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2/12 | TNL特稿

【講座】《無神之地》作者對談:不要帶你的孩子去那些奴役動物的地方娛樂,關鍵字是「同理心」

法國攝影師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正如我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我想讓讀者沉浸在這些動物之中,直接接觸到牠們靈魂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牠們的情緒。透過這些照片,讓讀者彷彿置身於籠子裡,直接與動物們在一起。

2023/02/04 | 精選書摘

【對談】《徵婚啟事30年經典再現》陳玉慧 X 楊士範:時代不論新舊,尋找愛情和婚姻一直是人類的恆古議題

在2022年,這個網路交友軟體盛行,徵友比徵婚更容易的不確定年代中,回顧1989年的《徵婚啟事》,相較於當時兩性關係略為單純的社會氛圍,作者於完成此書的作法與書中紀錄的想法,仍屬前衛與大膽的實驗之作。

2023/01/25 | 方格子vocus

如何做好一場訪談?我的經驗是七成「主動傾聽」,剩餘的三成才是提問

大多數的受訪者都不是受過表達訓練的專家,不擅長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的表達,甚至往往無法分辨事實與觀點,他所告訴你的故事可能是他第一次如此完整的討論,因此需要我們的提問來幫助他們更深入的探索自己的敘事方式。

2022/11/06 | 精選書摘

《建築的無為》謝英俊X阮慶岳對談:從「人民的建築」 到「人民的城市」

書中精選謝英俊自1995年至2018年的15件代表作品及各類常民屋型,同時更收錄由建築評論家阮慶岳所策劃,由建築師針對「美學」、「常民的建築」、「為 無為」、「未來文明的想像」等主題所進行的四場演講內容以及精彩的對談實錄,可謂為謝英俊建築生涯至今的階段性回顧與總結。

2022/10/16 | TNL特稿

【專訪】《寶島》作者真藤順丈:當人們開始正視歷史留給諸島的傷痛,那些被壓抑的聲音便浮出水面

正因沖繩受到的創傷,《寶島》出版後,也有人因本書非沖繩人所寫而敬而遠之。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收到了寶貴回饋;有沖繩讀者將此書作為緬懷自身過去與歷史的讀物,或告訴作者書中沒提到的戰果撈客逸聞,甚至還有故事中真正歷史人物的家人給予鼓勵。

2022/09/02 | TNL特稿

【對談】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路上(下):帶著華人視角進到戰地現場,可以帶給讀者什麼?

閭丘露薇:我理解的非虛構寫作的價值,就在於雖然它可能沒有辦法達到新聞寫作具有的多層次,但是可以從很多細節的角度切入,其實是為我們瞭解整個事態提供了更多的補充。我一直跟我的學生和我以前的同行說,大家不要指望通過一篇報導就可以看到事件的真相,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2022/09/01 | TNL特稿

【對談】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路上(上):敘利亞成為許多國家的代理戰場,背後是一整個戰火工業

陳映妤:我記得我和一位敘利亞青年在貝魯特聊天的時候,我說現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好像快要爆發了,然後這位敘利亞青年就跟我說:「是嗎?對我來說2011年的時候就已經爆發了。」從公民起義到現在,敘利亞成為很多國家的代理戰場,這裡的戰爭其實已經是一個很龐大的產業。

2022/08/27 | 精選書摘

《向光植物》李屏瑤 X 曹麗娟對談:年輕時沒有留下時光膠囊,現在只好用文字將它記錄下來

李屏瑤:我希望一些過去的朋友或已經沒有聯絡的人,讀到書裡提到的一些事件或細節,也許是在某一句話某一段落中,能夠意識到這句話是寫給她的,或是某個被記下來的瞬間,她會知道那是她的事情,有發生過的,以另一種形式保存,不會被其他記憶覆蓋。

2022/08/16 | TNL特稿

【戴伯芬X顧玉玲對談】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敘事(下):寫作令我重新思考,可恨之人是否必有可憐之處

戴伯芬:有時我是一個場內的人,有時我是一個旁觀者。或許這樣可以保持客觀,也可以對家人衝突進行有距離的觀察。當然,這時候作者要保持理性,不能感性地站在其中一端,來表達自己對某一方的支持或反對。

2022/08/15 | TNL特稿

【戴伯芬X顧玉玲對談】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敘事(上):如何不做評價地讓這些女人的樣貌真實呈現?

戴伯芬:透過訪談,我才知道阿嬤是如此有韌性的女性;在幾乎活不下去的環境下,阿嬤還是走出自己的路。礦場是一個男多女少的環境,沒有男人保護的女性常常會受到男性騷擾。

2022/07/19 | TNL特稿

【對談】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下):中國式的AI戀愛,跟國外的有什麼不同?

張潔平:我們今天很多的商品,尤其是網際網路產品,都是在聘用大量的人類學家來計算人類的情感,作為商業的動力。那變成說,我們作為一個記錄者,你怎麼去辨別出這個情感流動背後,一方面要深入到情感結構裡面,另一方面你必須得看到,它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結構存在。

2022/07/18 | TNL特稿

【對談】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上):20年前大家會覺得這是科幻小說,但現在它就是真實

陳楸帆:不管是你所投射的感情的對象是人、是物、是動物,或者是人造的算法,但這個過程中,你形成的感受的流動,投射與折射,在我自己的記憶和經驗中留下的印記是真實的。也有可能,這是我們存在的過程中,唯一真實的東西。

2022/07/17 | 精選轉載

【對談】林懷民 X 江鵝:創作慾望抓著我們往前走,像樹的葉子伸到有陽光的地方吸收養分

林懷民:我沒「雅」或「俗」的問題。創作時,只能用當時的感覺創作,講究不起雅或俗的選擇。外國記者常問我,雲門到鄉鎮戶外公演是不是會準備另一套節目。他的意思好像在說,大城演高雅的作品,鄉鎮演熱鬧通俗的節目。其實沒有!在巴黎、紐約、屏東、台東演的都是同樣的舞作呀。

2022/07/16 | 精選轉載

【對談】林懷民 X 黃麗群:得獎是好事我非常感激,但關起門來千萬不能自我膨脹

林懷民:新聞系教我要客觀,我編舞從來不會愛自己的作品,不會眷戀某些段落,不好就刪就改。我期待自己寫文章要精煉,但我也很羨慕翁達傑、張愛玲,在明確的故事架構下書寫出精彩而華美的文字。他們像在翻跟斗,是特技,這是我做不來的。

2022/07/05 | 關鍵特務

百年汽車製造商憑什麼談環境永續?奧迪環境基金會與學生團隊跨界對談,共同為環境努力

作為百年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像奧迪這樣的大型領導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想必是不可忽視。既然如此,奧迪能怎麼做?又能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永續?

2021/09/11 | 張健文

澳門經濟師拿起相機時:視覺人類學者與經濟師的攝影對談

區智聰:「作為一名1986到1994年間遠赴澳生活的葡人⋯⋯我一到達澳門後喜歡上那裏,而這種對地、事、人的『喜歡』則正是讓我的『攝影人晶片』一直『開啟』著的至關要素,不論是在澳門、葡國還是其他地方這也沒有改變。」

2021/06/04 | TNL特稿

【對談】小說《新寶島》黃崇凱X林易澄(下):作為台灣人,我們希望世界可以往哪裡去?

林易澄:在《新寶島》裡面我覺得有一點,跟這個有些類似。我們在想一個概念的時候,不是概念本身就存在一個完全的、本質性的定義,它往往是跟其他相關的概念、像一個網絡一樣,在彼此的關係裡去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