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

布農族(布農語:Bunun,舊稱Vonum),清朝時期、日治時期稱為武崙族,台灣原住民族的一個族群,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遷移力最廣闊的民族,同時也為南島民族的一支,分布於台灣的中南部(日治時又稱「南蕃」),相對於分布於中北部的泰雅、賽德克、太魯閣等族群(日治時相對又稱「北蕃」)。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0/29 | 讀者投書

不論皮膚癢、毒蛇咬、退燒或宿醉醒酒,部落的「魔法阿嬤」總有其神祕祕方

鄰居阿婆和媽媽的阿嬤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她們使用過的藥草也隨之消失,我卻在此刻特別想起了她們......尤其是媽媽常提及她的阿嬤,帶著她背著阿嬤的袋子走路到別戶人家幫忙治病,用芒草、用礦石、還有小刀。原來,她是真的「魔法阿嬤」。

2022/08/23 | 精選書摘

《解鎖新「識」界》:「我是誰?」成為新時代的關鍵性問題,如同存在主義成為上世紀的時代精神一樣

因過去,我們的思維其實都是由現代民族國家、族群、社會文化等邊界下塑造而成。一旦這些邊界鬆綁後,就立刻要面對浩瀚的宇宙及個人內心深處的兩個極端。前者逼我們要在那麼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便安身立命。後者讓我們誠實的面對潛意識的自己。兩者都很難解。

2022/08/12 | TNL特稿

【2022桃園電影節】專訪《野薊》導演李原僑:布農族高山協作員與罹難者的生死對話

「你們知道什麼是高山協作員嗎?」在專訪進行的一開始,導演便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野薊》的創作理念除了是要將聽到的故事轉化成影像之外,背後更多的意義是想讓世人知道,險峻的高山裡這個默默守護眾人的職業。

2022/07/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特有種、原住民傳統作物「油芒」耐旱耐鹽不怕淹水,被視為極端氣候下的「超級未來食物」

油芒是瀕臨絕跡的台灣特有植物,中研院8年前提出復育計畫已有小成。除了商品化能幫助原住民部落,也希望透過油芒抗旱耐鹽的特性,為世界上糧食缺乏的地區盡一分心力。

2022/06/30 | 市場快訊

睽違二十年回歸族語創作!王宏恩改編古調詩歌傳達對父親的思念

暌違二十年,金曲歌手王宏恩回歸族語創作,推出最新專輯《Muskun Kata一起我們》。專輯以布農族古調詩歌為底,希望透過專輯分享布農族的文化意義,達到傳承、收藏的價值。

2021/06/0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讀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原住民禁忌多,生出雙胞胎被視為詛咒降臨,必須殺掉

禁忌,不論是不是迷信,當它牢不可破,形成根深柢固的觀念,要打破禁忌,需要見識與膽識。畢竟深受傳統觀念禁錮而無自由思考,難以「成為真正的人」。

2021/05/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甘耀明:用兩肩扛起創作與工作,寫作讓我覺得自己不平凡

甘耀明直言《成為真正的人》在他2004年聽聞三叉山事件時便成為素材,「這中間我寫了很多小說,最後還是繞回來完成這本。」創作並非單向直線前進,而是如同心圓般,隨時空向外輻射、也向內收合。

2019/10/31 | 精選書摘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讓頭頂背起重物的族人,一步一步地寫出山林的故事

我將從頭帶開始說起,說出山林工作的這群人,如何背出自己的山。頭帶雖然是背簍、網袋、背架的附屬器物,但在背負物品,用頭帶頂於前額時,卻可以固定貨物,不至於行走時滑落,並使行走時承受重力較為輕鬆。

2019/06/03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從老師變成農夫,返鄉青農喇尼忽如何用一杯海端咖啡振興在地經濟

要放下自己多年的專業和興趣,返鄉從零開始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事業,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旅北工作的布農族青年喇尼忽・伊斯巴里達夫,用自己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歷經無數挑戰、克服難關後,人生如同一杯咖啡般香醇而值得回味。

2019/05/22 | 讀者投書

【信仰碰撞徵稿】不要說「鬼」話:當部落神靈文化與基督信仰碰撞

聖經是布農族語的重要文獻,即使上面所說的是基督教世界和故事,但字句中都隱藏著布農族人的概念與思維。而與此同時,基督信仰有時也是一種壓迫。而這種霸權對於一些族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族群和文化的觀點銷聲匿跡。

2019/03/12 | 芭樂人類學

人類學者亂入建築界初體驗: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紀實

回顧這一年多的應用人類學的經驗,「舊社修復試作計畫」不僅是個修復一棟家屋的建築工作,也是一個布農族石板屋文化復振的具體實踐。就應用人類學的價值而言,這是跨領域的整合性計畫,也是學術、官方、私人公司和民間所攜手合作的計畫。

2018/11/09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回鄉,和東布青許凱文「同吃一鍋飯」

東布青的logo,是三塊立著的石頭,上頭燃著熊熊火焰。它象徵三足鼎立後,鍋子就可以放上去、升起爐灶,讓大家透過「同吃一鍋飯」成為相互認可的一家人。

2018/07/28 | 李秉芳

籌400萬去維也納卻因中國施壓無法演出,台灣合唱團「換個地方」讓世界聽見

相關活動由主辦單位與承攬旅行社(多為中國人士經營)簽約,透過旅行社招攬各國學校或社團參加。今年招募44個團體赴維也納,大多數為中國團體,活動現場主要工作負責人幾乎由中國人士包辦。

2018/01/08 | 巷仔口社會學

跨越族群性別空間與傳統禁忌:社會學的省思

在多元文化的關切下,除了正視族群特有文化脈絡,在性別的議題上,是否也應有更多的省思與關照,在爭取族群權益時,性別平權同樣也需倡議,並檢視部落現況是否增進對性別意識的提升。

2017/09/29 | 羊正鈺

「政府要我們傳承文化,又要抓人」原住民打獵遭判刑,最高法院首度聲請釋憲

最高法院去年決議開庭審理本件非常上訴,不僅創下非常上訴案首度由合議庭開庭聽取檢辯及專家學者陳述意見的紀錄,更是第一次透過網路直播開庭過程,如今最高法院合議庭再裁定全案停止審理,聲請大法官釋憲,再度寫下最高法院的新記錄。

2017/08/12 | 李修慧

耗時費工的布農族苧麻編織,卻讓外來的替代役捨不得回家

苧麻工藝老師阿布斯說,不少人認為傳統苧麻編織耗工費時,不如使用現有的編織線材,但她認為自己身處傳統織法與現代編織的中間點,有責任不讓傳統流失。

2017/06/03 | 李修慧

曾是田邊雜草的紅藜,如今是吸引無數青年返鄉從農的台東特產

紅藜過去只被當做田間雜草,但其實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蛋白質含量高達14%,是稻米的2倍;膳食纖維高達14%,是地瓜的6倍;礦物質方面,臺灣藜含鈣特別豐富,高達2,523ppm,為稻米的42倍;而鐵質與鋅的含量也很高,分別為地瓜的11倍與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