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國「台學家」蔣永學獲頒台法文化獎:以介紹台灣文學與歷史為使命

相較於「漢學家」,他更認定自己為「台學家」,也希望被如此稱呼。他告訴記者,台灣文化獨特多元,漢學不包含原住民族、客家、日文等,當然也沒有對台灣極其重要的台語文學歷史,「所以台學比漢學更大,漢學只是台灣學的一部分」。他的目標是呈現完整的台灣文學,各時期、各種語言,「讓讀者知道,其實台灣文學比中文文學更大、更豐富」。

TNL+ 2023/09/08 | TNL國際編譯

美保守派基金會「大學言論自由度」排名,名校哈佛大學被評「0.00分」吊車尾

在FIRE和大學調查機構College Pulse共同發布「2024大學言論自由度排名」中,哈佛大學拿到的成績只能用敬陪末座四字來形容,是248所列入排名的大學中的最後一名。另外,更讓人感到詫異的是,該言論自由度排名甚至將哈佛整體的評分打上0.00分,並在言論環境的標註上寫上驚人的「糟透了」(Abysmal)的評語。

2023/09/01 | 美國之音

孔子學院「名亡實存」,美國民間組織發現中共轉往滲透中小學教育體系

過去四年中,曾經在美國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因為遭到各州政府和國會等機構的反對而大規模關閉。但是,美國一些民間組織指出,孔子學院名亡實存,不但在一些高校改頭換面後繼續運作,在中小學校的孔子課堂也依然存在。民間組織呼籲為防止中共意識形態滲透和國家安全,要求學校與孔院徹底切割。

2023/07/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哈佛大學招生「傳承錄取」制度遭查,名校優待白人和捐款人子女挨批「階級世襲」

就全美大學來看,《紐約時報》援引Inside Higher Ed機構於2018年發布的調查,顯示美國42%的私立大學及6%的公立大學,招生過程採取「傳承入學」制度。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公布的民調則發現,高達75%的民眾反對「傳承入學」制度,顯示美國社會普遍認為此作法可能有失公平。

TNL+ 2023/02/24 | 李少民

北京大學頒給伊朗總統名譽教授頭銜,沒有選舉權的中國網友其實沒什麼資格憤怒

北京大學給伊朗總統名譽教授,北大校友覺得這是對北大的侮辱。其實伊朗的政治自由度比中國高,伊朗人至少可以直接投票選總統,也可以拒不投票表示抗議,這些權利中國人都沒有。

2022/09/12 | BBC News 中文

BBC專訪《中國季刊》主編:為何在面對審查壓力時,來自中國的投稿量不降反增?

研究中國的群體近年來正在由中國觀察者或研究者,向參與式研究者(China participant researcher)轉變,蒂姆・普林格爾說。在進行有關中國的研究時,「學者們不再僅僅是觀察,而是直接參與」。

2022/07/29 | TNL 編輯

憲法法庭就台大兩釋憲案作出判決:公立大學就不續聘再申訴可提起行政訴訟、法學院教師評鑑細則合憲

憲法法庭今(29)日就台大兩釋憲案作出判決。大法官指出公立大學就不續聘再申訴可提起行政訴訟;另認定法學院教師評鑑細則第5條至第8條規定,未違反憲法法律明確性、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比例原則及保障工作權意旨。

2021/12/30 | 吳瑟致

政治黑手伸入香港各大學聯手清除六四記憶,卻始終說不清構成什麼「法律風險」

香港各大學已面臨「紅」與「專」的動盪問題,所有的學術研究與產出都必須臣服於中共的指導意見,下世代的香港青年族群,不但在中、小學階段要接受政治認同的洗腦,大學教育也失去多元思辨的可能,成了為中共擦脂抹粉的工具。

2021/12/24 | TNL香港編輯

中大民主女神像、嶺大六四浮雕遭「鬼祟」移除,各大學或將清除六四政治標記

前嶺大學生會幹事會外務副會長鄧建華批評校方行動「鬼鬼祟祟」反映「有一段歷史(政權)唔想香港人繼續講」;前中大學生會會長也批評中大「閃縮」,選擇在外國媒體較少關注的聖誕前夕時行動,做法拙劣。

2021/02/04 | 林宜萱

土耳其頂尖大學抗議總統指派校長,政府出動鎮壓、斥學生「恐怖份子、LGBT變態」

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干預校園自治與學術自由,指派黨員擔任國內第一名校校長,引發學生抗議;政府不但出動武裝鎮暴警察在校門口鎮壓、逮捕,更將學生斥為恐怖分子、斥性少數族群為變態。土耳其學術自由越來越低、人才外移,國內青年失業率也增高。

2021/01/20 | 關鍵評論網 ASEAN:Philippines

菲律賓國防部片面終止與菲律賓大學協議,恐讓軍警可進入校園

菲大-國防部協議由當時校長和前國防部長1989年6月30日簽署,禁止軍警進入菲律賓大學校園。菲大擁有112年歷史,作為菲律賓頂尖大學之一,以作為學生運動的堡壘聞名,在戒嚴時期讓學生運動者免於軍警暴力。

2020/12/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正能量新聞之外,那些想離開「盛世」中國的人

那些對國家未來憂心的,大多是50歲以上、有很好職業的人,他們享受了最多的中國改革開放紅利,過著較優渥的生活,但也因為走過物質上相對貧瘠但是思想探索更為開放的1980年代,甚至曾經出國留學,他們有了比較的基礎、失落感更強。

2020/10/07 | 鄭仲嵐

為何菅義偉要「侵犯學術自由」,否決日本學術會議人事任命案?

面對學術界的質疑,認為「侵犯學術自由」,菅義偉本人在5日親自回應,表示「跟學術自由完全無關」,隨後並補充「只要被推薦了就直接任用,這樣的過程真的妥當嗎?」

2020/08/27 | 德國之聲

大多數中國相關課程都違反《港區國安法》,美國教授如何「自救」?

為了降低《港區國安法》對研究中國學者帶來的威脅,美國學者錢喜娜告訴德國之聲,美國大學應該關注研究中國議題學者遇到的挑戰,確認學者研究或教學時不會遇到太多阻礙。

2020/07/18 | 德國之聲

「北京最後一個士大夫」許章潤被捕,為兩年後的「二十大」做理論清場

許教授本人大概也未想到南方大水之際,北京警方會假手成都地方公安拘之「嫖娼」,以知識分子最看重的清譽和道德作為犧牲,侮辱其人格然後棄之於市。當然,性命之憂尚不至於,清華大學此番與警方的密切配合、迅速脫鉤倒是另一種「棄市」。

2020/05/15 | Alvin

教育局指中日關係試題「傷害國民感情」要求取消,學者引毛澤東言論反駁

楊潤雄指雖然考評局是獨立法定機構,被賦權策劃文憑試,但因是次事件受到社會的關注,考評局同為本港教育系統一部分,教育局有責任履行監督責任。

2020/05/08 | 《思想坦克》

大學課堂不是談話節目,別用「言論自由」與「學術自由」蒙混爭議人事物

大學的目的只有兩個,教育與拓展新知,大學的所做所為必須以這兩個目的為參考來合理化、來指導大學所有的活動,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不管是非專業的演講還是教授與學生的研究。而學術自由由此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