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

希臘共和國(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通稱希臘(希臘語:Ελλάδα),是位於東南歐的發達跨大陸國家(愛琴海的部分島嶼被視為亞洲)。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希臘執政黨大勝仍不足以獨立組閣,總理暗示一個月內再度大選

生活成本危機已成為競選活動的核心議題,各政黨試圖藉著提高基本薪資、創造就業機會等承諾來吸引選民。物價飆漲對希臘人已造成深遠影響,其生活水平在長達10年的債務危機中已大幅下降。

2023/04/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希臘論壇又矮化馬英九為「前台北領導人」,外交部籲慎思是否與會,馬辦回應將出席爭取國際發聲

外交部暗示馬英九應缺席論壇,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非常可笑」,外交部長吳釗燮任內斷了7個邦交國,都沒有辭職下台,憑什麼要一個已在民間的在野黨前總統要缺席重要國際會議。

2023/04/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火車對撞57死事故引爆民眾怒火,希臘總理提前解散國會、5/21大選

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的4年任期原定今(2023)年7月屆滿,但希臘2月發生該國史上最嚴重火車對撞事故,造成57人死亡,引爆民眾怒火。米佐塔基斯昨天晉見總統薩克拉洛普魯,提出在本月23日解散國會及大選日期提案,並獲得批准,宣告希臘進入為期4週的競選宣傳期。

2023/03/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希臘火車對撞增至57死,鐵路工會罷工抗議政府沉痾,憤怒民眾示威與警方爆發衝突

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及其他政府官員很快地將事故指向「人為疏失」,但越來越多人認為這場悲劇根本可以避免。反對黨報紙《Syntaktwn》即以「這並非失誤,而是犯罪」為頭條標題,並報導鐵路工會長期以來一直對鐵路系統的內在風險發出警示。

2023/03/01 | 張博丞

希臘火車相撞至少釀36死85傷,倖存者描述:「左邊右邊都是火,那是惡夢般的十秒」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近年來,希臘的鐵路安全一直受到密切關注,今天發生的事故是該國幾十年來傷亡最慘重的事故之一。鐵路官員迪特薩斯(Giannis Ditsas)表示,希臘鐵路系統的安全預防措施已經過時。《路透社》報導也認為,希臘老化的鐵路系統需要現代化,許多列車僅能在單軌上行駛,許多地區仍有待安裝信號和自動控制系統。

TNL+ 2023/01/21 | TNL國際編譯

大英博物館願以持有者身分「出借」帕德嫩文物,希臘堅稱雕像都是被英國盜竊

大英帝國的文物掠奪史至今仍為多數國家所詬病。希臘帕德嫩神廟中的數件古物於19世紀初期被奪取後便被賣至大英博物館展出,數十年來希臘也持續透過文物歸還運動的呼籲,期望恢復歷史建築之完整性。

2023/01/17 | TNL 編輯

希臘末代國王康斯坦丁二世辭世:他是英國威廉王子教父,還將希臘政府告上法院

希臘的「末代國王」康斯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於今(2023)年1月10日辭世。康斯坦丁二世和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同為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曾孫,卻僅登基3年就被罷黜,大多時間流亡倫敦。儘管這位前君主的一生直至最後10餘年時光才重返希臘,且曾就財產問題將希臘政府告上法院,卻仍有成千上萬民眾對他念念不忘,前來喪禮致意。

TNL+ 2022/12/22 | TNL國際編譯

教宗「捐贈」帕德嫩神廟殘片給希臘東正教會,為何不是直接歸還給希臘政府?

威尼斯軍隊曾於1687年圍攻雅典衛城,並摧毀帕德嫩神廟大量的飾帶藝術;英國貴族兼外交官布魯斯(Thomas Bruce)則於19世紀初,將帕德嫩神廟遺留一半以上的飾帶殘片送往英國,布魯斯當時對於自身的行徑竟說道:「這樣的手工藝品放在家裡會相當好看。」

2022/11/24 | 精選書摘

《野生的東歐》下冊:烏克蘭人(以及其他東歐人)似乎都樂於自怨自艾,實際情況到底如何?

