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

宗教(英語:Religion)有多種定義,可以是聯繫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還可以定義為,以熱情和堅定地信念而堅持信仰的原則或理論體系。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21 | 風恂

清朝官員為何要奏請皇帝准建官方媽祖廟?媽祖神像面貌色澤又有何意涵?

因為忌憚功高震主而託説媽祖,這在台灣的媽祖信仰歷史上並非孤例,例如鹿港新祖宮(又名敕建天后宮)與台南海安宮亦是。起因於台灣在清代發生規模最大的民變事件──林爽文事件,當時清廷先後派出許多兵力渡海鎮壓皆未果,最後派出福康安率軍渡台終至平定。

2023/05/15 | 精選書摘

《疼痛大解密》: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個特性──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痛都會是一部分

雖然宗教信仰的某種疼痛舒緩效果不足以讓人改信——公開自稱無神論者的馬克思(Karl Marx)稱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但這事實依舊是值得探索的領域。

TNL+ 2023/04/21 | 風恂

徒步遶境是台灣媽祖信仰的獨特文化,為何其他華人社會難以複製貼上?

媽祖之於台灣的獨特,徒步遶境的隨香現象是其中的關鍵,因為這個「苦行過後的內心昇華」是其中的必要儀式感,甚至透過不同參與者的體驗分享,集體記憶又不斷被強化,若是其中又摻雜體驗者的靈感經驗,又為活動增添了神話性,而「神話」正是聯繫共同體的重要元素之一。

2023/04/05 | 歪脑|WHYNOT

被「迷信」加持的台灣:信徒一邊逢神必拜,佛教領袖們一邊積極介入政治

台灣佛教領袖們普遍認為,既然在世間就擺脱不了政治,那還不如以積極的心態介入政治,教化社會,推動社會完善。這既台灣人間佛教精神的體現,也是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並肩前行的體現。同為華人社會,可是中國大陸因為有制度性阻礙,是很難實現的。

2023/02/14 | BBC News 中文

印度26歲宗教大師「展現神跡」引發媒體爭相報導,魔術師和讀心術專家發出質疑

沙斯特里獲得了「奇蹟創造者」的聲譽,他的追隨者說「他有第三隻眼,能看到你的內心,思想和靈魂」。但是批評者說他在搞巫術,傳播迷信,而且通過廉價的戲法欺騙那些容易上當受騙的民眾。

2023/02/07 | 精選轉載

星雲法師堪稱台灣佛教事業「經營之神」,其他寺廟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佛光山是一個具備多功能的超大型道場,足以提供信衆各類需求,實際上是一座類似「百貨公司」的佛教道場,把所有的佛教文物與知識集中在一起來販售,這也是星雲經營學的特徵。相形之下,過去台灣寺廟的經營方式,就好像傳統的雜貨店,格局小,貨色又不齊全,面對佛光山百貨公司式的競爭,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2023/01/04 | 精選書摘

《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就連《沉默》書中最關鍵的殉教,終究也顯現了「日本特色」

遠藤周作童年時期在母親影響之下受洗入教,以致從《沉默》、《武士》到《深河》,他始終用不同角度來探討信仰,藉由釐清源自家庭、時代與宗教經驗的迷思糾結,持續自我追索:「我是一個真正的天主教徒嗎?」「我為什麼信仰天主教?」「在日本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到底意味著什麼?」

2022/12/26 | TNL 編輯

小甜甜遭福音劇換角,引發宋逸民「藝起發光」藝人教會遭爆「洗腦逼貸款奉獻」等控制教友手段

不少電視圈藝人都跳出來控訴宋逸民夫妻會挑選入教教友沒知名度無法入教、要求教友貸款奉獻,限制交友圈,甚至連教友在社群上的發文內容和時間都要控管,否則會被強迫下架。

2022/04/14 | 巷仔口社會學

近代民主的修羅場:俄烏戰爭給我們的幾堂社會學

2022年,普亭又以反納粹、保護烏克蘭境內俄羅斯少數民族為由,再度入侵烏克蘭。少數民族(minorities national)的議題,再度成了戰爭的藉口。歷史上,少數民族,向來是非常敏感的政治議題。除了母語使用差異、族群認同之外,它更牽涉到了宗教信仰議題。

