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5/27 | TNL特稿

【專訪】《咖哩時間》作者寺地春奈:「男人有到處播種的本能」這種說法,或許根本是謊言?

寺地春奈:儘管小說並非真實事件,我也寫不出覺得是謊言的內容。並不是要與現實對照後,從「不可能有這種事情」的觀點去看,而是作者本身能否相信小說內的事件是「真的」。

2023/04/30 |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

【專訪】台灣奧美集團創意長龔大中:我相信創意可以改變世界,而我的工具就是廣告

談起創意,龔大中有一種由衷而生的自在,事實上,他也曾經歷不管是身體、生活、感情,都因為太過於執著工作之中而失衡,這也是很多創意人的困境,只是他現在學會輕重緩急的調適。他說:「我常常和辦公室同事講,試著排出生活中五項重要的事情,不要把工作放第一順位,然後再去面對生活,有輕重緩急就不會失序。」

2023/04/28 | TNL特稿

【專訪】《看得見的台灣史.時間篇》主編陳怡宏:博物館不只收藏「物」,也收藏「記憶」

陳怡宏強調,台史博不是想要做一本加了插圖的歷史書而已,也不只是一般歷史書中的「史料」、「工具」的一種,而是要讓文物成為書中的主角,他說:「《看得見的台灣史》的出版,是我們與物件在互為主體的過程中,一個暫定的平衡點。」

2023/04/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週刊AI生成車神舒馬赫「專訪」,出版商向家屬道歉開除總編輯

最新一期《Die Aktuelle》封面刊登舒馬赫微笑的照片,標題寫著:「舒馬赫,首度受訪」,小標寫著:「這聽起來像是真的。」但翻開內頁後,讀者卻發現內文「引述」全都是由AI機器人生成。舒馬赫的家人本週表示,打算對《Die Aktuelle》採取法律行動。

2023/04/08 | 精選轉載

【專訪】瀚草曾瀚賢、湯昇榮:台劇史上最重要里程碑,Netflix《模仿犯》開案到製作大解密

今年Netflix《模仿犯》以大IP加上懸疑探案劇的類型,在上線72小時後除了引爆台灣觀眾的熱議,也登上全球共11個國家的Top 10排行榜,目前已經登上20多個國家的Top 10排行榜,真正成為「國際級」台劇。究竟當初為何會大膽選擇改編知名日本推理小說《模仿犯》成為台劇?而在這樣時空移轉的改編過程中,又有哪些難關需要一一克服?

2023/03/10 | 陳冠州

【關鍵專訪】樹冠創辦人楊家彥:曾經像狗吠火車的社會企業,接下來將進入關鍵10年

2008年金融海嘯前雖然已有所謂的社會企業或ESG倡議,但它是非主流、小眾,比較像狗吠火車,可是接下來的10年就不一樣了,到2030年時,198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50歲,2000年以後出生已經30歲,以前很多我們認為當初社會企業不可能實現的主張,都會實現。

2023/01/25 | 方格子vocus

如何做好一場訪談?我的經驗是七成「主動傾聽」,剩餘的三成才是提問

大多數的受訪者都不是受過表達訓練的專家,不擅長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的表達,甚至往往無法分辨事實與觀點,他所告訴你的故事可能是他第一次如此完整的討論,因此需要我們的提問來幫助他們更深入的探索自己的敘事方式。

TNL+ 2023/01/20 | 芬多經

【關鍵專訪】《詐團圓》導演葉天倫:少了綜藝天王豬哥亮,如何拍一部成功的賀歲片?

在連續與豬哥亮合作賀歲賀歲,票房又屢屢破億,這次是首次葉天倫的賀歲片沒有豬哥亮參與演出,葉天倫承認,其實心情很複雜,希望豬哥亮可以保佑《詐團圓》成功。葉天倫也表示,很多人都覺得豬哥亮很粗俗,但其實他一直在製造歡笑給觀衆,是大家的開心果。「雖然沒有豬大哥了,但還是希望台灣觀眾養成一種,賀歲全家一起看電影的習慣,這是我覺得能夠讓全家人一起團圓、過年的時候有一種儀式感,大家一起進戲院看電影,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2023/01/08 | 音音有代誌