烏克蘭象徵了一個東歐普遍現象的極端——他們喜歡抱怨,偏愛悲觀看待人生、扮演受害者,這是一種文化傾向。歐洲人本來就比較憤世嫉俗,東歐人在這方面更是箇中翹楚。由於東歐人都習慣跟西歐人比(而不是阿拉伯人或非洲人),他們當然會覺得自己吃虧,加上共產主義的世界觀本來就很絕望,更是助長了這種怨天尤人的習性。

2022/11/06 | BBC News 中文

大英博物館古希臘帕德嫩神殿雕塑的前世今生,與「歸還故土」爭議

曾在2010年至2016年擔任英國文化部長的瓦伊澤勳爵表示,他相信英方與希臘就「額爾金大理石」(即古希臘帕德嫩神殿雕塑殘骸)歸還給希臘「達成協議近在咫尺」。這個古希臘神殿雕塑為何到了英國?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國際關係和文化變遷?目前將其歸還希臘還存在哪些爭議?

2022/10/31 | 德國之聲

中資入股漢堡港爭議:德中雙方妥協後談出縮水版方案,為什麼依然危險?

德國政府同意了中遠海運以24.9%的比例入股漢堡港福地碼頭,這意味著中國國企不會獲得碼頭董事會的否決權,也不能參與港口戰略決策。不過,經濟專家仍然認為這筆交易充滿風險。德國總理則繼續為該交易辯護,還獲得了希臘總理的撐腰。

2022/10/26 | TNL特稿

巴爾幹半島駐村觀察:北馬其頓的國際困境,其實頗值得台灣借鏡

請讀者想一想,若中國祭出只要台灣人承認「我們都是中國人」,便不再在國際地位上處處阻攔,你會答應嗎?至今向中國政府申請過台胞證的數量,累計約1160萬人,佔台灣人口的50%以上,若往後中國向國際祭出手中握有台胞證的比例,我們又該如何理直氣壯地說:「台灣人不等於中國人!」

TNL+ 2022/10/20 | 鍾喬

【影評】安哲羅普洛斯《流浪藝人》:歷史,從來不僅僅是時間,而是意識在生命中的感知

記得導演安哲羅普洛斯曾在接受訪談時,提及類似的話:「我曾經到過一個村庄,整個一片沉寂,沒有任何人敢出門來,這激發了我拍一部電影的想法。」這席話,讓我聯想起以壓殺悲劇,作為背景的電影或戲劇,都會面臨如何抵臨長久被時間掩埋的歷史現場。

2022/10/17 | 劉亭妤

希臘、土耳其邊界發現92位全裸男性難民,兩國互相指責漠視人權

希臘與土耳其的邊境及移民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希臘邊防衛隊和歐盟邊境管理局在希臘東北部邊境、與土耳其交界的艾佛羅斯河岸邊營救了92位全裸男性難民,獲救的難民指稱他們遭土耳其當局用3輛車運送到艾佛羅斯河岸,並登上橡皮艇被迫渡河至希臘這一側。

2022/10/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新聞週刊》調查報導:中國插旗歐盟14港口緊鄰北約軍港,中遠投資德國漢堡港引發聯想

《新聞週刊》提醒,如同孔適海等學者研究發現,中國解放軍已將32個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港口列為「技術性據點」(technical stops)。考量中國以政領商的統治模式,加上貿易脅迫手段、數位技術優勢和軍力擴張的趨勢,包著商業外衣的全球港口布局肯定不是在商言商而已。

2022/10/12 | AQ廣藝誌

從可愛嫩嬰到油膩大叔,畫家們如何詮釋希臘酒神的縱飲狂歡?

被封為「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專業」肯定跟酒,尤其是葡萄酒有關。他教人種植葡萄、釀製葡萄酒,同時是自然之神,掌管植物和收穫,也守護戲劇和詩歌。看起來狄奧尼索斯的一生應該是吃飽喝足玩得開心爽爽過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2022/09/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愛琴海情勢緊張,希臘記者土耳其跑新聞困難重重,「感覺卡在兩道高牆間」

希臘及土耳其數十年來紛擾不斷,近期希臘幾乎天天出動戰機攔截土耳其軍機,並時常模擬空戰爆發,滿滿台海既視感。在土耳其主跑政治新聞的希臘電視台記者薩哈拉其的報導,受到衝突兩造高度關注,他下筆如走鋼索,盡可能保持中立及客觀,時時思考闡述角度、報導後續效應;解釋新聞事件及國家聲明意涵,更得考量更多幽微細節,拿捏不易。