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1 |
《新神話學》:新夏娃——在「婊子」的細肩帶下總有一顆躍動的心
「婊子」其實仍是個謎:她和現行的規範標準如此格格不入,以致人家難免懷疑那是反叛行徑。她的舉止如此放浪,似乎有意投懷送抱、這樣反而顯得高不可攀。
2019/10/11 |
《新神話學》:時人——這一小撮人所從事的活動不超過三種
「時人」群的特點之一就是成員有限。若不是有雜誌作為喉舌、作為下游產業加以擁護、包裝、跟蹤、追逐他們(就這方面而言,雜誌因為較不具即時性,所以比電視這種「熱媒體」更形重要),他們即失去了意義、沒有生命。
2016/08/01 |
貓王成為「冷戰武器」:看美國暴民文化如何摧毀共產政權,贏得冷戰
眼看美國暴民文化如此摧毀共產政權,我們不禁納悶,民主福音人士為何還是對美國暴民文化一句好話也沒有?如果爵士樂、搖滾樂、漫畫、「粗俗」電影等文化產物都促成共產主義垮台,為何美國政治領袖從未將之高舉為自由明燈?
2014/10/26 |
這本書紀錄了當時的台北,改變了五個年輕創作者:聽黃威融談《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1998年,不到三十歲的黃威融,與好哥們馬世芳、姚瑞中、許允斌、陳光達寫下《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成了當年的話題之作,其不按牌理的內文編排、化立體為平面的美編,是台灣出版業90年代很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出版創作。 16年過去,如果咖啡館、捷運、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是書中談及九零年代的台北符號,2014年的此刻,我們又會用什麼形容詞去描述這座城市?而黃威融又會如何重新詮釋這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