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10/01 | 讀者投書

旅居義大利五年,打破幻想後的現實教會了我三件事

義大利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就是因為喜愛這個環境所以才會投入加倍的時間與精力,但「歸屬感」是個顯而易見卻難以快速獲得共感經驗的名詞,許多國家看似對於外國人抱持著開放友善態度,但正當你想要擁抱它時,卻會發現它並不是那麼熱切地想要將雙手環繞於你。

2023/09/05 | 精選書摘

《大腦喜歡這樣工作》:拳頭 vs. 聲望,這兩種領導力從科學角度來看,哪個比較好?

我們的大腦從如何獵殺乳齒象或採摘莓果,調整至學習主持會議、閱讀試算表等,是數百萬年長期演化下的結果。然而,大腦在文明中運作的時間還不夠久,還無法擺脫冰河時期老祖宗們的習慣,所以它喜歡節能,甚至好逸惡勞。也就是說,討厭工作、疲於工作,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辦公環境或現行制度讓大腦拒絕乖乖合作,身體才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要是我們能夠了解腦內機制,好好與大腦合作,而不是對抗其習性,大腦會更願意配合工作。

2023/07/11 | 精選書摘

《職場好感學》:你很認真工作,業績卻始終沒起色,這時候該怎麼辦?

上班可以不再是件苦差事!面試超過3000人、指導超過1000人部屬的解析主管專家,用28個QA掃除職場地雷,有實力也要會做人。拒當職場受氣包,讓主管看見你的價值。掌握28個職場人際關係技巧,讓升遷加薪都順遂!

2023/06/26 | 方格子vocus

你在職場「鞠躬盡瘁」了嗎?四個步驟治癒「燃燒殆盡症候群」

動機就像火種,是努力的理由,要保持熱情和活力就像「薪柴」做為火勢的調節,人際關係與職場環境是外在環境因素。要維持充實的工作幹勁、持續努力的狀態,火種、薪柴、環境這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無法燃燒。

TNL+ 2023/06/25 | TNL國際編譯

付出更多努力,表現卻變更差?研究顯示「益智藥」無助於改善工作效能

市面俗稱的「益智藥」,原用於治療過動症或猝睡症患者,該藥的非醫療使用率在近年上升。然而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發現,未患有相關病症者若服用此類藥物不僅不會提升認知能力,反而會使績效表現變更差。

2023/01/30 | 方格子vocus

年後開工諸事繁忙,善用「預約寄信」幫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今年過年10天連假放完之後,工作爆量,而我能把工作消化完,不僅是因為提前做,其實去年以來,我在工作上培養了一個新習慣,我甚至覺得,只要把這件事做好,一個人工作的確能當多人用(不是鼓勵,但忙人需要),降低工作焦慮感。而這個習慣其實就是電子郵件的「預約寄信」,好處真的太多了,但哪種情境「預約寄信」會讓效率提高?

2022/09/21 | 黃皓筠

英國一週工作4天實驗結果:縮減工時無損組織生產力,近9成企業傾向保留週休3日

英國企業曾於6月展開全球最大規模的一週工作4天實驗,近期釋出的研究結果顯示,有78%的組織認為這樣的調整是良好或順利的,僅2%表示具有挑戰性。專家認為,工時調整除了能夠提升員工幸福感,對於維持收支平衡也將發揮關鍵作用。 

2022/03/25 | 精選書摘

《週末改造計畫》:「四天工作週」的價值無法量化,但你知道它值得

週末要休息,這是上帝規定的,但現在每個人幾乎都加入了「超時工作的邪教」。如果我們能夠各方面都善待自己少做一些、也願意放手少擁有一些,就能在這四十八小時裡獲得真正休息的感覺,並重燃生活的熱情。

2022/02/10 | 創新拿鐵

Jack Dorsey如何身兼Twitter與Square執行長,同時擁有自己的休閒時光?

為了避免沒效率的開會,Jack Dorsey把近一周或一個月的工作計畫,用5小時的會議時間,徹底討論並擬定執行計畫。Jack Dorsey認為,集中討論能避免後續用零碎時間討論細節,既無法提升效率也消磨員工對工作的熱情。會議過程中,Jack Dorsey也堅持與會人員不使用手機或電腦等電子設備,要求大家專注討論。

2022/01/11 | 港台電視31

一心二用:Multi-tasking,科學上可能嗎?

我們的專注力真的很有限,只能以注意力轉換來「同時」處理不同的任務。

2021/12/08 | 創新拿鐵

對抗分心的時間管理心法(下):配合精力調整作息,四個方法將紀律帶入繁忙的行事曆中

如果你也正面臨重大壓力,不知道事情如何著手時,透過紀律確實做好時間管理,清楚標示行事曆中的每一段時間,並透過每週的放空腦袋及回顧檢查做修正,讓自己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2021/12/07 | 創新拿鐵

對抗分心的時間管理心法(上):如果偷懶的事情是「沙子」,而非「石頭」,反而是好事!

人都有懶惰的一面,但懶惰並不全然代表負面。在時間管理上,少即是多,減量經營才能專注重點。真正的生產力意味著減少不必要的安排,善用減法,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

2021/12/04 | 精選書摘

《專注力UP!5分鐘居家辦公整理術》:「整理」不等於丟棄,把東西依「使用頻率」分成四個資料夾

本書將介紹任何人都能輕鬆實踐的整理方法,毋須斷捨離、也不用買一堆收納用品,只要遵循步驟,慢慢按部就班整理房子,就能打造不會復胖的「肌肉體質房間」。

2021/11/05 | 精選書摘

森博嗣《人生超整理》:看著雜物發想點子真令人開心,這些發想成為工作的起點

在本書中,反骨又白目的理科系作家森博嗣將述說如何從整頓內在的自己做起,更懂得享受自由、打造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有不受制於他人的思想與價值觀。

2021/06/12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在家工作反而更疲憊?原來「通勤」是一種儀式感,協助我們在「兩種生活」間切換

儀式就像一種摩擦,可以讓我們放慢速度,進而開啟更專注的一天工作,而隨著台灣也因本土疫情影響開始在家上班,暫時無法回歸以往的上班模式,有什麼辦法能替代通勤所帶來的儀式感?

2021/05/03 | Esor Huang

會議紀錄、待辦清單、反省日記、思考筆記,如何避免「寫過就忘」?

會議筆記太零散,最後要用就漏東漏西,忘記寫在哪裡?《電腦玩物》站長公開4種常見的筆記類型技巧,讓你不再做紀錄白工。

2021/02/26 | George Chan

不舒服的辦公室就像不舒服的床讓人生病,「開放式」辦公空間如何設計才不影響效率?

開放式辦公室看似寬敞、較不阻擋人與人互動,但也可能造成空間內的人互相干擾,影響工作效率。即使是開放式辦公室,最好考慮實際上的交流需求,並也給員工彼此留點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