【專訪】Crispy脆樂團:愛終究要回歸到「自己」,這是《愛是我們必經的辛苦》教會我們的事

成軍12年的Crispy脆樂團,2022年推出了第四張全創作專輯《愛是我們必經的辛苦》。裡面的愛,不僅僅有我們直覺反應的「愛」別人,更包括世界的愛、家人的愛、自己的愛等「愛」的多重面向。透過本篇專訪,試圖更加理解這張專輯的創作理念,以及什麼是「愛」。

2023/0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駐法代表吳志中:台灣從「不能說的秘密」蛻變為「成功故事」,一線外交人員感受最深

從教授到大使,吳志中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證實了許多想法是可行的。他認為,每次都把「中國打壓」當藉口太容易了,應該去思考如何用不同方式爭取國家地位正常化,「必須先把論述準備好,時機來了才能擲地有聲」。

TNL+ 2023/01/01 | 芬多經

【關鍵專訪】《正義迴廊》監製翁子光、導演何爵天:弒親案讓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中幽暗的人性

電影《正義迴廊》以2013年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真人實事為題材,電影裡有大量兇手殺人並肢解雙親的片段,中後半段則主要集中在法院審判過程,詳細描述法庭攻防論戰與模擬法庭的橋段。本篇文章專訪導演何爵天、監製翁子光,請他們談談對於弒親案以及電影改編的想法

2023/01/01 | 音音有代誌

【專訪】樂團So-So Heroes瘦瘦英雄:隨著長大重新思考「說」與「不說」,好像「不說」也不錯

我們就邀請到以「說」為主軸,希望能藉由歌聲傳遞各種想說卻不敢或不能說的心事的——So-So Heroes 瘦瘦英雄,來跟我們分享關於專輯中「說」的各種面貌。

2022/11/20 | 歪脑|WHYNOT

【專訪】紀錄片《香港本色》導演馬寶康:共感「香港本土主義」的絕望與希望

《香港本色》的導演馬寶康(Malte Philipp Kaeding)是一名德國政治學者。為了將香港「本土主義」的原始驅動力好好的表達出來,他拋下學者一向注重理論、理性的性格,轉而訴諸情感,務求觀眾能體會香港抗議者甘願賭上自己前途,去追求難以實現的政治理想的覺悟。

2022/10/09 | 漫遊藝術史

改變中的地景:探訪攝影師余白鏡頭下的桃園沿海地區

在桃園沿海一帶,除了旅客出入境的國際機場外,也遍布大大小小的私人工廠、散落田野間低矮的三合院和老平房,以及近年來因航空城計畫產生的零星建築與空地。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景致,卻是法籍藝術家余白眼中充滿魅力的風景。

2022/10/08 | 賴冠伶

【關鍵專訪】台灣首位婦產專科「無國界醫生」王伊蕾:50歲才圓夢,一生的歷練都為了成就這一刻

「我從來不會後悔,只想著在這個階段重新燃燒一次。」縱使夢想比別人晚啟程,但王伊蕾坦言過往走過的路都沒有白費。王伊蕾說,如果沒有這些人生歷練,自己的信念與毅力也不會如此堅固。

TNL+ 2022/10/01 | 洪啟軒

【關鍵專訪】《大疫》作者駱以軍:在繽紛破散、舊秩序已經無用的世界,「人」究竟是什麼?

仔細翻開《大疫》,便會發現小說家刻意藉由滅絕,反覆探問「人類」的存與不存,藉此辯證愛、背叛等種種難以輕言帶過的複雜感情,他答道:「人類的文明、美麗、柔弱可愛的心,豈會在那巨大恐怖的毀滅場景就枯涸?一種詩歌、記憶中文明、藝術的靈性。」

TNL+ 2022/09/24 | 高澄天

【專訪】《科學家》作者陳柏煜:過分用力地傳達思念不是傷害文章,而是傷害情感本身

陳柏煜:其實寫作是這樣,它必須是一個對牆擊球的狀態,即使是書信體,對象也不是真的人,它不能是個活的東西,如果它是,施力點就不見了,它必須像鏡子,讓你能清楚地對它施力,如果它是一個會晃動或在猶疑的狀態,你永遠沒辦法達到精準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