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實驗

實驗是指某種假設,或者驗證或質疑某種已經存在的理論而進行的操作。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2 | 精選書摘

《高趣商思維》:想要真正做到有趣,就要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今天的頭髮比較亂或者衣服上有污漬,所以覺得許多人都在看自己,或者說錯一句話便認為別人都會記住,實際情況有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TNL+ 2023/06/03 | 何郁庭

【專家答科學】市面上為何不見男性避孕藥?ARRDC5抑制劑將成新研發方向?

女性的避孕方式五花八門,有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避孕環、女性避孕套、避孕貼片,以及女性結紮等,反觀男性的避孕方式,卻寥寥可數,兩者間差異相當懸殊。撇除男性避孕藥發展起步的時間較晚,若進一步釐清男性避孕藥開發上的痛點,會發現男性避孕藥所產生的副作用,是絕大多數藥物無法成功的關鍵因素。

2023/05/29 | 精選書摘

《大腦不思議》:透過老鼠「討電」實驗,科學家試圖找出成癮的本質

有一天,輪到奧爾茲來放置老鼠腦中的電極。也許因為他還是新手,技術不如師兄們熟練,他把原本應該放在老鼠網狀結構的電極,誤放到了基底前腦裡面。結果在通電之後,這隻老鼠表現出誰也沒料到的行為變化—牠反覆一直跑回自己剛剛被電刺激的那個地點,就好像想要跟人「討電」一樣。

2023/01/28 | 環球生技

《Nature》研究:小鼠愛不愛運動受遺傳影響不大,但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研究人員觀察到,愛運動的小鼠跟懶惰的小鼠相比,在遺傳基因體學或生化數值上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顯示遺傳基因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很低。但研究人員觀察到,若給予愛運動小鼠抗生素降低腸道微生物時,這些愛運動的小鼠運動能力降低50%,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下降。

2023/01/03 | 精選轉載

道德魔人是天生的嗎?陽明交大鄭雅薇從社會神經科學探討「道德感」

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公眾會以犯罪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來衡量罪行是否重大,法官判決是否公平。這時人們腦中的「道德感」是怎麼運作的呢?這種道德感是與生俱來的嗎?

TNL+ 2022/10/13 | TNL特稿

【動保界談動物實驗】堅持要拿動物來「試毒」,這是「科學」還是對動物實驗的「迷信」?

動物實驗法律規範不可能窮盡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動物之間的倫理分際;實務上,再嚴格的執法作為也難以全面涵蓋實驗機構或單位的時空環境和行為操作;因此所謂「不必要」的動物實驗──意即「惡」的避免,便有賴科學社群自身對嚴謹、程序正義與「在乎的文化」(culture of care)這三個面向的高標要求。

2022/10/12 | julia

【非動物性替代方法】不必犧牲生命也能做實驗,你聽過「器官晶片」嗎?

近年來,許多先進國家已投入替代方法的開發與驗證,並應用於相關法規的執行,如工業化學品、農藥、動物用藥、食品與飼料添加劑、化妝品等的安全性測試評估。然而,替代方法對於台灣算是剛起步發展的新興領域。

2022/10/11 | julia

【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動物實驗的必要之惡,操作人員該如何調適心態?

在過往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操作人員與動物福祉之間存在關聯性──操作人員的工作壓力程度越高,實驗動物表現出的壓力、疼痛程度也較高。拉福萊特表示,自己相信透過改善實驗動物的福祉與生活,回頭將幫助到操作人員本身。「反之亦然,透過改善操作人員的生活,我們也將改善實驗動物的生活。」

2022/03/05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家從細胞、動物實驗發現Omicron致病力較低,專家們如何解讀?

《自然》期刊同時發表兩篇最新的Omicron研究,第一篇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在臨床前的小鼠模型試驗中,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能力降低;第二篇則進一步發現複製能力與致病能力降低的可能原因。

2021/11/14 | 葛昌惠

從《SM調教事件簿》、《被停業的八大—地方小姐外送茶》兩檔節目談色情、情色與藝術展演

現代人普遍習慣透過網路聯絡而非見面的方式下,以雲端進行情慾類型的體驗,可能是一種可發展的服務,或許在雲端體驗技術日益發展的未來,色情/情色的展演型態能更多元,並能抽離單純二元的色情與情色,成為一種嶄新定義的藝術美學。

2021/10/30 | 精選轉載

【專訪】看童話學科學:朱慶琪告訴你《愛麗絲夢遊仙境》藏了哪些科學彩蛋?

你知道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其實是個數學家嗎?他將許多邏輯與科學彩蛋藏在書中,是將人文與科學結合的最佳範例。

2021/07/24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你知道嗎?原來腸道菌可以透過腦部神經元,影響生物的社交行為

英文有句話是說「the gut feeling」,意思就是憑直覺靈光一閃想到了些什麼。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胃道(gut)真的會影響到腦部的運作,而且有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不同的判斷。

2021/01/04 | 營養共筆

一夜干、烤、油炸、煎、煮等九種料理方法,魚肉在哪種情況下的消化率最好?

在吃魚時,有考量消化難易的需求,生魚片(身體虛弱、或特殊狀況下,請避免吃生的)、水煮、蒸或是風乾等型態的魚是比較好消化的,反而鹽漬還有燒烤、油炸的魚就不是那麼好消化了。

2020/10/13 | 貓心(龔佑霖)

如何用「心理學」提高會議效率:小心「分散責任」效應讓大家都袖手旁觀

但隨著成長的過程,一次又一次經歷了各種報告與會議,我漸漸發現其實有時候群聊還是很有用的,而是否能讓群聊派上用場,其關鍵和事件的重要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2020/07/15 | 精選書摘

《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序論:以「理心術」作為心理學的下一頁

若要脫離被實證主義綁架的心理學,把實驗室的觀察轉向人在生活世界的體驗,「心理學」一詞就必須經過轉化,變成同時包含著「心理學/心理治療學」的學問。

2020/05/26 | Lo's Psychology

心理學課堂︰明知是該做卻死也不做?認知失調理論經典實驗

說支持環保,卻不會願意主動地做垃圾分類;說支持社會運動,但連簡單的遊行也不是每次都會參與;很多人會將這些行為稱為偽善 ,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態度和行為的相關性本來就很弱。

2020/05/03 | 精選書摘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人類一定有偏見,但科學家會採取主動避免偏見

科學大多是一種有條理的方式,用來辨識並排除偏見。如同我之前所說,科學是一門學科。科學就像牛軛,讓公牛拉著人類知識的車子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