主任、更感動了我

現代人的資訊隨手可得,不知者有科技做為解惑,甚至比為師者更能迅速補充知識;那麼我就在想,現在他們知道很多事,那麼如果他們一起成為「老師」,向台下的人講課,那會是什麼感覺?

2021/02/23 | 讀者投書

實驗國小校長的反思:原來,實驗對象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與老師

在實驗教育中,孩子、家長與老師並不是白老鼠,因為實驗教育所要挑戰的方向,是我們一直以來對於孩子學習模式的舊有想像,以及對學校存在功能與效果的預設,更根本的則是指向教育的價值觀。

2021/02/18 | 精選書摘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我們常高估做某件事的結果,卻低估了「不做」的後果

如果我們的大局觀清楚,我們便會知道做這件事的用意為何,為了完成這樣的目的,我們的確是會遇到很多挫折,可是沒有挫折,我們也無法成就做這些事情的意義。

2021/02/18 | 讀者投書

走偏的實驗教育:我的童年是一個實驗品

一些實驗教育或自學團體全盤否定了所謂的體制內教育,造成部分學生缺乏基礎知識的問題。像是經歷走偏的實驗學校的我,因為缺少過去該學的基礎學科,曾經連國中的基礎數學都無法掌握,甚至跟不上高中課業......

2021/01/16 | 精選書摘

《虎之霸》:「失敗才有機會學習」,創新之國以色列的「虎之霸精神」

別誤會我的意思,以色列文化並不鼓勵大家失敗,而是對失敗的容忍力比較高,而且知道用什麼方式接受失敗才能夠再站起來、再努力、再前進、再進步。

2020/12/09 | 精選轉載

【插畫】為了主管的舒適,你要走出舒適圈

「走出舒適圈」確實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也正因為員工的守備範圍夠大,有些發號施令的主管才能安穩的躲在公司小角落,留在他最舒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