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更甚則以闊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換,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換,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狀深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08 | 丁瀚恒

傳統山水畫與西方古典音樂「留白」(下):西方古典音樂家,也喜歡透過「留白」讓人題跋

說到西方古典音樂,一眾作曲家其實也像中國傳統畫家一樣,喜歡透過作品的「留白」讓人題跋。這類的「音樂題跋」有一稱呼,名叫Cadenza,亦即華彩樂段。Cadenza原指意大利歌劇詠嘆調由獨唱者即興演出的段落,後來到了十八世紀,華彩樂段廣泛應用到噐樂協奏曲上,它們通常出現在樂章的結尾部份,而作曲家一般在樂譜「留白」,以一個帶有延音記號(fermata)的休止符代表整個樂段。

2023/03/08 | 丁瀚恒

傳統山水畫與西方古典音樂「留白」(上):中國的積極與西方的消極

中國自南宋以後的水墨畫(直到清末)留白的地方,大多帶有一種積極的涵義,能夠引導觀者從畫面空白的地方,聯想到各式各樣的東西。相比之下,西方世界所講的空白,卻常常帶有消極或否定性的傾向。例如在音樂語境中,我們一般把「寂靜」理解為聽覺上的空白。

2022/10/10 | 讀者投書

《張亦足畫展》:一山走過又見一山青,轉山川肌理成筆墨文章

現今人們大多居住在喧囂的城市中,山水畫之於觀者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山水畫之於現今的社會意義是什麼?而山水對畫家或觀者來說是否只是作為一種自然景觀的存在?而山水畫又如何與可閱讀的文字發生關係?

2022/02/27 | 漫遊藝術史

當「山水」不再是仙境:當代藝術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再詮釋

「山水」只能是仙境、必然是追求和諧嗎?當代藝術家中,同樣使用了傳統山水形式來創作的楊泳梁(1980-)與鄭崇孝(1988-),卻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更賦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同以往的詮釋與視野。

2022/02/02 | 精選書摘

《有故事的中國美術欣賞課》:中國版《蒙娜麗莎的微笑》作者之謎引爭論,真的是張大千「偽作」嗎?

將論戰推向高潮的是美國著名中國藝術研究者、加州伯克萊大學藝術史教授高居翰。他認為《溪岸圖》並非董源真跡,甚至不是十世紀古畫,而是張大千偽作。

2020/06/03 | 漫遊藝術史

評「韓湘寧個展」:以圖像凝結記憶,向觀者敍說一個個關於旅途中的城市故事

1939年出生的韓湘寧,到今年已是生理年齡80歲。從一般的地球眼光來看,這無疑是個長者。然而,他的生活與生命形態卻始終是年輕的。他常年穿梭在台灣台北三峽、中國雲南大理與美國紐約之間,地理距離從來不曾限制他的肉體移動。地理區域的轉換,帶給他的是創作題材的養分。

2017/07/29 | 耿畫廊

袁慧莉的水墨與火墨:殘剩物的韻致

在中國,已有一些藝術家涉足於水墨畫的突破,水墨繪畫傳統不講火性,甚至要減少火氣,即去除作品的「煙火氣」,獲得溫潤如玉的觸感。但現代水墨,反而要加強火性,依袁慧莉的說法:「這是水墨開始它的第二次呼吸。」

2016/10/15 | 張乃予

見山不是山:「按・提・斡・WAR」水墨畫展線上導覽

近期我父親的創作逐漸突破所學之傳統水墨框架,試圖找出自己生命中關心的核心議題以及水墨的各種可能。雖然實體展覽已經結束,但我將透過網路把它延續下去。本文內為我所挑選的幾幅代表性作品,並針對個別創作進行解說。

2015/12/23 | 破土

山水畫不再是文人冥思、寄情之處? 從「中國畫復興」看見臨摹國族光輝的悲劇文學

中國山水畫的「當代藝術史」,不只是一連串與西方觀念及技巧的融合過程,更是中國當代如何再次形塑其文化主體性及回返帝國榮光的過程,是藝術家們臨摹他們對於國族光輝時代的想像的悲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