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英語: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稱產業革命,準確而言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約於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01 | 精選書摘

《畢達哥拉斯的思考課》:AlphaGo對弈贏過世界冠軍李世乭的關鍵,正是因為蒙地卡羅搜尋法

AlphaGo在與李世乭對局前,已經從好幾次的虛擬對局中獲取了重要情報。藉由這些資訊,當對方下在特定一點時,便利用機率找出對應該手最佳的一手棋。舉例來說,執白棋的李世乭在深思後選擇下在某一點時,AlphaGo便會搜索至今的資料,並得知下在該點時,白棋的勝率為,也就是說,當下在該點時,他贏了33次中的18次。

TNL+ 2023/08/06 | TNL JP編輯部

研究:喜馬拉雅冰川到本世紀末恐消融80%,洪水將對下游20億南亞人口造成嚴重威脅

由印度、中國等8個位於喜馬拉雅山周圍的國家所組成的跨政府組織國際山地整合發展中心(ICIMOD),於今年6月中旬發表一份研究結果,當中指出,全球暖化正導致喜馬拉雅山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中,預估到本世紀末,可能有達80%的冰川融解,並對居民造成嚴重的損害。

TNL+ 2023/04/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工業5.0」人機協作時代,學校教育應減少AI第二腦學習,著重於人類第一腦學習

從古希臘到工業革命,新技術和新科技帶來的都是新的工作機會和全新時代的改變。當AI大腦幫人類處理專業的認知,人類可以更專注的追求永續和人本價值。而自學跨域力、深度思考力、執行力、非認知能力、以及未來人才力才能真正讓人類與AI結合,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2023/04/12 | 精選書摘

劉潤《商業簡史》:邁出左腳、右腳,然後再左腳,人類走向了「全連接型商業文明」

「商業自古就有,未來也一定會愈來愈繁榮,它演化的方向明明白白就在那。重要的不是揣測自己是否有前途,而是讓自己在那個奔騰向前的潮流中。劉潤老師的這本新書,就是想幫你換個高度,看清大勢,讓我們跟著他一起,登高一望,看清脈絡,然後順勢而為。」――羅振宇

2023/03/22 | 方格子vocus

當一切都可以用AI加速之後,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慢下來的事情呢?

「意義創造」是人類最特殊的才能之一,讓我們不只是單一個體,而是與所在的環境與萬物產生連結,並給予意義。或許,「慢下來」這件事,反而是AI光速發展後給予我們最重要的提醒跟禮物。

2023/03/03 | 精選書摘

陳志武《文明的邏輯》緒論:依據「勞動生產力」這把量尺,從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沒進步過

繼《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之後,耗時十六年研究,深度剖析一萬年人類歷史的全新力作!在《文明的邏輯》中,陳志武教授以「人類與風險的博弈」歷程為線索,使用資料量化分析和文獻研究分析,探討文明演進背後的內在邏輯——風險應對力。

TNL+ 2023/03/01 | 湯名暉

美國經貿戰思維有其淵源,「忽略人的主體性」讓中國難以追趕上西方

美中科技戰不只反映現實的國力差距,更是由於中國未能理解西方國家如何產出科技。在西方現代化的歷程中,科技發展有其對應的社會結構,橫向轉移到異質化的環境便難以產出成果。除去現有的國際政治的矛盾,中國若不能理解西方文明的語境,便難以理解需要何種土壤,才能成就發展科技的社會結構,而非以政治為目的發展科技。

2022/08/19 | 讀者投書

「賽先生」是東亞社會最佳解嗎?談我們為何需要博雅教育?

在中國古代,表彰人文學養的科舉制度,是讀書人唯一向上爬升的管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俗諺就是在此脈絡中誕生。然而這個槓桿在清朝末年被打破,在「賽先生」強勢入侵下,人文研究被打為陳舊、腐敗,對社會整體進步發展無用的學科⋯⋯。

2022/08/11 | 精選書摘

《現代世界六百年》導讀:將西方經驗放回全球脈絡,「加州學派」眼中的現代世界六百年

《現代世界六百年》為全球史通史名著。自二〇〇二年出版以來,因為內容扼要精實,敘事流暢易讀,廣受美國各大學世界史課程採用。為與時俱進,回應當代社會關心議題(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危機),也數次改版更新,本書為最新的第四版。

2022/08/11 | 精選書摘

《現代世界六百年》:20世紀進入「大加速」時期,人類以科技改造生物圈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大

本書作者馬立博(Robert B. Marks)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利於展現區域互動與結構性因素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2021/10/22 | 魯汶的袋熊先生

為何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下):代議制避免政府巧取豪奪,但殖民地又是另個故事了

工業革命的成因是複雜的,它夾雜了英國發明家們不懈的努力、本土寬鬆的資本環境、優越的資源稟賦、不斷上升的工資壓力、野蠻的對外掠奪、或許還有一點莫名其妙的運氣。

2021/10/21 | 魯汶的袋熊先生

為何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上):有一派說法,是因為中國煤礦產區位置太尷尬

「李約瑟難題」的其中一種解釋,是中國剛好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理格局當中——相較於工廠與煤礦產區緊密結合的英國,明清之際中國經濟中心主要在南方,煤產區卻在北方,但對煤礦資源不豐富的國家來說,真的只能承認自己倒楣嗎?

2021/10/13 | 精選書摘

《英格蘭的史詩》:從「有機」經濟到「礦物」經濟,工業革命為何誕生在英格蘭?

劃時代的技術創新,乃是把煤所產生的能量拿來利用。於是,經濟形態開始從後人所謂的「有機經濟」(以木頭、風、水或獸力為動力的經濟)轉變為「礦物經濟」。這項轉變使英格蘭得以在富裕程度上超越荷蘭,在製造業上超越印度。

2021/08/13 | 讀者投書

【動漫】《少女終末旅行》(上):高度物質文明帶來的反噬,先釐清人類追求物質發展的心態

進入《少女終末旅行》的評析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先釐清,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脈絡以做為與劇中「末世」環境之對比。必須要先弄清楚人類在追求物質發展中所持的心態,而後才能藉著本作中的諷喻來指出這些心態造成的問題。

2021/06/14 | 精選書摘

《人類憑什麼》:當化石燃料開始讓北大西洋世界充滿能量時,舊政的挑戰便正式展開

一八六○年代,在《社會契約論》出版一世紀後,大多工業化社會中的政治價值觀已經改變了。菁英們理解到,將政治權利建立在共同意志上,而非傳統或宗教,並不會催生無政府主義。

2021/06/06 | 精選書摘

《孔子新傳》:追求自利會不會導致對他人的傷害?

公平接近孔子的「義」,仁慈接近孔子的「仁」。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過程中,如果堅守公平的美德,則自己的利益增加,不是來自他人利益的減少,而是因為創造了增加的價值,使社會的總價值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