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11/16 | 德尼思化

《離開學術界:實用指南》:擺脫學術志業「思想陷阱」!怎樣尋覓理想的事業與人生?

飽受學術訓練的人,將當學者視為天職,構成自己的存在意義。彷彿,只要放棄學術一途,等同拒絕自我,是學術及生命的失敗者。卡特林點出,這種思想陷阱在於我們沒有看見「數十億人透過學術界以外的工作來養活自己」。而學術工作——像研詩會討論羅馬詩人的優劣——不會令世界有任何實際改變,相對作者轉行後,才更深刻了解非學術工作的實際價值。

2023/09/29 | 黃照靜

丹麥小說《城市與海洋》:大陸漂移學說的王子復仇記,一個唯物論的善惡報應故事

丹麥小說《城市與海洋》出版社Modtryk加上助理一共才六位員工,卻獲得2023年的丹麥廣播公司文學獎首獎,這個由60年代跨至80年代又至當代的故事線,來回穿梭,敘事線條紋絲不亂,橫看成嶺側成峰。它關乎地質學,關乎母愛和性愛,也關乎男人之間的友誼。

2023/08/23 | 德國之聲

除了青年失業率被政府蓋牌,中國還有哪些「數據黑洞」?

在中國各項經濟數據不振,民眾信心低迷之際,統計部門宣佈暫停發布青年失業率,引發網路輿論的嘲諷。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經濟和科學訊息數據不再完整。

TNL+ 2023/04/20 | 余杰

習近平操弄歷史學術研究,將「閉關鎖國」擦脂抹粉成「保家衛國」

正如一條走紅的微博所言,中國人靠二十年前出的書、十年前流行的音樂、五年前拍的旅遊照片、去年掙的錢、三個月前封控時買的凍餃子、昨天的核酸檢測結果和今天剛出爐的蘇聯笑話過活。

2023/04/06 | Taiwan Business TOPICS Magazine

美國商會:中國「孔子學院」黯然失色,「台灣研究」成為國際新寵

隨著國際社會對台灣研究持續增加,台灣已逐漸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而非中國學術研究附屬的一部分。正如俄亥俄州立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伍德沃思解讀:「如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便沒有必要進行台灣研究。」

2023/01/21 | 讀者投書

以中國學術期刊文化迂腐化為例,提醒台灣必須確保健康審查文化

中國學術期刊文化迂腐,其來有自,因為中國學術文化掌權者是被標籤為所謂高級期刊主編,屬於比較強勢。而投稿的大學老師眾多,形成高級期刊主編有決定大學老師學術文章是否刊登的「生殺大權」。甚至出現自稱高級期刊服務中心的人員,主動打電話給投稿老師,說用15萬到25萬元,去登上某某高級期刊等學術偏差的文化現象。

2023/01/07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Meta/元」對談三:邊界的遊移——後設書寫

老師總會說,你要創作就不要走學術的路,創作是感性的東西,評論則是理性。當你做了學術研究之後,你的創作就會被磨滅。你只能選一條路。當時我並不相信,甚至問也斯,真是這樣的嗎?後來,我發現人可以擁有很多身份,為甚麼我不可以一邊創作一邊評論呢?同時我有種感覺,香港有種狀況,評論人的身份往往是功能性、服務性的。

2022/09/08 | Lo's Psychology

要大眾理解心理學研究,為何不容易?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心理學訓練著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研究導向思維。

2022/08/27 | Lo's Psychology

為何流行媒體中的心理學知識,總是容易誤導讀者?

大眾流行媒體的獎勵機制創造了一種遊戲規則,而這種遊戲規則卻有利於誤導資訊產出。

2022/08/11 | 藍妮蒨

媒體用「台大學霸」稱呼中職新秀藍翊誠,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在學歷迷思上,媒體真正該做的應是讓受眾真正對延伸出的「詞彙」進行批判性思考,重新審視「語言的重量」,關心到當事人受到標籤化影響下,可能會產生的社會壓力與未來在職棒場域上的眼光。

2021/12/15 | 王偉雄

《余英時談話錄》句摘短評

現在中國的學者動不動就稱『國學大師』,還是精神空虛吧——余英時。這是中國大陸「假大空」文化的一例,但已污染整個華語世界,不少知識人/文化人很隨便稱一些學者或作家「大師」,委實可悲。

2021/10/07 | 讀者投書

仲維光:我為什麼說余英時先生有學識沒有學術(四)

可以說余英時先生一生的工作雖然基本上陷於中學,但是這個中學卻不是中國文化意義上的中學,不是錢穆、陳寅恪方向上的中學,而是他們最貶斥拒絕的馮友蘭、胡適式的,即「格義」意義上的中學。

2021/10/05 | 讀者投書

仲維光:我為什麼說余英時先生有學識沒有學術(二)

在二元論基礎上,可以說古希臘思想的傾向是和後來發生發展的基督教宗教文化思想完全不同的兩種傾向。後者的傾向是傾向於一,用一統一二。但是古希臘思想卻是對於二的辨析,對於二者之間的不同及關係的辨析。

2021/10/04 | 讀者投書

仲維光:我為什麼說余英時先生有學識沒有學術(一)

在紀念五四百年的文章中,我第一次提到余英時先生有學識而沒有學術。鑒於大多數人並不明白我說的究竟是什麼。為此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做一個簡潔的澄清。

2021/09/17 | 華樂絲學術英文

如何正確使用英文動詞時態,改變「直接陳述、命令、假設」語氣?

本文將會描述三個主要英文動詞語氣,解釋如何正確使用這些語氣,同時也指出應該在學術研究文章中避免的常見錯誤。

2021/06/01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何謂哲學家?為何做哲學的人常討論前人理論?

坦白講,在哲學學界裡稱自己為一個哲學家,實際上是個禁忌,特別是對在生的哲學學者的標準,會比死去的哲學學者更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