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工業化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是人類社會由前工業(累積資本速度緩慢的農業畜牧業經濟)到工業狀態的社會及經濟改變過程(見前工業社會)。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11 | 蕭如芯

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女性勞參率不隨經濟成長、同工不同酬」關鍵在婚姻、育兒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第三位女性得主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戈丁(Claudia Goldin),她也是首次單獨獲獎的女性。戈丁研究發現,女性勞動參與率並不隨經濟增長而提升,反而是呈現U型曲線。她回顧美國200多年來的歷史與數據,證實性別收入和勞動參與率差距並非受生理因素影響,而是基於異性夫妻間無償照顧責任的劃分差異。

TNL+ 2023/04/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工業5.0」人機協作時代,學校教育應減少AI第二腦學習,著重於人類第一腦學習

從古希臘到工業革命,新技術和新科技帶來的都是新的工作機會和全新時代的改變。當AI大腦幫人類處理專業的認知,人類可以更專注的追求永續和人本價值。而自學跨域力、深度思考力、執行力、非認知能力、以及未來人才力才能真正讓人類與AI結合,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2023/03/23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醜聞纏身的「不倒翁」倒下,從此瑞士信貸只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瑞士信貸的歷史印證了瑞士金融中心自我形象的演變:最初是在藉著銀行保密法從資本外逃中獲利的低調銀行家,後來成為無懼風險的投資銀行家。

2022/09/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西脫離葡萄牙獨立200週年,工業化程度低,經濟仍以出口大宗商品為主缺乏自主權

巴西政治學家哈格表示,政府應該將工業化視為重要任務。新自由主義是在國外出現的學說,不符合巴西的現實。巴西政府不能任由市場為所欲為,踐踏社會利益,必須由國家主導發展。

2022/07/26 | 精選書摘

《寂靜的地球》:如果各國政府肯聽取證據並攜手努力,也許到2035年之前,我們的文明都還有救

儘管昆蟲消失已成定局,但至今地球上仍有不少昆蟲與物種並未瓦解,起而行動,永遠不會嫌時間太晚!戴夫.古爾森從挽救昆蟲的角度切入,結合了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減少之間的聯繫,揭露了昆蟲數量下跌帶來的災難,並分析對地球與人類的有害影響。

2022/04/29 | 精選書摘

《料理之道》:「中階料理」全球化的過程,我們全都是十九世紀食物加工革命的受惠者

本書結合對食物的熱情,以及科技史、科學哲學與社會史的跨學科思維,在史實中尋找每一種料理方式對全球飲食文化的貢獻。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並未停留在回顧過去的料理變化,亦診斷當代的飲食潮流,藉此提醒讀者,人們對於飲食的看法與選擇仍在持續改變。

2020/10/05 | 黃偉俐(醜陋的真實)

地球暖化是人類與自身命運的戰爭,決勝點將在東南亞與印度

假如科學家對二氧化碳跟溫室效應的想法是對的話,那個瑞典女孩對人類未來的擔心將會成真,但是她的憤怒卻是用錯對象,不是歐美,而是亞洲,中國跟中國以南。

2020/08/24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台灣糖業技術援外:嘉惠東南亞、非洲國家經濟發展,也穩固了邦誼

當台灣砂糖生產規模與日俱增,賺取豐厚的利潤,立刻引起其他國家的高度注意。而熟練的植蔗技術與製糖技藝享譽國際,讓許多國家刮目相看,爭取機會派員前來台灣考察,希望學習各項技術,移植砂糖生產模式。

2019/12/26 | 精選書摘

《變量》:深入觀察工業化、城市化和技術創新三個慢變量,就能判斷中國未來的趨勢

如果你觀察過去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只要去看三個最重要的推動力就行:工業化、城市化和技術創新。我們似乎對這三個推動力已經非常熟悉,但很容易低估它們的潛力和複雜性。

2019/05/02 | 精選書摘

《下一座世界工廠》:工業化讓中國脫胎換骨,非洲也能複製成功典範嗎?

非洲的工業化肯定有其黑暗的一面,但另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非洲的工業化進程肯定也與中國不同。非洲國家在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都異於中國。儘管在任何地方設廠都會促成一系列可預期的改變(從收入的增加到勞力方面的醜聞等等),但那些變化的形式、順序、樣貌卻有顯著的差異。

2018/09/27 | 精選書摘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他的思想核心是政治實踐的結果,不是永恆的真理

馬克思不把自己視為哲學家,而是革命者。他的思想核心是政治實踐的結果,不是永恆的真理。他深信自己的歷史與社會理論的科學正確性,換言之是可靠且不容爭議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基於當前政治因素而暫時脫離這套基本綱領,倘若這麼做能讓他獲得一些戰術上的優勢。

2018/08/19 | 精選書摘

《歐洲霸權的光和影》:十九世紀工業化與都市化,是否造成農村衰退?

社會上的職業構成,工業、商業、服務業的比重拉高,農業的比重減少,這種移往現代型社會的現象,就從此處的十九世紀歐洲展開。然而,農業從事者的比例與絕對數開始減少,並非意味農業生產立刻遭受輕視。

2018/07/22 | 精選書摘

《簡樸的哲學》:工業化後,為何不見凱因斯預測的「更多閑暇」?

若現代世界有很多人花在工作的時間比他們希望得更長,最主要不是因為他們對金錢、物品和地位的渴望失控。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被身處其中的體制逼著這麼過活。

2018/06/18 | 巷仔口社會學

用「吃」來改變失能的農食系統:日常裡的食農社會學

從慣行到有機、從綠色革命到永續農業,農食系統需要典範轉移,需要永續理念與責任規範,人類再也無法切割生產與消費,也無法忽視健康與食物政治的關係。從「系統」的整體觀中我們發現,農業不僅改變自然,也會影響社會制度、健康安全、以及生活福祉。

2018/06/04 | 精選書摘

一路走在菁英路上的夏目漱石,為什麼待在英國兩年卻幾近發狂?

總括漱石的著作數量來看,這趟僅有七百六十九天的留學之行,雖然使他自尊受挫、精神衰弱耗竭、擊碎了他的菁英自信,卻也深深切切地讓他的生命淬鍊,以作品的形式留下了美麗的印記。

2018/05/30 | 精選書摘

一路走在菁英路上的夏目漱石,為什麼待在英國兩年卻幾近發狂?

總括漱石的著作數量來看,這趟僅有七百六十九天的留學之行,雖然使他自尊受挫、精神衰弱耗竭、擊碎了他的菁英自信,卻也深深切切地讓他的生命淬鍊,以作品的形式留下了美麗的印記。

2018/04/22 | 精選書摘

《晚明破與變》:江南的奢侈風尚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江南市鎮的奢侈並沒有導致資本主義,卻名副其實地使傳統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奢侈是消費觀念的更新,是伴隨經濟繁榮而衍生的新的消費方式,人們在消費社會財富的同時,刺激了社會財富更大規模的增長。十六世紀的陸楫已然認識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