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TNL+ 2023/03/24 | 張宇韶

台灣左膠反戰學者把中共侵略威脅當兒戲,一心只想回到造反解殖的60年代

這群人自詡左派反戰,一心只想回到那個造反解殖的60年代,但是完全忽視當下國際關係的時空環境,不知道當下最大的權力中心與異化力量,正是習近平的共產中國。

2023/03/10 | Y.t.Chan

離地不一定是學者的錯——當代哲學家談人工智能

少數肯拋頭露面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論述一方面影響著(洗腦的弱版本意思)部分大眾,一方面亦被再生產,被人找現實中例子去合理化、神話化其解釋力。精英描繪的主流論述,慢慢便被吸納,並廣泛用於理解所屬時代的社會/普遍人的特性,成為不少人自己理解自己的方式,這又進一步產生自證預言式的作用,使專家學者的講法,借槓桿原理,滾雪球般,變成好像很有標誌性、與現實高度吻合的truth。

2022/12/07 | 李芯

中研院「烏克蘭人獎學金計畫」招募10位烏國學者,立委質疑期滿皆未留台是「誘因不夠」

立委鄭正鈐指出,今年8月中研院接納15位烏克蘭學生到中研院實習。15名學生中,有4位成為國內大學生、7位延長實習,另外3位返回烏克蘭、1位轉赴德國,學生留台的誘因似乎不太夠。

2022/12/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學者分析「白紙運動」隨時可能餘燼復起,李明哲自由廣場聲援:讓更多人認清中國

印度中國問題專家、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認為,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穩掌政權並控制國家恫嚇機器的情況下,這波「白紙運動」之火可能很快被撲滅,但從示威擴散至中國逾20座城市的情況來看,未來中國解封後,隨時可能以不同形式餘燼復起。

2022/11/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2九合一選舉】外媒分析:台灣民意對權力獨大求取平衡,形同進入「後蔡英文」時代

專精台灣政治的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小笠原欣幸說,台灣民眾對政治權力獨大抱持警戒,由於民進黨相對看來正走向獨大,所以讓選民意識到求取平衡。王業立分析,民進黨這次輸了九合一選舉,形同宣告進入「後小英」時代,未來由誰接任黨主席還要看黨內派系協調的過程。

2022/07/23 | 漫遊藝術史

【專訪】楊尹瑄:用感性漫遊巴黎,用理性注視諷刺漫畫,大眾幽默圖像逆襲藝術史!

楊尹瑄老師除了認真投入自身的研究領域,同時對19世紀的歐洲藝術有著極大的興趣,而這個藝術的範疇更包含著大眾的圖像文化。透過此次的專訪,跟隨尹瑄老師欣賞藝術的目光,一同栽進她的研究與教學世界。

2022/06/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習近平的兩岸政策鑲嵌於「兩個百年」和「美中競爭」之中,學者:對台灣是最好也最壞的時代

「對台灣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王信賢說。最好是在於,因為鑲嵌在2大局中,台灣的能見度提高;最壞是在於,台灣需提防「一邊倒」戰略,和盟友可能背叛的風險。

2022/01/27 | 吳瑟致

兩位重量級中國學者接連發文「反鷹派」,真能改變習近平武統的蠢動嗎?

兩位中國學者的觀點,都是要澆熄中國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氣焰,不過近來中國持續對外採取戰狼行徑,近年來軍機、軍艦擾台的頻率、架次更是屢創新高,兩位學者擲地有聲的分析,恐仍難以得到官方的認同。

2021/12/14 | 李秉芳

核四重啟無法減少空污也沒有比較省錢,跨科系學者分析利弊呼籲投「不同意」

即使核四花費極高成本最後順利在2036年後重啟,根據戴教授對2050淨零情境下總能源需求的推估(2050當年能源需求降為2020年之83%),核四僅能提供5%的電力。

2021/09/25 | 方格子vocus

從生理、認知與行為三個層面來認識「情緒」到底是什麼?

從各種學者理論以及舉例來與大家談談情緒,甚至藉由對於情緒機制的認識,來讓我們能更加如何知道怎麼去對應情緒,處理情緒,進而達到情緒管理。

2020/11/23 | 德尼思化

《專業之死》:專家食屎啦!口罩有鬼用,民調信不過?

我們只記住專家的錯,卻往往忘記,專家的難能可貴,在於他們有相對客觀、公正的檢討機制,亦懂得更快、更恰當地從錯誤中汲取經驗,化作正確的知識,以在未來發揮作用。

2020/10/07 | 鄭仲嵐

為何菅義偉要「侵犯學術自由」,否決日本學術會議人事任命案?

面對學術界的質疑,認為「侵犯學術自由」,菅義偉本人在5日親自回應,表示「跟學術自由完全無關」,隨後並補充「只要被推薦了就直接任用,這樣的過程真的妥當嗎?」

2020/08/29 | 德國之聲

「黨性」與「學術性」:從習近平主持的專家座談會談起

本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邀請了9位經濟以及社會科學的專家,舉行了以討論明年開始實施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為主題的座談會。他如此高調地組織這次座談會,強化「黨的領導」也表明他是願意聽專家的意見。這也意味著,李克強愈加陷入了一個隨時可被人替代的地位。

2020/07/25 | TNL 編輯

涉「簽證詐欺」躲進領事館,共軍學者唐娟遭美方逮捕

FBI與全美超過25個城市合作調查,以釐清中國訪問學人與中共軍方是否有未公開的連結性。目前被起訴的簽證詐欺案僅為類似案件的縮影。

2019/11/28 | 羊正鈺

國台辦:72位台灣專家加入「千人計畫」,明年運動員將可在中國「持證上崗」

「千人計畫」是中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的簡稱,始於2009年,目的是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科學家或頂尖人才回中國大陸參與研究或創業。

2019/11/27 | Alvin

全球3700位學者聯署譴責香港警暴,要求港大學校長表態拒警察進校園

全球3700名學者聯署譴責香港警察「針對大學校園學生採用不合比例及報復式暴力」,要求落實由法官針對警暴的獨立調查。

2019/04/15 | 李秉芳

「回中國去,你會收到通知」FBI取消數十名中國學者簽證

美國近期對中國學者展開防諜行動,中國學者則是認為是美國在對中國關係上,「什麼都要跟『國家安全』掛鉤」,才令數十個學者都被美方嚴厲盤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