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7/10 | 李秉芳

50歲男攀劍龍稜脫水抽筋獨自下山後身亡,山友:天氣這麼熱,水沒帶夠不要去

資深山友提醒,這麼熱的天氣來爬劍龍稜一點都不簡單,天氣炎熱地型困難度高,走動速度緩慢體力消耗快速,需要4000cc的水份才夠。夏天在劍龍稜爬山,水要小口慢慢的喝並且要控制每次喝的份量。

2023/04/25 | 李秉芳

能高安東軍縱走山難2死:領隊失溫、女教授高山症不治,登山圈熱議「山屋蓋不蓋」

有人認為,認為政府這兩年蓋了不少山屋,但是像能高安東軍這樣天數長距離遠的路線發生狀況也非一天內就能撤退;不過也不少山友認為,山屋並非萬靈丹,個人裝備和技術經驗不足、且沒有結伴同行才是真正問題等。

2023/02/26 | TNL 編輯

連假3起墜谷山難:夫妻單攻北大武山、遊客走錐麓古道皆滑落山谷身亡,能高越嶺女山友搜救中

3起山難皆為墜谷,其中北大武山的夫妻是丈夫轉頭和妻子說話時不慎滑落,而錐麓古道的男性遊客已被尋獲;兩人被發現時皆無生命跡象。至於前幾天才發生意外事故的能高越嶺古道,1名女性山友仍在搜救當中。

2022/04/02 | 方格子vocus

從蔡進國山難事件,看「獨攀」的意義與條件

當然,無論再怎麼準備,登山還是免不了遇到突發狀況,這時完善的裝備就顯得彌足重要了。除了大眾熟知登山鞋、登山杖外,登山必備的保命工具還包括摸黑用的「頭燈」、防風防雨的「雨衣雨褲」、補充能量的「行動糧」,及基本的醫療包,像是生理食鹽水、透氣膠帶等。

2022/04/01 | 常春月刊

和碩前副總裁蔡進國登山失聯不幸罹難,專家提醒攀登高山前務必做好六項準備

登山欣賞山岳之美,已逐漸成為國人風氣,但可能因為疏忽使身體出了狀況,甚至危急生命。不管是登小山還是高山,行前應該做哪些準備?

2022/03/20 | 疑案辦

1913年台灣史上最大山難(下):飢寒交迫的不眠之夜,與地獄場景般的回程

最後,搜索隊只找到路上的凍死者34名,當中隘勇6名、苦力28人,又在溪谷中發現1名。凍死者全數為台灣人,共89名,倖存57人,其餘全數失蹤。

2022/03/19 | 疑案辦

1913年台灣史上最大山難(上):將近300人的合歡山探險隊,只有57人平安無事

野呂寧是一位曾測量新高山(玉山)、鹿場大山等眾多台灣高山的重要測繪技師,且早在1910年就曾帶隊前往合歡山探險。

2022/03/12 | 安睿宏觀理財規劃平台

山友們除了意外險之外,需要額外投保「登山險」嗎?

旅遊平安險通常僅保意外、不保疾病,而登山時如果發生高山症、失溫、中暑等事故,就容易在理賠上有出現爭議,但即使擁有「登山綜合保險」這個防護網,依然有幾個重點要提醒。

2021/11/27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資深社會記者:一場原本可能成為悲劇的社會案件,總算被仗義的高凌風大哥化解

要當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一定要有熱情,而要當一個好的社會記者長官,必須能夠服眾。從上山協助找人到擔任揚言引爆瓦斯的談判代表,這是王瑞德記者生涯中奇遇的一小部分。

2021/11/17 | 精選轉載

避免虎豹潭憾事重演:認識「集水區」是野溪必備的生存之道

集水區沒下雨,不代表溪水就不會漲,連集水區都下雨,那還不快跑?在野外環境中與溪流相處時,必須先查看氣象,如果出門忘記查看預報,戲水現場也晴空萬里,只要溪水出現下面三種洪水徵兆也該迅速遠離,才能在戲水或過溪時趨吉避凶。

2021/05/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甘耀明:用兩肩扛起創作與工作,寫作讓我覺得自己不平凡

甘耀明直言《成為真正的人》在他2004年聽聞三叉山事件時便成為素材,「這中間我寫了很多小說,最後還是繞回來完成這本。」創作並非單向直線前進,而是如同心圓般,隨時空向外輻射、也向內收合。

2020/11/20 | 精選轉載

登山時「你先走我OK,等下會追上」......很多時候就會不OK

同樣的事件如果發生在夏天,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三個人如果一直走在一起,一起獲救的機會也會提高許多。

2020/11/20 | 精選轉載

從事長距離、長時數、高強度的單攻登山,務必要遵守「8要6不要」

我想用這篇文章,來跟大家介紹單攻與獨攀,並詳細說明單攻與獨攀的風險在哪裡。至於大家常問的問題:「單攻、獨攀行不行?」就留給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自我衡量,自己來給自己答案。

2020/11/19 | 李秉芳

【圖表】搜救件數創新高、迷路成長1.5倍:從山難搜救統計看2020年「台灣登山熱」

消防署分析指出主因是「新手上路,經驗不足」,因為從救援實務上發現,所接觸到的求援者許多身著輕便服裝、心理因素不敢下山,且「任意求援」的態樣多於過往。

2019/10/24 | 羊正鈺

《國賠法》修法:颱風天登山、觀浪出意外,可不國賠

此外,開放山林政策的大原則是入山者也要負擔責任,將召集各地方政府討論修正登山自治條例,對於山難搜救「使用者付費」的作法,最快明年6月將統一規範。

2019/03/21 | 精選書摘

《心向群山》:現在對我來說,高山的吸引力更多源自活著而非死去

馬特洪峰山難是登山冒險史上的關鍵時刻。如果當時不以為然的意見蔓延開來,變成社會的正統意見,那登山活動也許就不會像後來那樣蓬勃發展。不過最後流傳至今的,終究是巴特勒誇張的盛讚,而不是狄更斯的輕蔑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