2022/02/04 | 慢工出版

【書評】圖像小說《死者的孩子》:當我愈要看,父親的身(生)影就愈縮小塌陷,一如故鄉

在《死者的孩子》中,某種「去」定義(既要嘗試,也要去除)的特質,乃至於「潛」文本(潛在或潛入)的執念,形成了張力與壓力。志語是記憶的潛水者,即使我們並不完全知道,他是要去,還是要回。

2021/12/05 | 精選書摘

【小說】《約伯與飲者傳說》推薦序:兩篇故事都表達猶太人無家無根的共相,彷彿預見歐洲的未來

約瑟夫.羅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著述量可謂相當豐富,也著墨不少奧匈帝國的歷史,影射自身與人類命運。然而最能代表他的小說書寫風格,並表達自身悲劇性的猶太作家身世者,除《約伯》外,便是他最後一篇作品《飲者傳說》。

2021/10/17 | 方格子vocus

【書評】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全書以意義結構取勝,但在敘事結構有三個明顯缺失

面對外在的現實世界,人們難免感到迷惑。《徬徨少年時》的主角辛克萊要真正的尋找自己、成為自己,探索自己的路,乃有甚多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及心靈的探索。自我追尋是艱辛的,需要智慧與勇氣。

2021/08/29 | 鏡文學

【書評】《起駕,回家》:四個角色起點不同,在遶境中交匯,最後往各自的人生走去

對我來說,每個角色的成長曲線,一直是我看故事時第二看重的項目;這個故事很完美的鑄造了四個人,也很完美的寫出了四條曲線,他們起點不同,在遶境中交匯,最後往各自的人生走去——就跟現實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們一樣。

2021/08/28 | 鏡文學

【專訪】《起駕,回家》作者宴平樂:小時候死亡很日常,走媽祖後才發覺生命有它的重量

小說中血氣少年的江湖壯遊看似要展開,實則卻是走向自省的旅程。這點跟宴平樂開始走遶境的轉變有關,「以前我對陌生人比較冷漠,走媽祖遶境後,理解到每個人都有他的位置跟意義,開始比較認真看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2021/04/28 | 精選書摘

《怎麼活怎麼死》:大多數日本人沒有明確信仰,卻相信世上存在超越人類理性的世界

國學院大學二一世紀COE專案「日本人的宗教意識與神明觀念輿論調查」(2003年)發現認為「人有來生」者不過15.9%,是少數派。然而人類的心靈分為有意識與近乎無意識的潛意識。我認為人類的潛意識並未完全否定靈魂的存在。

2021/03/17 | 精選書摘

《被隱藏的眾神》:伊斯蘭政權下的中東異教徒,見證人類文明衝突興衰的八個千年信仰

《被隱藏的眾神》記錄了羅素與這些中東的古老宗教在二十一世紀的相遇。羅素在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及刻板印象的標籤背後看見活生生的人。透過探討信徒在當代面臨的生存威脅,羅素看見這些人如何在眾多族群交萃的中東安身立命,理解他們的宗教,並多次重新定義他們自己。

2021/03/17 | 精選書摘

《被隱藏的眾神》:雅茲迪人的「孔雀天使」信仰,遠比惡魔崇拜更引人入勝

雅茲迪教引發我無限的好奇。舉例來說,為什麼他們禁止信徒穿戴藍色,或禁止吃萵苣? 當我問雅茲迪人這些問題時,他們答得很模糊,多數都認為這些是昔日雅茲迪領袖因為死對頭突厥人穿戴藍色,或單純因為他們討厭萵苣,而訂下的無意義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