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學習是獲得新的理解、知識、行為、技能、價值觀、態度和偏好的過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11/29 |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六件我希望大學就知道的事:除了本科專業,別忘了拓展「學習的廣度」

有些時候我們會妄自菲薄,被別人懷疑,但是當你做了研究,做了足夠的功課,你必須要對自己有自信,堅持自己的選擇。畢竟這是你的人生,而你精彩的下一章節,就是從今天的決定及改變開始。

2020/10/12 |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四個自我提升軟實力的建議:尋找一個學習的對象,但不要是高不可攀的目標

世界很大,我很渺小,但我每天努力擴大我的視野、認知,期望我的格局、能力、見識都能持續精進。你都是如何實現自我成長的呢?

2020/10/01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喵星人才沒有反社會,科學首度證實「貓能模仿人類行為」

研究小組表示,這隻名叫惠比壽的貓會用爪子和臉觸碰盒子,而訓練師則是分別用手和臉觸碰盒子,這表明她能將人類的身體部位「映射」到自己的身體結構上。

2020/08/24 | 方格子vocus

新鮮人找工作除了看薪資和福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到未來職涯的「職場品味」

在職場初期找到良好的職場模範學習,才有機會讓自己開眼界,定錨良好的工作品質標準,除了可以打好基礎,團隊受惠,也能培養出可以帶到未來職涯的職場品味。

2020/08/18 | 精選書摘

《有效讀寫》:想要提升學習或工作的專注度,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刻意學習

想要提升學習或工作的專注度,是需要刻意去學的,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主要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使用策略,加強背景知識,調整環境。

2020/07/29 | 羊正鈺(小羊)

進入職場不斷消耗;離職之後,我這樣逼自己重新開始學習

在工作上的專業上手了,穩穩地做就能獲得好的報酬,也沒有太多外在的期待和成長的壓力,在這種「太舒適」的環境下,許多人就會開始停止學習,解決的方式說難不難,那就是「跳出舒適圈」。

2020/03/26 | Lo's Psychology

富人僅比中產快樂一點點——心理學課堂︰金錢、動機和快樂

外在動機如金錢的確能提升工作動機,但當去到某一個程度,金錢回反過來降低一個人對工作的內在動機(例如純粹對工作的熱愛及熱情)。

2020/02/26 | Peggy Chan 陳詩韻

內疚不一定負面?認識健康內疚與毒性內疚

傳統中國家庭多以製造毒性內疚感來規範小孩行為,常常不自覺地發放一些令子女內疚的訊息,例如「不聽話及駁嘴的小孩就是壞孩子」。

2019/11/18 | 眼底城事

「教室即客廳」的可能性:鼓勵多重使用的教學空間特質

對離家在外、蝸居在宿舍或租屋處的大學生們來說,兼具公共性和排他性的教室,就成為分享生活的重要場域。以下要介紹幾個鼓勵「教室即客廳」的空間特質。

2019/11/07 | 樹洞 - TreeholeHK

高智商不一定帶來成功,「適當練習」才是背後的關鍵(下)

心理學家Anders Ericsson認為記憶力減弱是長期沒有使用大腦記憶功能所致,因此用些少時間重新「reboot」,持續練習就能恢復當年,因此人到中年,依然係有能力繼續學習。

2019/10/21 | TIME

不是睡飽就好:「睡眠規律」對大腦儲存新訊息相當重要

睡眠規律程度跟睡眠時間、品質一樣重要。醫生多建議保持規律的就寢和起床時間,以免影響生理時鐘。格羅斯曼的數據顯示,此舉更能幫助大腦處理並儲存新訊息,從而增加成績進步的可能性。

2019/09/10 | 余海峯 David

只要學生「聽話」的教育,不會帶來進步

身為家長或者老師,如果你真心希望人類社會有良好教育的話,應該支持及鼓勵學生提出反對聲音、去做一些上一代人沒有做過的事。這才是進步的來源。

2019/07/22 | Gipi 游舒帆 商業思維傳教士

我該學些什麼?讓「第二曲線」引領我們思考人生重要決策

決定要為自己「點哪些技能」之前,可以用商業的「第二曲線」概念確定自己的目標,接下來你可以透過和前輩學、周邊技能、Mentor指引,以及自我定位等等的方式,讓自己有效的變得更強。

2019/07/11 | 精選書摘

《30堂家長必修課》:如何在家庭日常培養積極學習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發覺從小學三年級以後,很多小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學習的欲念會慢慢低下來。那麼我們當父母的,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幫助孩子維持積極學習的欲念呢?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