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注力

專注力是認知神經科學術語,指專心而持續地進行活動,同時忽略外在環境對視覺、聽覺及觸覺等的干擾之能力。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3/19 | TNL國際編譯

紐西蘭研究:國小學童每晚少睡39分鐘,身心狀態及學校參與表現就會變差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研究團隊,針對當地100名年齡介於8到12歲的孩童,分成兩組進行為期一週的實驗。參與實驗的孩童,除了有一週正常的睡眠時間外,則被分為提早一小時及晚一小時睡覺,以觀察不同長度的睡眠,是否會對孩童造成影響。

2022/12/05 | 精選書摘

《顛峰心智》:「看清」內在風景,避免過度專注而偏離目標,你需要「後設覺察」

備受肯定的神經學家阿米希・查博士畢生投入專注力科學的研究,致力從各個層面瞭解專注力,包括在實驗室研究腦造影,還有實地測試軍人、運動員、學生和消防員的專注力表現。她的目標是藉由科學研究找出掌控專注力的方法,幫助我們更能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2022/11/29 | 精選書摘

《勝出99%人的成癮式學習法》:五分鐘就能輕鬆固化記憶的「回顧學習法」

作者為日本頭腦競技冠軍,並曾創下成績PR值99.99的紀錄。他將自己親身驗證、確實有效的學習秘訣,整理成一套人人可以自學的知識體系。本書提供了可立即實踐的多種方法,從各層面出發,幫助讀者克服學習困難,達到高效學習、持續學習。 

2022/11/07 |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心理師如何幫助頂尖運動員,為他們的巔峰狀態建立「心錨」?

從Netflix中的F1賽車紀錄片《飆速求生》中,可以看到當選手身處一項運動的最高殿堂,大家比拚的已經不是技術細節,而是臨場表現與心理素質。然而這些是可以被訓練的嗎?你又該怎麼快速進入這種「無我」的專注狀態?

2022/09/3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用意志力對抗分心,無疑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我們愈來愈習慣多工處理,可是即使是電腦,也從不是真正的多工處理,只是電腦切換工作的速度快到我們難以察覺,直到當機為止。可是我們的大腦在任務切換之間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於是大量心神和時間就被白白浪費掉了。

2022/06/27 |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數位時代有如「吃到飽餐廳」,現代人須具備哪三種心理能力?

環境的大丕變,讓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社會的教誨過日子,要根據時代特性學習下列三項心理能力。

2022/05/30 | 精選書摘

《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為什麼我就是不能專心?」其實是因為你不知道要專心做啥

每個人的注意力運作都不太相同,有些人比較容易受到聲音的干擾,有些人則是比較容易受到氣味的干擾,還有些人只要坐的椅子不舒服就會受到干擾。你要找出自己比較容易受到哪種干擾,並且想辦法排除那些干擾,讓自己可以維持專注。

2022/03/31 | TNL 編輯

調查:家長育兒仰賴「3C保母」,台灣幼兒使用3C比率超過9成,3歲每天盯螢幕逾2小時

台灣3到5歲幼兒有9成會在家使用3C產品,年齡越小使用時間越長,其中3歲幼兒平均每天使用達2小時17分鐘。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表示,3C是當代的議題,「以前不離不棄是夫妻,現在不離不棄是手機。」成人不能使用手機都容易焦慮,更何況是幼兒,希望各界重視此議題。

2022/03/27 | 楊逸飛

父母擔心孩子3C成癮,不如積極利用「連結式注意力」發展出更有意義的學習

3C影音其實很能引起兒童注意,也是它的優勢,而重要的關鍵在於,成人如何將警覺到的內容,轉變為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我最簡單的建議便是:跟著孩子一起觀賞3C影音。只有父母跟兒童一起觀賞,你才能理解他究竟吸收了什麼,也才知道兒童是對什麼內容有興趣。

2022/02/24 | 精選書摘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打破自我感覺重要的假象,利用「30天斷線實驗」篩選社群媒體

「深度工作力」是專注於高認知需求任務而不分心的能力,能讓你快速學習,以更少的時間創造更好的成果。本書融合理論根據與實踐技巧,協助所有想在專業領域中成功的人,學會高效工作,成為新經濟中的贏家。

2022/01/21 | 精選書摘

《拯救手機腦》:即使切換為靜音模式,手機依然造成干擾

因為多巴胺會告訴我們的腦袋,哪些事情重要、應該專注在哪些事情上。一天之中會讓我們釋出好幾百回多巴胺的手機,就是會令人不得不在意。

2021/12/02 | 精選書摘

《失控的努力文化》:男性在下班回家途中感到放鬆,而有些女性稱下班後為「砒霜時間­」

作者從自身過度努力的經歷出發,對工作的意義提出質問,並從歷史和社會學觀點進行考察,描繪出勤奮的努力文化如何被形塑而成;更援引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的研究,明確指出人類的大腦需要放空、沉澱,才能真正地充電、運作。

2021/11/05 | 精選書摘

森博嗣《人生超整理》:看著雜物發想點子真令人開心,這些發想成為工作的起點

在本書中,反骨又白目的理科系作家森博嗣將述說如何從整頓內在的自己做起,更懂得享受自由、打造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有不受制於他人的思想與價值觀。

2021/09/22 | 精選轉載

【專訪】心理學家謝淑蘭談「多重作業能力」:當網路成為必需品,該一心多用或心無旁鶩?

數位科技如何影響認知功能?長期且大量的多工作業(multitasking)會對注意力產生什麼影響?一心二用真的效率比較高嗎?多重作業能力可以靠後天訓練嗎?心理學家謝淑蘭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

2021/09/14 | 精選書摘

《從零開始學寫作》:斜槓青年如何一邊全職工作,一邊業餘寫作?

既然寫作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在早晨就把一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做完,那一天的心情都會很輕鬆。一件你必須做但又還沒有做的事情你需要一直記著,這本身就是一個負擔,也是耗費精力的。

2021/06/0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思考外包的陷阱》:學會主動管理專注力,不要讓專家和社群網站替你思考

我們必須從多種未來的角度進行思考,培養創造性的想像力,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帶來負面影響。我們需要重新學習為自己思考。在專家和AI時代,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道德判斷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2021/04/14 | 精選書摘

《犯罪手法系列5-認識司法精神醫學》:「病識感」是精神狀態檢查中最關鍵的部分之一

精神醫學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本書所提及醫學知識與案例並不會因為司法系統的不同,而有地域上的差異。此外,有鑑於一般人對精神疾病認識的不足,重大刑案的精神鑑定每每掀起社會波瀾,本書既是寫給法律相關工作者,也是一本給大眾讀者的司法精神醫學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